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KYT201005)

作品数:8 被引量:274H指数:8
相关作者:周曙东林光华周力周文魁乔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粮食安全
  • 2篇灾害
  • 2篇自然灾害
  • 1篇稻区
  • 1篇调查数据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省际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适应气候
  • 1篇水稻
  • 1篇能源
  • 1篇农户
  • 1篇农户调查
  • 1篇农户调查数据
  • 1篇农业
  • 1篇农业产业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周曙东
  • 2篇林光华
  • 2篇周力
  • 1篇王绍华
  • 1篇陈铁
  • 1篇刘爱军
  • 1篇周应恒
  • 1篇卞晓波
  • 1篇陈丹丹
  • 1篇王传星
  • 1篇乔辉
  • 1篇周文魁
  • 1篇许朗
  • 1篇王强盛
  • 1篇朱红根
  • 1篇赵明正
  • 1篇李梅艳
  • 1篇李斌

传媒

  • 3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花后开放式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技术,研究花后开放条件下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评估未来气候变暖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技术,于2009—2011年通过设计不同的增温时间(全天增温、白天增温、夜间增温)和不同的增温幅度(1.5、3℃)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不同情景和不同增温程度下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主要是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该增温系统实际增温值低于设计值,在本试验条件下,花后不同增温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并随增温幅度提高下降的幅度增大,而且小麦产量在不同增温水平下,都以全天增温处理的产量损失最大,花后小麦冠层在全天、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3.7和16.9℃的基础上升高1.8℃左右,产量损失可达22.3%;花后增温增加了小麦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的含量,两年试验中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均以处理6(夜间增温3℃)增加最多,增幅分别为7.9%和13.2%;蛋白组分方面,增温处理对蛋白组分的影响较为复杂,但两年结果显示谷蛋白显著提高,因此谷蛋白的合成和积累易受温度的控制;另外增温处理对淀粉及其组分的影响较小。【结论】在其它生育进程不变的情况下,花后增温将会导致小麦减产,同时小麦籽粒物质组成也将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小麦的品质。
卞晓波陈丹丹王强盛王绍华
关键词:小麦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被引量:90
2013年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可能带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措施的不同情景方案对粮食安全影响进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温上升导致的粮食单产下降将对中国今后的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除东北地区外,其他五个地区的粮食产量都将下降,从而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构成重大威胁。部分省区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对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未来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可以充分利用气温上升带来积温增加的好处,使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引种和技术进步对全国粮食产量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多种适应性措施多管齐下对全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程度更为明显。
周曙东周文魁林光华乔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技术进步情景分析
南方稻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36县(市)346份农户调查数据被引量:69
2011年
利用江西省36县346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及其适应行为决策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文化程度、与村民交流频率、来往亲戚数、赶集频率、看电视频率、距离市场远近及气象信息服务等因素能显著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而户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可借款人数、来往亲戚数、赶集频率、看电视频率及气象信息服务等因素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农户采用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政策建议。
朱红根周曙东
关键词:资源环境HECKMAN
极端气候事件的灾后适应能力研究——以水稻为例被引量:14
2012年
本研究以水稻种植业为例,基于1985-2008年中国水稻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灾后适应能力的机制及绩效。结论表明:西南、华中、华东地区在极端气候事件灾后,并没有将农业产业结构向养殖业调整,相反,种植业在政府扶持与创新激励下反而恢复生产甚至进一步扩张。特别对于西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较强的灾后适应能力,往往是农业生产机会成本较低的作用结果,同样由于此原因,华东地区在水灾之后却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现象。现阶段,灾后适应能力较多的表现为微观层面的农户响应行为,此种民间调控机制必然有其局限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构建、标准化农田建设、良种补贴等方式引领粮食主产区应对气象灾害。
周力周曙东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稻自然灾害粮食安全
江苏省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中的基础,粮食产量的变化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随着世界粮食供求的日益紧张,我国的粮食生产增长潜力以及未来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运用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通过近些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并进行简单的总结,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建议。
许朗李梅艳刘爱军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生产函数
基于二次能源省际调配的中国分省CO_2排放量计算被引量:11
2012年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制定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CO2排放量测算。现有的IPCC提供的CO2排放量计算方法仅考虑一次能源燃料所产生的CO2,未考虑到二次能源省际调配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各省CO2排放情况。本研究提出了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情况下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对各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进行了计算。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后,传统的能源大省如内蒙古、山西的CO2排放总量下降,东部沿海省份的CO2排放总量上升。中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仍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加工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导致了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偏高。建议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时,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能源加工行业的投资,改善能源加工技术,改良加工设备,提高能源加工效率,降低CO2排放强度。建议由能源调入省向能源调出省份实施补偿。该部分补偿资金用于调出省的能源产业升级改造,以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周曙东赵明正王传星李斌
关键词:CO2排放IPCC二次能源计算方法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被引量:33
2011年
基于198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了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影响。结论表明:①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产业正分别向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气候资源匮乏地区转移或集聚;②粮食产地转移的主导因素在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与非农的成本收益比较,而气候变化因素仅处于附属地位;③基于规模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东北三省、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增长潜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④落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与政策成本,往往要低于发达地区保留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粮食生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应具有可持久性。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并未呈现粮食供给安全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中国应该在气象预报、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摒弃区内平衡的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辅以国家粮食储备战略应对特大灾害的供给风险。
周力周应恒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安全
国际大米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基于ARCH类模型被引量:29
2011年
本文基于1990~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月度价格数据,运用ARCH类模型分析了国际大米价格波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发现,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存在一阶ARCH效应和"杠杆效应",库存的结转作用是这两种效应存在的原因,即正向价格冲击使库存持有者减少了库存,减弱了其缓冲下期价格波动的能力。另外,分析还发现,WTO谈判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以及美元的贬值加剧了国际大米价格波动。
林光华陈铁
关键词:大米ARCH类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