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2185)

作品数:13 被引量:220H指数:8
相关作者:秦舒浩张俊莲王蒂曹莉王东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教育部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马铃薯
  • 9篇土壤
  • 6篇连作
  • 4篇土壤酶
  • 4篇土壤酶活
  • 4篇土壤酶活性
  • 4篇酶活性
  • 4篇沟垄
  • 4篇旱作
  • 4篇旱作马铃薯
  • 4篇覆膜
  • 2篇豆科
  • 2篇养分
  • 2篇栽培
  • 2篇水分
  • 2篇速效
  • 2篇速效养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速效养分

机构

  • 1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甘肃省作物遗...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定西市旱作农...
  • 1篇定西市农业科...

作者

  • 13篇秦舒浩
  • 12篇张俊莲
  • 9篇王蒂
  • 3篇曹莉
  • 3篇王东
  • 2篇代海林
  • 2篇师尚礼
  • 1篇余斌
  • 1篇刘玉汇
  • 1篇李德明
  • 1篇牛桂强
  • 1篇左琼
  • 1篇郭荣
  • 1篇徐雪雪
  • 1篇王伟斌
  • 1篇卢健
  • 1篇贾丽琴

传媒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沟垄覆膜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沟垄覆膜种植模式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半干旱区必须选择最佳的沟垄覆膜模式.【方法】依托4a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平畦不覆膜(CK)6种模式下连作马铃薯植株SPADR、相对含水量、酶活性、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明确马铃薯产量.【结果】连作条件下,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叶片SPADR、相对含水量、SOD和CAT活性均高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高于CK,盛花期增幅分别为9.37%,9.31%,166.74%和230.77%,薯块膨大期增幅分别为26.56%,15.56%,203.21%和207.54%;薯块膨大期Pn,Gs,Tr,Fv/Fm,ΦPSII和qP均高于CK,T3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50.21%,150.00%,58.43%,17.47%,54.86%和7.79%;各处理游离Pro,Ci,F0和MDA均低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低于CK,分别为46.88%,20.92%,4.54%和63.72%;另外,沟垄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32.43%~42.98%,其中T3处理产量最高并且与CK差异显著.【结论】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均可提高连作马铃薯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模式效果最好.
许丽婷齐荣秦舒浩秦舒浩刘玉汇余斌
关键词:马铃薯生理生态特性
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田土壤速效养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0
2014年
合理轮作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3种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于马铃薯2年以上连作田,轮作3种豆科植物均能起到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的作用,速效氮含量最高提高476%,且可显著提高3年以上连作田速效磷含量,增幅最高可达207%。对于3~4年连作田,轮作天蓝苜蓿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筈其他连作年限及轮作箭豌豆和陇东苜蓿均没有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轮作豆科植物后,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连作田土壤电导率值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土壤的电导率值最大降低69.7%,说明实施马铃薯-豆科植物轮作对防止马铃薯连作田土壤盐渍化有显著效果。轮作豆科植物使连作田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从第2年连作开始,轮作豆科植物对后茬马铃薯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第3~4年连作期间,筈轮作天蓝苜蓿和箭豌豆对后茬马铃薯增产效果较明显。
秦舒浩曹莉张俊莲师尚礼王蒂
关键词:土壤速效养分土壤电导率土壤酶活性
轮作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8
2013年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不同种类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布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轮作箭筈豌豆、天蓝苜蓿和陇东苜蓿3种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微生物活性,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种植牧草前相比,轮作牧草后土壤中真菌/细菌最高可降低50.72%,说明真菌数量下降,通过轮作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与种植牧草前相比好气型固氮菌数量最高增加283.69%;脲酶活性最高增加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但是对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高低还与豆科牧草种类及土壤连作年限有关,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对不同种类的豆科牧草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曹莉秦舒浩张俊莲师尚礼王蒂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不同揭膜时期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在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幼苗生长期揭膜(T1),现蕾期揭膜培土(T2)和不培土(T3)、盛花期揭膜培土(T4)和不培土(T5)、块茎增长期揭膜(T6)、全程不揭膜(CK)7个管理模式,对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土壤酶活性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揭膜时期的选择对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影响较大。在马铃薯苗期开始揭膜会使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现蕾期揭膜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均以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高于生长前期;在现蕾期进行揭膜及培土能增加土壤转化酶、磷酸酶活性,但会降低脲酶活性;在盛花期揭膜及培土有助于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脲酶、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各生育期各处理土壤酶活性与产量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的相关性。
王娟李德明秦舒浩代海林姚彦红王瑞英黄凯
关键词: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半干旱区
