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SS016)

作品数:20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晓刚刘钦国宇万映辰沈岑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锁国
  • 3篇明治
  • 2篇研究述论
  • 2篇战争
  • 2篇述论
  • 2篇外交
  • 2篇明治时期
  • 2篇甲午战争
  • 2篇交涉
  • 2篇海外贸易
  • 2篇城市
  • 1篇东北亚
  • 1篇对外贸易
  • 1篇新兴产业
  • 1篇政变
  • 1篇政权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背景
  • 1篇中俄
  • 1篇中俄关系

机构

  • 16篇大连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陆先端科学...
  • 1篇青岛工学院

作者

  • 13篇张晓刚
  • 7篇刘钦
  • 4篇国宇
  • 3篇万映辰
  • 2篇沈岑
  • 1篇杜品
  • 1篇李永春
  • 1篇陈景彦
  • 1篇邹静
  • 1篇张丽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
  • 3篇日本问题研究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山西档案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锁国时期广州港口海外贸易输入品结构考述——以白银、香料及米粮为中心
2016年
明清"锁国体制"下,广州港口海外贸易仍持续进行。两朝政府虽厉行"海禁",明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但朝贡诸国仍允许依规定"贡道"来贡贸易,且伴随新航路开辟,明清间与西方国家之"互市"、"往市"贸易更趋繁盛。在此背景下,广州港口对外通商交流迅速发展并呈现新特征。就输入品结构看,白银、香料、米粮成为其主要商品构成,即因社会经济发展,"钞法不通",以致白银需求量激增,而当时国内银产额及银课收入极为有限,故谋求海外白银大量输入,而西班牙所占菲律宾之美洲白银及十八世纪英、法商贸国输入白银成为其主要流入途径;另在东南亚诸国来贡贸易与葡、西等早期西方商贸国来华通商的背景下,大量香料输入中国,朝廷除一部分用于内需外,亦将其作为百官赏赐与俸禄折支;而米粮输入,则呈现地域性色彩,即因闽、粤两省"民食不足"、"米价腾贵"、"生齿日曾",且往日邻省接济或于台湾调米已无可能,遂谋求海外"洋米"输入,而政府为平抑米价,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更将其"定例"化。此外,若就商品结构看,无论是作为主要输入品的白银、香料、米粮,还是输出品的生丝、瓷器及茶叶,在商品流通与交易条件下,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国曾广泛参与亚洲乃至全球贸易的发展,然而步入近代以来其却未形成现代化起步的经济基础,并开始长期落后于西方。
张晓刚刘钦
关键词:海外贸易锁国
德川幕藩体制形成与确立期的谱代大名
2014年
日本江户时期的幕藩体制作为分封体制却不同于其他分封体制的混乱,展现出更多的统一性与稳定性。通过了解谱代大名这一群体在德川氏成长为统一政权的过程及幕藩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其不同于一般封建诸侯的特征及在德川幕藩体制中所处的地位,是理解日本江户时期德川幕府政权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
张晓刚端木迅远
关键词:幕藩体制军事基础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交涉与签订过程探析——以哈里斯赴日交涉为主线被引量:2
2019年
1854年3月31日《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标志日本正式开国。日本开国后,西洋各国不断以武力对幕府发起开港冲击,使日本面临开埠通商或继续闭关锁国的选择。哈里斯赴日后所展现出的机警圆滑且强硬的外交姿态迫使幕府不得不选择开埠通商,日美双方于1858年7月29日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对《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交涉及签订过程的深度解析,可以进一步还原幕末日美外交初建时的曲折历程,亦可探究早期日美外交的本质与特征。
赵承伟张泽良
试析俄日两国对旅大城市规划的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旅大(旅顺和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毗邻朝鲜半岛,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成为日、俄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甲午战争之后,旅大曾被俄国强租7年,由此开始了对大连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日俄战争后,日本统治旅大地区长达40年之久,并根据其战略需要对大连进行了重新规划与扩建。俄日两国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给旅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这座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打上了迥异的烙印。
张晓刚万映辰邹圣婴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论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以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对朝、对清交涉为主线被引量:2
2012年
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过程,也是东亚国际关系从前近代性向近代性过渡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尝试对这一秩序作出调整,与中朝两国相比,日本吸纳了西方条约体系,主动挑战旧有的东亚秩序,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构新的东亚国际秩序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以完成对朝、对清交涉为目标和手段,从多个层次完成了自身的外交近代化转变,同时也促使中朝两国对东亚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近代日本在羽翼渐丰后,遂以欧美列强的方式对邻国实施侵略扩张。
张晓刚国宇
关键词:清代国际秩序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被引量:3
2013年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张晓刚国宇
关键词:甲申政变
近代上海与神户开港研究述论
2015年
中日两国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本国与外国交流贸易及文化的窗口,在近代东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中日两国港口城市的开港问题的研究遂显得尤为重要。整理上海与神户两个城市近代以来由开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两个城市的比较臵于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探索中日两国面对"西力东渐"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以及两国的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以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邹静沈岑
关键词:开国
19世纪中叶欧美列强对日本的冲击与德川幕府的应对被引量:2
2013年
在19世纪50年代,欧美列强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力图迫使德川幕府打开锁国之门。面对日益严重的"西力东侵",德川幕府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汲取清朝战败缔约的教训,对长期实行的消极的锁国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对外开港通商的积极应对方针,实施了组建近代陆海军、设置洋学研究机构并培养洋学人才、破格启用人才等顺应时代发展的幕政改革。比之中国清朝政府,德川幕府为何能够如此快速做出反应?关键原因在于当政者的文化背景和国际意识,尤其是兰学的长足发展开阔了日本朝野的视野,使得幕府能够正视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实力差距。幕府当局在开明幕臣的主持下,力所能及地趋利避害,以图存救亡,对近代日本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永春刘钦万映辰
关键词:外压
围绕朝鲜半岛的日清、日俄矛盾与甲午战争
2014年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日本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俄国南下与其争夺朝鲜半岛的利益加速了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的步伐,也导致了日本与清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借由"壬午军变"、"甲申政变"、"巨文岛事件"的解决,进一步宣示了其对朝鲜的宗主权,加强了中朝关系的紧密性。日本丧失其在朝鲜半岛的主动与"先手"地位,不得不通过战争实现其侵略野心,中日战争遂不可避免。一般认为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但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的天然对立以及在朝鲜半岛的角逐更是其深层原因。在挑战中朝宗藩关系上与日本有同样利益的俄国,在默认朝鲜"独立"之余,坚决反对日本势力涉足中国东北。甲午战争结束后,就辽东半岛的割让与返还,原本以朝鲜作为争夺焦点的日本与俄国,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东北。
张晓刚国宇
关键词:甲午战争东北亚
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侧记
2014年
2014年8月在大连市召开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议题方面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在以两国政治关系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交往、思想文化、计量分析等新的视角,使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趋向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亦呈现多样化,由于该议题涉及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因此围绕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除使用传统的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等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理论进行了交叉研究。此次会议展示了国内学界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晓刚沈岑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日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