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08)

作品数:13 被引量:193H指数:7
相关作者:杨清平郭子武陈双林李迎春庄明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抗氧化
  • 5篇毛竹
  • 5篇膜脂
  • 5篇膜脂过氧化
  • 4篇四季竹
  • 4篇抗氧化系统
  • 4篇CO2浓度
  • 3篇叶片
  • 3篇抗氧化酶
  • 2篇氧化酶
  • 2篇渗透调节物
  • 2篇渗透调节物质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量分配
  • 2篇物量
  • 2篇物种
  • 2篇物种组成
  • 2篇立竹密度
  • 2篇林下植被
  • 2篇林下植物

机构

  • 1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2篇陈双林
  • 12篇郭子武
  • 12篇杨清平
  • 11篇李迎春
  • 7篇庄明浩
  • 4篇樊艳荣
  • 2篇邓宗付
  • 1篇陈珊
  • 1篇侯一蕾
  • 1篇李应

传媒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改革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密度对四季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增长模式的制约性调节被引量:29
2013年
为了给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高效培育的林分结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对立竹胸径基本一致的4种立竹密度(24600~29800株·hm-2,D1;37500~42600株·hm-2,D2;46500~52800株·hm-2,D3;76500~85500株·hm-2,D4)四季竹纯林进行了1~3a立竹地上生物量积累、分配与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季竹立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秆>叶>枝。随着立竹年龄增大,不同密度的四季竹林立竹秆、枝、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及叶/枝、叶/秆、枝/秆构件生物量比总体上均呈增大趋势,且2a、3a立竹显著高于1a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呈升高趋势,而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立竹密度增大,1~3a立竹地上生物量、构件生物量总体上呈"∧"型变化,D1~D3密度时逐渐升高,D4密度时显著下降,各年龄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而秆生物量比例增大,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总体上1a立竹呈倒"N"型变化,2a、3a立竹呈下降趋势。叶-枝构件生物量符合近等速增长模式,异速生长指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小幅度下降,叶-秆、枝-秆构件生物量符合简单异速增长模式,异速生长指数随密度的增大分别呈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当超出一定密度时(D2密度以上),四季竹立竹生物量分配更趋向于支撑构件(秆),以促进立竹纵向生长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46500~52800株·hm-2是试验四季竹林立竹生物量高效积累和有效分配的密度。
郭子武杨清平李迎春陈双林
关键词:四季竹立竹密度生物量分配
毛竹对大气臭氧胁迫的生理响应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以毛竹1年生盆栽苗为材料,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环境背景大气O3浓度(AA,40~45nL.L-1)和高O3浓度(EO,92~106nL.L-1)情景,分析毛竹叶片光合生理、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等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培育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EO较AA在同一处理时间的毛竹叶片O3通量均显著升高,且二处理的叶片O3通量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2)EO较AA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下降,且叶片叶绿素(Chl)含量、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下降的时间点分别出现在EO处理的60d和92d,可溶性蛋白在处理60d后显著升高;随处理时间的延长,EO的叶片Pn、Ci、Chl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n下降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3)超氧自由基(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分别在处理29d、60d、60d后均显著升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高浓度O3处理60d时显著升高,后显著下降,而P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SOD和POD活性均随着处理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毛竹对大气高O3胁迫存在着短时间的主动生理生化适应,但长期高O3胁迫会对毛竹造成严重的过氧化伤害,从而影响毛竹的正常生长。
庄明浩陈双林李迎春郭子武杨清平邓宗付
关键词:毛竹臭氧光合生理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
毛竹材用林林下植被群落结构对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1
2014年
