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6049)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国刚胡邦琦毕建强布如源李建敏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海平
  • 2篇海平面
  • 2篇海平面变化
  • 2篇层序
  • 2篇沉积层
  • 2篇沉积层序
  • 1篇第四纪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气候演化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海侵
  • 1篇柱样
  • 1篇柱样沉积物
  • 1篇晚第四纪
  • 1篇环境意义
  • 1篇黄河
  • 1篇黄河口
  • 1篇黄河三角洲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意义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李国刚
  • 2篇胡邦琦
  • 1篇张现荣
  • 1篇宋卓利
  • 1篇李建敏
  • 1篇赵京涛
  • 1篇布如源
  • 1篇徐东浩
  • 1篇冯秀丽
  • 1篇王晓明
  • 1篇白凤龙
  • 1篇毕建强
  • 1篇滕珊
  • 1篇李军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全新世海侵以来现行黄河口区域沉积层序及古气候演化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对位于现行黄河口深度30.73m的BH6钻孔粒度分布、岩性特征、常量元素、有孔虫介形虫种类及分布、14 C年代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全新世海侵以来的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钻孔连续记录了近黄河口区域全新世海侵以来的沉积历史,从上至下可以分为5个沉积相,(1)(0~4.87m)为河口三角洲前缘亚相,(2)(4.87~8.08m)为前三角洲相沉积,(1)(2)共同组成三角洲相沉积,(3)(8.08~12.08m)应为近岸浅海沉积,(4)(12.08~23.85m)为河口边滩至潮坪相沉积,(5)(23.85m~)为陆相湖泊沉积。利用钻孔常量元素特征比值对古气候演化进行讨论,认为全新世海侵期以来BH6钻孔古气候总体经历了相对暖-温凉-暖-温凉的过程。
宋湦冯秀丽李国刚王晓明王晓明
关键词:全新世沉积层序古气候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4
2013年
对黄河三角洲ZKl孔粒度、岩性、微体古生物组合和”C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层序演化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黄河三角洲的ZKl孔共发育三个海侵层,自下而上为深海氧同位素3期(MIS3)的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以及氧同位素1期(MISl)的第1海侵层,指示自氧同位素4期(MIS4)以来研究区共发生三次主要海平面波动。这三次海平面波动分别对应于渤海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根据沉积记录信息,ZKl孔可分辨第1海侵层的河口三角洲相(5.63~14.04m)和滨岸浅海相(14.04~20.62m),第Ⅱ海侵层的滨岸浅海相(39.52~49.57m)和河口三角洲相(49.57~51.52m),第Ⅲ海侵层的滨岸浅海相(76.00)0~83.63m)和潮滩相(83.63~92.70m),均以特征的微体古生物组合和沉积相为标志。结合前人研究,阐明了本区自晚第四纪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环境演变历史。
李国刚胡邦琦毕建强宋卓利布如源李建敏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沉积层序
辽东湾湾口海域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3年
通过对辽东湾湾口海域两根柱样沉积物(LDC30和LDC25孔)的岩性和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该海域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物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孔的岩性和粒度特征均可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沉积物的砂含量和平均粒径均明显大于下部。两孔下层沉积物为该海域全新世海侵开始至约高海平面(~7kaBP),海平面逐渐升高过程中的滨岸浅海沉积,而上层沉积物为全新世最大海平面以来的潮流沉积产物。同时,LDC30和LDC25孔的物质来源在上下两层不一,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导致的沉积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控制的河流沉积物输入。
赵京涛胡邦琦李军白凤龙徐东浩李国刚张现荣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海平面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