沟垄覆膜栽培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2
2012年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的温度、株高、开展度、主根长以及相对生长率(RGR)。与传统平畦不覆膜(T1)相比,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和半膜沟垄垄播(T6)种植分别增产36.29%、59.68%、60.49%、47.58%和45.97%,其中T3和T4的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性状的改善,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其中以全膜双垄垄播(T4)最为显著。在该区采用全膜双垄垄播(T4)最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提高。
代海林秦舒浩张俊莲王蒂王春林陈龙
关键词:旱作马铃薯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2、T3、T4和T5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根区地温;在连作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沟垄覆膜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pH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除T5外,其他沟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连作马铃薯出苗率,T4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沟垄覆膜处理明显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显著。
王东卢健秦舒浩张俊莲王蒂
关键词:马铃薯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出苗率
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研究了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与不覆膜的对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表现为半膜膜侧种植和半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据此认为,而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垄播则低于对照.半膜膜侧种植最有利于旱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曹莉秦舒浩张俊莲王蒂王春林李德明
关键词:旱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沟垄覆膜对旱作马铃薯土壤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为了明确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田养分运移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及半膜沟垄垄播(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条件下0~40 cm土壤养分运转分配规律及马铃薯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通过沟垄覆膜处理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马铃薯根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全生育期,各处理0~2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月份含量最高,且各沟垄覆膜处理均高于T1;20~40 cm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以8月份养分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各沟垄覆膜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T1。与T1相比,T2、T3、T4、T5和T6分别增产36.3%、59.7%、60.5%、47.6%和46.0%,其中T4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各处理综合表现以T4最好。
秦舒浩代海林张俊莲王蒂
关键词:旱作马铃薯
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土壤水分特性及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保水剂种类(中大号、大号和超大号)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形成及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类型的保水剂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田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不施保水剂相比较,WUE分别提高了28.70%、50.35%和45.51%,以大号(2101L型)保水剂处理下的最高;施用保水剂明显降低了马铃薯薯块的小薯率和烂薯率,提高了大薯率、中薯率和单株薯质量,其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59.68%、60.49%和36.29%,亦以大号保水剂处理下的产量最高.
秦舒浩王蒂张俊莲代海林牛桂强郭荣
关键词:保水剂旱作马铃薯土壤水分特征
沟垄覆膜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5
2015年
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CK(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垄播)、T3(全膜沟播)、T4(半膜垄播)、T5(半膜沟播)6种种植模式下马铃薯连作田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探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3a连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揭示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的真菌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T2〉T3〉T1〉T4〉CK〉T5,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及其他未分类的真菌;子囊菌门为优势种群,其中T5处理子囊菌门的比例最高为88.7%,T2最低为67.2%;伞菌纲(Agaric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圆盘菌纲(Orbiliomycetes)、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接合菌纲(Zygomycetes)等组成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的真菌纲,粪壳菌纲为所有处理中的优势菌纲;另外,CK、T1、T2、T3、T5处理的优势菌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T1所占比例最高为26.1%,T4为8.9%,较CK低53.6%,且半膜处理T4、T5的镰孢菌所占比例分别比全膜处理T2、T3低54.6%和28.1%,T4处理的优势菌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群落结构中还有盾盘菌属(Scutellinia)、丛赤壳属(Cryphonectr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但所占比例较低,均在1%~2%之间;全膜垄播种植的土壤真菌多样性最高,说明全膜垄播能够促进真菌的繁殖;但是半膜垄播土壤的镰刀菌含量最低且比全膜垄播低54.6%。因此,半膜垄播种植对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徐雪雪王东秦舒浩张俊莲贾丽琴
关键词:马铃薯连作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