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18) 作品数:8 被引量:109 H指数:5 相关作者: 邱勇 朱锋 朱泽章 王斌 孙旭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方法与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5 2014年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应用影像学资料与(或)临床资料提出了多种用于规范成人脊柱畸形治疗策略的分型系统,旨在为更精确地比较不同类型成人脊柱畸形的治疗手段与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着重介绍几种成人脊柱侧凸分型系统,包括: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Faldni分型、SRS分型系统、Schwab分型、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chwab分型系统,以及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冠状面失衡分型等。以探讨不同分型方法对手术策略的指导价值,以及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概述。由于成人脊柱侧凸在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表现、病理形态以及病理生理方面等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制定出一种能够指导临床治疗的成人脊柱侧凸分型系统依然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 何守玉 朱锋 邱勇关键词:成人脊柱侧凸 分型方法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局部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成人峡部裂性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59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的患者,平均年龄45.9岁(27~59岁)。根据侧位腰椎过伸、过屈位椎体矢状面的滑移距离分为动态性滑脱组与静态性滑脱组。动态性滑脱的定义为侧位腰椎过屈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与侧位腰椎过伸位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的差值d≥3 mm,反之则为静态性滑脱。测量参数包括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骶角(LSA)以及滑移的距离(SD)、滑移百分比(SP)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滑移距离差值。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腰痛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异同。[结果]59例患者中20例为动态性滑脱(占33.9%),39例为静态性滑脱(占66.1%)。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两组患者d值分别为5.1、1.1 mm。VAS腰痛评分动态组为7.0,静态组为4.3(P〈0.05)。动态滑脱组SD、SP均显著高于静态滑脱组(P〈0.05)。脊柱-骨盆参数中,除PI、SS及L5I在动态滑脱组明显大于静态滑脱组外,其余脊柱骨盆参数(SVA,TK,LL,PT,LSA)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中,部分患者(33.9%)腰椎失稳相对严重可视为动态性滑脱,这类患者一般滑脱程度较高,可能与较高的PI及L5I有关。不过,腰椎失稳状态相对严重时并不会引起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何守玉 朱锋 孙旭 邱勇 朱泽章 周恒才 鲍虹达 王斌关键词:腰椎滑脱 动态性 静态性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43 2015年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4-70岁,平均50岁。突出节段:L3、4 3例,L4、5 34例,L5-S1 19例。与初次手术同侧突出48例,对侧突出8例。无症状间歇期6个月-27年,平均5.5年。术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腰痛(6.18±1.44)分,腿痛(7.66±1.03)分。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VAS评分、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60.4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5.1 d10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28.2个月。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获优39例,良9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5.7%。5例(8.9%)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1.8%)术后18个月再次复发,行相应节段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症状缓解。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以避开后方瘢痕组织,降低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李柱海 曾建成 宋跃明 孔清泉 王贤帝 陈果 聂鸿飞 蒋虎山关键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入路 微创技术 系统评价特发性胸椎侧弯胸腔镜下矫形的疗效和并发症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来评价当前胸腔镜技术在特发性胸椎侧弯矫形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纳入2011年6月以前发表的关于胸腔镜下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弯矫形的疗效、肺功能、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26个研究,其中13篇文献用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11篇用于术后肺功能分析,4篇用于术后SRS评分分析。共488例胸椎侧弯患儿(其中7例为非特发性胸椎侧弯)接受胸腔镜下矫形内固定手术,手术平均时间343min、出血量434ml,平均固定节段6.7个,侧弯平均矫正率57.5%。胸椎后弯由术前16.4。矫正至术后26.4°胸腔镜下矫形与传统后路钩棒或前路矫形效果无明显差异。125例(25.6%)患儿发生并发症,以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最常见。患儿术后肺功能明显下降,但在术后1年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远期随访显示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对手术满意度好。