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2047)

作品数:5 被引量:58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成海陶艳艳陈园周滔王晓玲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纤维化
  • 4篇肝纤维化
  • 3篇病理
  • 2篇信号
  • 2篇信号转导
  • 2篇生长因子Β
  • 2篇转导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细胞
  • 2篇化生
  • 2篇TGF-Β
  • 2篇TGF-Β1
  • 1篇丹酚酸
  • 1篇丹酚酸B
  • 1篇调节激酶
  • 1篇信号调节
  • 1篇信号调节激酶
  • 1篇信号转导通路
  • 1篇星状细胞

机构

  • 5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陶艳艳
  • 4篇刘成海
  • 2篇周滔
  • 2篇陈园
  • 1篇王丽娜
  • 1篇陈高峰
  • 1篇王晓玲

传媒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TGF-β1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肝纤维化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陶艳艳刘成海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活化TGF-Β1肝纤维化分子病理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丹酚酸B对NIH/3T3成纤维细胞TGF-β1/ERK胞内信号转导的影响被引量:27
2007年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B)影响TGF-β1/ERK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NIH/3T3成纤维细胞常规培养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正常组细胞以含0.5%FBS的M199培养,模型组和治疗组均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以100pmol/LTGF-β1刺激24h,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以1μmol/LSA-B和10μmol/LSA-B同时温育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TGF-β受体蛋白表达、ERK蛋白表达与磷酸化水平、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等。结果不同浓度SA-B无明显细胞毒性;TGF-β1刺激明显促进细胞TGF-β受体蛋白表达、ERK磷酸化水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与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SA-B剂量依赖性抑制TGF-βⅠ型受体(TβR-Ⅰ)的蛋白表达,抑制ERK磷酸化与PAI-1蛋白表达。结论SA-B抑制TGF-β1的胞内ERK信号转导,拮抗TGF-β1的促NIH/3T3成纤维细胞胶原生成可能是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陶艳艳王晓玲刘成海
关键词:丹酚酸B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陈园周滔刘成海
关键词:肝纤维化药物
一种改良的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诱导方法及其病理特点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旨在降低死亡率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改良造模方法及其病理特点。方法大鼠分为常规方法造模组(常规组)与改良方法造模组(改良组),每组再分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均设染毒后4周和8周共2个时间观察点。常规组造模以DMN10μL/kg大鼠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d,连续4周,共12次;改良组同上剂量的DMN腹腔注射,每2d一次,连续4周,共14次。观察大鼠体重、肝体比与脾体比,试剂盒测定血清肝功能,HE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炎症与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2种造模方法均在造模4周时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体重、肝体比、脾体比、血清肝功能等均有相应的变化趋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模型大鼠造模8周后死亡率显著降低,肝细胞炎症坏死稍轻,而肝窦毛细血管化明显。结论隔日1次腹腔注射较之连续3d腹腔注射DMN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肝纤维化改良造模方法,具有肝窦毛细血管化与小叶内纤维化的肝纤维化病理特征。
王丽娜刘成海陈园陶艳艳周滔陈高峰
关键词:肝硬化二甲基亚硝胺病理
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Smads锚着蛋白表达变化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肝脏Smads锚着蛋白(SAR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大鼠每kg体重10μl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1次/d,每周连续3 d,共4周,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大鼠分别设首次造模后1、3 d、1,2、3、4周末,与造模停止后1、2、4周,共9个时间段为观察组。每组5~8只,另设正常大鼠10只为对照组。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SAR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ARA蛋白的表达,并进行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随二甲基亚硝胺染毒持续,模型大鼠肝脏胶原增生(Hyp含量)与沉积增加,4周末时达到高峰,可见宽大纤维间隔与假小叶;而后随染毒停止,肝脏胶原沉积与纤维间隔有所减轻。模型组4、5、6、8周肝组织Hyp平均含量(μg/g)分别为193.0±39.2、188.5±39.9.174.4±21.2、163.6±31.5,对照组分别为125.6±19.5,t值在3.43~4.9,P值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SARA主要表达于正常与纤维化肝脏的肝窦周围间质细胞,随肝纤维化发展SARA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减少,随染毒停止与肝纤维化恢复,SARA渐恢复至正常组水平。Western blot发现,随肝纤维化形成,模型大鼠肝组织TGFβ1、α-SMA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SARA蛋白表达逐渐减少;肝纤维化恢复过程中,SARA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TGFβ1与α-SMA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在肝纤维化形成与恢复过程中,SARA蛋白与Hyp含量、TGFβ1与α-SMA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SARA蛋白主要表达于肝脏间质细胞;随大鼠肝纤维化发展,SARA表达减少,SARA蛋白与肝纤维化形成呈负相关关系。
陶艳艳崔红燕刘成海
关键词: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