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171017)

作品数:2 被引量:46H指数:2
相关作者:蔡启铭高锡芸马生伟陈宇炜杨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水体
  • 1篇水质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水
  • 1篇太湖水质
  • 1篇湖泊
  • 1篇PAR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蔡启铭
  • 1篇杨平
  • 1篇陈宇炜
  • 1篇马生伟
  • 1篇高锡芸

传媒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湖泊科学

年份

  • 1篇1995
  • 1篇199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太湖水质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的多元分析被引量:36
1995年
利用1991~1992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梅梁湾和局部西太湖水域水质的动态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质主要因子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沿南北方向从湾内向湾外,TP、TN、COD、Chl-a和电导率明显递减,且TP和TN含量有季节变化,冬季高于夏季,梁溪河口处更是如此。Chl-a含量与TP、TN含量密切相关,其变化基本与水温同步,时间上略后滞。主成分分析说明,TP、TN、SS(或SD)、水温与Chl-a是这一水域最重要的影响因子,Chl-a与SS的含量共同决定着太湖的透明度。
蔡启铭高锡芸陈宇炜马生伟MartinDokulil
关键词:太湖水质
大气-水体系统中PAR传输模式及湖泊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0
1993年
给出了一种大气-水体系统中PAR的传输模式,并利用太湖的气象和实测悬浮粒资料计算水体中PAR的时空变化。模式中考虑了大气的气溶胶、臭氧、水汽和CO_2的效应以及水面风浪、水中黄质、悬浮粒和浮游藻类的多次散射和吸收过程。最后,利用生物-光模式,计算了太湖的初级生产力。结果基本上能反映水中初级生产力随水深的变化趋势.
蔡启铭杨平
关键词:水体湖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