结论胸腔镜下特发性胸椎侧弯矫形内固定可获得与传统手术入路一样的矫形效果,术后肺功能恢复快,主观功能评分较好,但该手术技术的掌握具有明显学习曲线,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于适合该手术且对术后恢复及手术瘢痕要求较高的患儿,胸腔镜下矫形内固定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王渭君 邱勇 江华 王斌 朱泽章 朱锋关键词:脊柱侧弯 胸腔镜 手术后并发症 生活质量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俗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滑移距离(slipdistance,SD)、L5滑移百分比(slippingpercentage,SP)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胛)、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L5入射角(L5incidence,L5I)、腰骶角(1umbar-sacralangle,LSA)、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滑移百分比将滑脱组患者分成两组:轻度滑移组(A组,SP≤30%),30例;重度滑移组(B组,SP〉30%),3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及滑脱组内A、B组之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滑脱患者脊柱一骨盆参数与滑脱程度(S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滑脱组PI、Pr、SS、LL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A组L5I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组L5I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组PI、PT、SS、L5I显著大于A组,LSA显著小于A组(P〈0.05)。滑脱组滑移百分比与PI、PT、SS、SVA均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P〈0.05)。A组滑移百分比与L5I未见显著相关性:B组L5I和SVA与滑移百分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滑脱组LSI与PI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结论: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正常人相比PI、PT、SS、LL均较大。滑移百分比大于30%患者的L5I明显增大,并与滑脱程度显著性相关,治疗时应重视对L5I的恢复重建。 何守玉 朱锋 邱勇 朱泽章 鲍虹达 孙旭 刘臻 王斌关键词:腰椎滑脱 马凡氏综合征伴脊柱侧凸一家系3例报告 被引量:1 2013年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由法国医生Antoine Marfan在1896年首先描述。它是一组因先天性间质组织缺陷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等。MFS常合并脊柱畸形.其中以脊柱侧凸最为常见,且偶可累及同一家族中多名成员。目前国内关于MFS伴发脊柱侧凸的家系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诊断为MFS伴脊柱侧凸的一家系3例患者报告如下。 沙士甫 朱泽章 邱勇 邱旭升 刘臻 钱邦平 闫煌 江龙关键词:马凡氏综合征 脊柱侧凸 家系报道 临床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后路混合钉钩内固定治疗严重特发性胸椎侧凸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后路混合钉钩内固定融合术(APSF)与单一后路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SF)治疗严重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APSF治疗的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胸椎Cobb角≥70°、柔韧性≤50%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PSF组),并选择同期胸椎侧凸严重程度和柔韧性匹配的行PSSF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PSSF组)。全部患者术后均随访I〉24个月。APSF组有患者18例,PSSF组27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15.9±2.1)岁和(15.8±2.9)岁。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检查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主弯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T5~T12)Cobb角,对两组的影像学参数、固定节段、植入物密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PSF组和PSSF组术前胸主弯侧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87°±12°和79°±8°,平均固定节段(12.7±1.2)个和(12.8±1.4)个,植入物密度分别为48%±5%和61%±6%,术后平均矫正率为58%±13%和59%±8%;两组患者平均随访(4.5±0.6)年和(2.8±0.7)年,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分别为4.4°和1.9°。APSF组植入物密度较PSSF组低(t=6.123,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胸椎侧凸及后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僵硬型特发性胸椎侧凸,通过增加植入物密度,PSSF可获得与APSF一样的疗效。但对于有高度发生矫正丢失、内固定并发症或假关节风险的患者,仍然建议采用APSF方案。 邱勇 王渭君 朱锋 朱泽章 王斌 俞杨关键词:脊柱侧凸 胸椎 胸腔镜检查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DS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66例(70.2%),男1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9.1±9.9)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39.3±9.1)°;短节段固定28例(29.8%),男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7±12.3)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8.5±6.4)°。评估指标:年龄、性别、减压节段、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冠状面Cobb’s角及整体平衡状态,早期(<术后3个月)和晚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所占比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减压节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0.412和0.067)。长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11.1±5.5)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13.3±6.5)°;短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3.8±3.2)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8.8±6.7)°。长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0.8±35.6)min,(2788.0±63.8)ml,(6.7±5.5)天]明显大于短节段固定组[分别为(188.3±20.7)min,(1642.0±49.9)ml,(4.9±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28.8%和37.9%;短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5.0%和28.6%。长节段固定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内固定断裂(8例,12.1%)与冠状面整体失平衡(6例,9.1%);短节段固定组则易出现侧凸进展(2例,7.1%)与近端临近节段病变(2例,7.1%)。结论虽然短节段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出现侧凸进展、临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长节段融合内固定虽然能够显著改善畸形,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远期随访过程中出现躯干倾斜及断棒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何守玉 朱锋 邱勇 朱泽章 孙旭 鲍虹达 周恒才 乔军关键词: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