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2)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董健林红孙源方涛林戴文达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细胞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成骨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缺损
  • 3篇骨缺损
  • 3篇骨生成
  • 3篇骨修复
  • 2篇血管化
  • 2篇血管化组织工...
  • 2篇自体
  • 2篇自体骨
  • 2篇自体骨髓
  • 2篇骨细胞
  • 2篇成骨细胞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9篇董健
  • 6篇林红
  • 5篇方涛林
  • 5篇孙源
  • 4篇戴文达
  • 2篇陈瑜
  • 2篇李熙雷
  • 2篇吴子征
  • 2篇程飚
  • 1篇姚振均
  • 1篇郭常安
  • 1篇陈峥嵘
  • 1篇阎作勤
  • 1篇龙作林
  • 1篇冯振洲
  • 1篇李云飞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联合培养时诱导的内皮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内皮细胞(EC)与自体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BMS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BMSCs成骨诱导组)、C组(EC诱导组)及D组(BMSCs和诱导的EC联合培养组),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EC对BM- SCs成骨活性及牛长情况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C组培养诱导的细胞为EC。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显示EC与BMSCs混合生长良好。MTF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由BMSCs诱导的EC能够增强BMSCs的成骨活性,提高BMSCs的增殖能力。
孙源林红吴子征陈瑜董健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成骨特性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取传两三代细胞分组分别进行如下操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仅应用基础培养液(DMEM-LG培养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常规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成骨诱导剂;内皮细胞诱导组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作用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内皮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而来的内皮细胞按1∶1的比例接种于培养板中,加入成骨诱导培养液。③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等从酶学、组织学、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内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及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①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结果:内皮细胞诱导组培养诱导的细胞成为内皮细胞。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均显示联合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内皮细胞混合生长良好。③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碱性磷酸酶活性:除内皮细胞诱导组外,其他3组细胞的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联合培养组增长最明显,第12天时联合培养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达到(618.46±28.34)nkat/L,高于其他各组(P<0.05)。⑤骨钙素检测结果:在培养的第7天、第14天,联合培养组的骨钙素分泌量分别为2.03,3.17μ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能够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孙源吴子征林红陈瑜董健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内皮细胞
他克莫司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分化和体内骨形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对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及对 MSCs 结合多孔β三磷酸钙(β-TCP)的体内成骨作用。方法原代 MSCs 按实验目的随机分组。对照组生长培养液中加入 L-抗坏血酸-2-磷酸(AsAp)和β-甘油磷酸(β-GP);FK506处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50 nmol/L FK506。实验分成体外体内两部分相继进行。体外实验细胞分别于培养第4、8、12、16大时行碱件磷酸酶(APase)活性,钙含量,扫描电镜和骨钙素 mRNANorthern 印迹分析;体内实验将细胞载入多孔β-TCP 立方块形成 MSCs/β-TCP 复合物,继续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植入大鼠背部皮下,4周和8周后取出复合物作组织学检查。结果 FK506处理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含量、骨钙素 mRNA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体内成骨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抑制剂 FKS06能显著促进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成骨细胞分化和动物体内继续成骨的作用,并提示 FK506可作为一种新型成骨生长因子,在临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董健戴文达方涛林林红Toshimasa Uemura
关键词:他克莫司结合蛋白质类骨生成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内皮细胞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cells,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MSCs。采用第2代的MSCs,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体外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内皮细胞,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在光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实验组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透射电镜显示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论]成体中的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表现内皮细胞样特征,是组织工程血管化理想的种子细胞。
孙源董健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与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联合种植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联合种植于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制备兔双侧尺骨1.5cm骨缺损共64侧,分4组修复(n=16),A空白未治疗组,B单纯材料组(植入β-TCP),C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β-TCP),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EC+β-TCP),各组交叉配对。术后4、8、12、16周行X线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完美修复骨缺损,且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C组织工程骨组,C组织工程骨组优于B单纯材料组,A空白组未能修复骨缺损。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与其诱导EC联合种植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林红戴文达方涛林董健
关键词:组织疗法骨生成
小切口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00~2003年,对28例(40膝)膝内侧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手术采用胫骨结节外侧约5~6cm纵弧形切口和胫骨结节内侧2cm纵切口,骨膜下充分暴露胫骨结节至关节面间胫骨,根据术前测量的截骨角度在距关节面约2cm处开放楔形截骨,然后将胫骨远端于轻度内旋前移位与近端对合并用胫骨平台外侧支持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2~55个月(平均30个月),通过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评定,其优良率为90%。结论: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符合生物力学,可降低胫骨后倾角度减小、髌骨低位、胫骨骨量丢失等问题的发生率,延缓骨关节炎的发展,早中期疗效满意。
林红龙作林程飚董健
关键词:胫骨骨切开术膝内翻髌骨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评估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长段骨缺损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其诱导内皮细胞(ECs)联合种植于多孔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长段骨缺损的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48侧,分4组修复(每组12侧),A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MSCs+ECs+β-TCP),B组织工程骨组(MSCs+β-TCP),C单纯材料组(β-TCP),D空白组。术后4、8、12周行ECT、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未修复,A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B组,而B组又优于C组,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和其诱导ECs共培养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ECT在修复过程中有较准确预测效果。
林红方涛林戴文达孙源李熙雷董健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骨缺损
Osteoset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及在脊柱融合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05年
董健李熙雷方涛林程飚冯振洲郭常安阎作勤姚振均陈峥嵘
关键词:OSTEOSET四肢骨缺损脊柱融合骨修复脊柱稳定性医用硫酸钙
FK50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活性的诱导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FKS06在体外对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诱导能力以及FK506成骨诱导的量效关系。方法MSCs在不同条件下培养16d:(1)对照组(C组)- (基础培养液):含L-抗坏血酸-2-磷酸(AsAp)和β-甘油磷酸(β-GP)的α-MEM培养液;(2)基础培养液加入地塞米松(D组);(3)基础培养液加入FK506(F组);(4)基础培养液加入地塞米松和FKS06(FD组)。通过测定干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化结节染色和骨钙素基因表达等,评价FK506对MSCs的成骨诱导能力。结果FK506能促进大鼠MSCs增殖、成骨细胞分化,明显诱导钙化结节形成,显著提高ALP活性和骨钙素mRNA的表达。FK506与地塞米松具有协同成骨诱导作用,当α-MEM中含0.25mmol/L AsAp、10mmol/Lβ-甘油磷酸、10nmol/L地塞米松和50nmol/L FK506时可获得最佳成骨效应。结论FK506具有强大成骨诱导能力,可以用作骨诱导因子。
董健方涛林孙源戴文达李云飞Toshimasa Uemura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生成FK50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