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2GXNSFAA053056)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郭嗣斌韦宇李孝琼高国庆邓国富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野生
  • 3篇野生稻
  • 3篇小粒野生稻
  • 3篇QTL定位
  • 2篇导入系
  • 2篇褐飞虱
  • 2篇飞虱
  • 1篇稻飞虱
  • 1篇水稻
  • 1篇水稻遗传
  • 1篇子粒
  • 1篇粒形
  • 1篇抗褐飞虱
  • 1篇抗性
  • 1篇基因
  • 1篇基因渗入
  • 1篇白背飞虱
  • 1篇ORYZA

机构

  • 4篇广西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高国庆
  • 4篇李孝琼
  • 4篇韦宇
  • 4篇郭嗣斌
  • 3篇邓国富
  • 3篇刘开强
  • 1篇黄所生
  • 1篇黄凤宽

传媒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稻遗传图谱构建及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为水稻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方法】对具有极端粒形差异的两份水稻材料K1561和G1025进行杂交、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通过软件Mapmaker/Exp 3.0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软件QTLNetwork-2.0对2011年F2群体、2012年F2:3家系群体的粒形相关性状数据进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两个亲本的粒形性状指标差异明显,以千粒重相差最大;F2、F2:3两个群体的相关粒形指标基本上呈连续分布状态且分布频率范围广。与F2单株相比,F2:3家系的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平均值更偏向于大粒亲本K1561。构建了含161对SSR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18个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3、7、9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QTL分别有7、5、5和1个,除qGL/GW12外,其他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K1561。两个群体均能检测到的QTL有8个,分别为qTGW3、qTGW7、qTGW9.2、qTGW12、qGL1、qGL9、qGW12和qGL/GW12,其平均加性遗传力为6.04%、12.59%、6.29%、22.08%、4.86%、15.39%、22.12%和10.83%。【结论】定位获得3个效应值较大的新QTL位点qTGW12、qGL9和qGW12,为进一步定位并克隆这些粒形相关基因、阐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控制机理提供了较好的遗传材料。
李孝琼韦宇高国庆邓国富郭嗣斌
关键词:水稻QTL定位
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抗褐飞虱QTL定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小粒野生稻(Acc.No.101133)褐飞虱抗性QTL和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水稻褐飞虱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方法】采用标准苗期集团法对一套小粒野生稻的基因渗入系进行褐飞虱抗虫鉴定,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小粒野生稻含有的褐飞虱抗性QTL。【结果】IR24的死苗率为92.2%,表现高感;小粒野生稻的死苗率为11.1%,表现高抗;131份基因渗入系的死苗率差异较大,变异范围为15.5%-91.1%,呈偏态型连续分布。鉴定获得3个褐飞虱抗性QTL,来自小粒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均能显著降低幼苗死亡率,联合贡献率为58.8%;qBph3位于第3染色体RM570-RM85区间,qBph4位于第4染色体RM335-RM518区间,qBph12位于第12染色体RM309~RMl7区间,以qBph4的效应值最大,效果最稳定。与IR24相比,携带纯合等位基因qBph4的9个基因渗入系的幼苗平均死亡率极显著下降37.7%。【结论】从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中鉴定出3个褐飞虱抗性QTL位点;抗褐飞虱主效QTLqBph4的验证不仅提供了一个有用的QTL,还为水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套褐飞虱抗性育种材料。
郭嗣斌刘开强李孝琼韦宇邓国富高国庆
关键词:小粒野生稻褐飞虱QTL定位
小粒野生稻导入系对稻飞虱的抗性鉴定与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野生稻拥有丰富的抗虫基因资源,导入系是鉴定和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371份小粒野生稻导入系进行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接虫鉴定,分别筛选出了11份抗、72份中抗褐飞虱的材料和7份抗、45份中抗白背飞虱的材料,其中有5份材料兼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是从小粒野生稻中鉴定出抗白背飞虱材料的首次报道。通过对2份抗性导入系材料与感虫亲本杂交构建的F1和F2群体的抗虫鉴定和分析表明:K41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受2对显性抗虫基因通过互补作用所控制;P114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都是由1对主效的隐性基因控制。这些结果必将有利于小粒野生稻抗稻飞虱的基因定位和育种利用。
郭嗣斌韦宇李孝琼黄所生刘开强黄凤宽高国庆
关键词:小粒野生稻导入系褐飞虱白背飞虱
小粒野生稻导入系子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AB-QTL分析法,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于2009~2010年分别在武昌和南宁对一套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导入系的子粒大小、粒长、粒宽与子粒长宽比进行QTL定位.2009年检测到18个QTLs,其中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子粒长宽比分别检测到6、4、5和3个QTLs,单个QTL可解释表型贡献率的5.18%~21.33%;2010年检测到12个QTLs,其中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子粒长宽比分别检测到6、2、2和2个QTLs,单个QTL可解释表型贡献率的6.68%~16.55%.两年均检测到的QTLs共有10个,其中4个新鉴定的QTLs的表型贡献率较大,分别为qTGW-9.2、qTGW-12、qGL-9和qGW-12,其增效基因均来自于小粒野生稻.这些携带有利QTL的小粒野生稻导入系是进行水稻(Oryza sativa)产量和品质改良的优良材料.
刘开强韦宇李孝琼邓国富高国庆郭嗣斌
关键词:导入系粒形QTL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