为了摸清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植被群落结构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生长的影响,给毛竹-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提供理论参考,以半阴坡下坡位粗放经营的毛竹材用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毛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外貌特征和分布格局,对影响多花黄精生长的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毛竹林下植物有34种,隶属27科32属,优势种为山苍子(Litsea cubeba)、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显子草(Phaenosperma globosa)、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多花黄精,分布格局类型多花黄精为均匀分布,其他物种均呈强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为五节芒>芒萁>显子草>山苍子>悬钩子。多花黄精生长与毛竹林下植物多度、高度和多样性指数关系密切,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包含绝对多度多样性指数是主要的影响指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2924—1.2049,包含绝对多度多样性指数2.8439—8.8099时多花黄精生长良好。研究表明:为使毛竹林下多花黄精良好生长,在实践生产中,9—10月份可通过人工劈山除草来控制毛竹林下植物多度为159—843株/m2。
樊艳荣陈双林杨清平李迎春郭子武陈珊
关键词:林下植物物种组成
黄条金刚竹对高浓度CO_2和O_3及其复合作用的生理响应被引量:1
2012年
以黄条金刚竹为试材,环境背景大气为对照,应用开顶式气室(OTCs)熏蒸法模拟大气高浓度CO2(700μmol.mol-1)、O3(100nmol.mol-1)及其复合作用情景,分析叶片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等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高浓度O3处理103d的黄条金刚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SOD、POD、CAT活性均显著下降,而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APX活性均显著升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明显。(2)与对照相比,同期高浓度CO2处理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均显著升高,而叶绿素a/b和超氧阴离子、丙二醛含量及SOD、POD、CAT、APX活性显著降低,相对电导率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明显。(3)高浓度O3和CO2复合作用下,除叶绿素a/b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外,其余测定指标均与对照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高浓度O3使黄条金刚竹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膜结构破坏,表现出严重的伤害效应;而高浓度CO2能降低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光合色素含量,表现出保护效应;高浓度O3和CO2复合处理能使叶片维持比高浓度O3处理更高的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即高浓度CO2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高浓度O3对黄条金刚竹所造成的生理伤害。
庄明浩陈双林李迎春郭子武杨清平
关键词:CO2浓度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
高浓度CO_2和O_3对四季竹叶片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以2年生四季竹为试材,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熏蒸法模拟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情景,研究了高浓度CO2(700μmol·mol-1)和高浓度O3(100nmol·mol-1)及其复合作用对四季竹叶片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O3处理30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清除活性氧能力增强,并未出现明显的膜脂过氧化,四季竹能耐受短期的O3胁迫。高浓度O3处理90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膜结构破坏,发生严重的氧化损伤;高浓度CO2处理30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能维持活性氧平衡,存在一定的生理适应期。而高浓度CO2处理90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有利于四季竹生长;高浓度O3和CO2复合作用下,相对于单因素高浓度O3处理,四季竹叶片能够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有效地调节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膜脂过氧化不明显,说明高浓度CO2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高浓度O3对四季竹所造成的生理伤害。
庄明浩陈双林李迎春郭子武杨清平
关键词:四季竹CO2浓度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
CO_2浓度升高对毛竹和四季竹叶片主要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500、700μmol/mol),以目前环境背景大气为对照,研究CO2浓度升高对毛竹和四季竹叶片碳(C)、氮(N)、磷(P)和钾(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和四季竹叶片C、N、P和K含量在不同的CO2浓度(对照、500、700μmol/mol)条件下,变化范围分别为512.13~543.30、19.23~22.97、1.26~0.96和8.40~5.88 mg/g,492.13~498.02、17.97~15.37、1.05~0.81和4.25~5.62 mg/g。相同的CO2浓度条件下,毛竹叶片C、N、P和K含量均高于四季竹,且受CO2浓度升高的影响较四季竹强烈。毛竹和四季竹叶片C/N、C/P、C/K、N/P、N/K和K/P变化范围分别依次为26.64~23.65、406.58~565.93、60.98~92.40、15.26~23.93、2.29~3.91和7.00~6.22,27.39~32.40、468.70~614.84、115.80~88.61、17.07~18.98、4.24~2.73和4.04~6.94。与环境背景大气比较,CO2浓度升高到500μmol/mol,对毛竹和四季竹叶片C、N、P和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并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这反映了毛竹和四季竹对高CO2浓度环境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但CO2浓度升高到700μmol/mol,除四季竹叶片C含量无明显变化外,毛竹和四季竹叶片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会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且毛竹较四季竹变化剧烈。综上,CO2浓度升高改变了毛竹和四季竹叶片C、N、P、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格局,尤其是CO2浓度升高到700μmol/mol时极为明显;在养分供应上,对四季竹生长的N、P、K限制性作用和毛竹生长的N、K限制性作用没有明显影响,但明显增强了毛竹生长的P素限制性作用。
