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ZCX1-SW-01-15)

作品数:3 被引量:101H指数:3
相关作者:胡维平胡志新刘伟龙季江陈宇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太湖
  • 1篇底质
  • 1篇眼子菜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优势种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水-气界面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植物
  • 1篇马来眼子菜
  • 1篇CO2通量
  • 1篇表型
  • 1篇表型可塑性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市环境保...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作者

  • 3篇胡维平
  • 2篇胡志新
  • 2篇刘伟龙
  • 1篇谷孝鸿
  • 1篇陈永根
  • 1篇李香华
  • 1篇陈宇炜
  • 1篇张发兵
  • 1篇陈桥
  • 1篇季江
  • 1篇杨龙元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太湖梅梁湾冬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应用静态箱式法对太湖梅梁湖区冬季(2003年12月23日8:00~26日6:00)的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共测得60组数据,分析了梅梁湾湖区CO2通量的冬季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较好,风速较小情况下,白天梅梁湾湖区为CO2的汇,极大值出现在14:00时,其平均CO2通量为-3.01 mg·m-2·h-1;夜间梅梁湾湖区CO2通量值为-0.897~1.006 mg·m-2·h-1,其平均通量为-0.02 mg·m-2·h-1;在阴天、风速较大时,湖区CO2通量日变化与前面有较大差异,表现为CO2的强源,最大CO2通量达到76.53 mg·m-2·h-1.
李香华胡维平杨龙元张发兵胡志新
关键词:水-气界面CO2通量日变化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被引量:71
2007年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分属于11科12属;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挺水植物约占0.29%;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布区连续性好,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沉水植物共有8种,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漂浮植物3种,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刘伟龙胡维平陈永根谷孝鸿胡志新陈宇炜季江
关键词:水生植物优势种影响因素
不同底质和透明度下马来眼子菜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Miq.)是目前太湖沉水植物优势种之一。文章比较分析了3种不同底质和透明度情况下马来眼子菜的生长特征,探索其在太湖不断扩展的原因及其适应性。分别选取粘土质粉砂、粉砂和下蜀黄土底质上生长的马来眼子菜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底质在粒度组成、营养盐和分布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太湖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底质上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比下蜀黄土底质上的马来眼子菜高,其生物量随着底质营养盐的增加而增加。马来眼子菜与觅光相关的形态指标,如高度、节间距、节数、叶数、叶长及叶面积均随着底质营养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马来眼子菜的冠层高度与水体的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其对剧烈变化的湖泊光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马来眼子菜在不同底质上的形态可塑性是其优先占据湖泊资源成为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刘伟龙胡维平陈桥
关键词:马来眼子菜底质表型可塑性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