庄明浩李迎春郭子武杨清平陈双林
关键词:毛竹四季竹CO2浓度养分元素
陡坡地毛竹林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坡位效应被引量:18
2012年
以林分结构基本一致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同一面坡不同坡位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种群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的种群密度、叶片叶绿素值和叶、根生物量积累及叶、根、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地下块茎>根>叶≈地上茎,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占70%以上,而其它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较为均匀。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具有明显的坡位效应,在试验毛竹林林分结构和经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宜选择下坡位进行毛竹多花黄精复合经营。
樊艳荣陈双林杨清平李迎春郭子武
关键词:毛竹坡位立竹密度生物量分配
不同林下植被干扰措施对毛竹林下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2
2013年
为探讨不同干扰措施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植被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作者选择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块毛竹林,分别为多年未除草、劈山除草和除草剂除草毛竹林,进行林下植被物种种类、数量和盖度等的调查。结果表明,劈山除草和除草剂除草毛竹林草本植物优势种重要值和盖度都显著高于多年未除草毛竹林,而乔木、灌木的优势种重要值和盖度相对要低。3类毛竹林内植物种群大部分呈聚集分布,其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在多年未除草和除草剂除草的毛竹林内虽呈聚集分布但不显著,而在劈山除草毛竹林内则呈随机分布;锈茅莓(Rubus reflexus)在多年未除草和劈山除草的毛竹林内呈强烈聚集分布,而在除草剂除草的毛竹林内聚集程度不显著;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在3类毛竹林内均呈强烈聚集分布。总之,多年未除草的毛竹林中呈均匀分布的优势种的比例高,而劈山除草和除草剂除草的毛竹林中呈强烈聚集分布的优势种的比例高。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林下植被干扰措施对毛竹林植物优势种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存在差异,综合竹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及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我们建议采用人工劈山除草方法对毛竹林下植被进行干扰管理。
樊艳荣陈双林林华杨清平洪宜聪郭子武
关键词:PHYLLOSTACHYSEDULIS林下植物除草物种组成
密度对四季竹叶片C、N、P化学计量和养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0
2013年
以四季竹纯林为对象,研究了4种密度(D1:24600~29800株·hm-2;D2:37500~42600株·hm-2;D3:46500~52800株·hm-2;D4:76500~85500株·hm-2)下1~3年生立竹的成熟叶和凋萎叶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规律.结果表明:随竹林密度的增大,成熟叶C、N、P含量和凋萎叶C、P含量总体下降,凋萎叶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D4密度时成熟叶C含量急剧下降;叶片C/N和C/P呈升高趋势,N/P先升高后降低.D3、D4密度的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D1、D2密度;叶片N、P重吸收率分别呈先降后升和持续升高的趋势.D1~D3密度的成熟叶N/P为16.24~19.37,四季竹生长受P的限制,促进叶片建成,种群生长旺盛.D4密度的成熟叶N/P为13.42~15.74,N限制作用增强,叶片凋萎脱落,种群生长受到抑制.四季竹通过调节叶片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提高了N、P利用效率及重吸收能力,以适应高密度下环境资源的激烈竞争.在本试验条件下,D3密度是四季竹适宜的经营密度.
郭子武陈双林杨清平李迎春
关键词:四季竹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毛竹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竹子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生理响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设置了3个CO2处理浓度(环境大气、500和700μmol·mol-1),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叶片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环境大气比较,500μmol·mol-1浓度处理30d时对毛竹叶片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影响并不明显,仅叶片CAT活性显著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毛竹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逐渐显现,至处理90d时,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他测定指标均有显著变化;700μmol·mol-1浓度处理在不同时间上对毛竹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均较500μmol·mol-1CO2浓度处理明显,处理30d时毛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有明显变化,处理90d时,各项测定指标均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毛竹的抗氧化能力,但光合产物的过量积累也会造成碳水化合物源-库失衡和Rubisco的再生受到反馈作用抑制。
庄明浩李迎春郭子武杨清平李应樊艳荣陈双林
关键词:毛竹CO2浓度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