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65007)

作品数:14 被引量:107H指数:6
相关作者:周秉荣张海宏肖宏斌李凤霞祁栋林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陆面
  • 4篇湿地
  • 4篇陆面过程
  • 4篇高寒湿地
  • 3篇土壤
  • 2篇地表
  • 2篇地表反照率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热
  • 2篇青藏
  • 2篇反照率
  • 2篇草甸
  • 1篇地表比辐射率
  • 1篇东部农业区
  • 1篇冻土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蒸散
  • 1篇日照时数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数值模拟

机构

  • 15篇青海省气象科...
  • 5篇青海省防灾减...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9篇周秉荣
  • 9篇张海宏
  • 7篇肖宏斌
  • 4篇祁栋林
  • 4篇李凤霞
  • 2篇颜亮东
  • 2篇张娟
  • 2篇苏文将
  • 2篇胡爱军
  • 1篇陈国茜
  • 1篇韩永翔
  • 1篇何永清
  • 1篇李林
  • 1篇肖建设
  • 1篇校瑞香
  • 1篇赵天良
  • 1篇张海静
  • 1篇张成祥
  • 1篇李甫
  • 1篇权晨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冰川冻土
  • 1篇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第3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青海黄河源玛多地区2011年7月5~7日土壤温度的观测资料,根据热传导一对流方法计算出该地区的土壤热扩散率和水通量密度的值,代入青藏高原陆面模式TP-LSM(Tibetan Plateau Land Surface Model),模拟了青海黄河源玛多地区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玛多地区夏季的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8.35×10^-7m^2/s,水通量密度的值为-1.92×10^-7m/s;TP-LSM模式能够有效地模拟出高原上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对青藏高原玛多地区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模拟的标准差分别为119、127、109W/m^2。
张海宏李凤霞周秉荣肖宏斌
关键词:陆面过程数值模拟
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利用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
张海宏祁栋林姜海梅
关键词:陆面过程地表反照率地表比辐射率
文献传递
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土壤水热特征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青藏高原玛多地区高寒草甸和玉树隆宝地区高寒湿地的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土壤水分、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在土壤完全融化期、土壤逐渐冻结期、土壤完全冻结期和土壤逐渐融化期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各月份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在10~50 cm深处,土壤完全融化期高寒湿地土壤含水量为0.66~0.82 m3·m-3,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为0.15~0.18 m3·m-3,土壤完全冻结期高寒湿地土壤含水量为0.13~0.21 m3·m-3,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为0.01~0.04 m3·m-3。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地表反照率在土壤冻结期间较高,融化期间较低。高寒草甸土壤热通量年变化幅度小,高寒湿地土壤热通量年变化幅度大。高寒草甸月平均感热通量均高于高寒湿地,高寒湿地月平均潜热通量均高于高寒草甸。
张海宏周秉荣肖宏斌
关键词:高寒草甸高寒湿地土壤水热
长江源区高寒湿地辐射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研究长江源区辐射变化特征,利用长江源玉树隆宝湿地的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逆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树隆宝地区总辐射全年累积量为6488 MJ/(m2·a)。晴空指数年平均值0.755。地表反射辐射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地表反照率冬季高,夏季低,地表反照率年平均值0.27。大气逆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在夏季高于冬季。大气逆辐射全年累积量为8612 MJ/(m2·a),地表长波辐射全年累积量为9420 MJ/(m2·a)。冬季净辐射的日变化幅度小,夏季净辐射的日变化幅度大,净辐射全年累积量为2647 MJ/(m2·a)。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为13281 mol/m2,光合有效辐射因子年平均值为1.92 mol/MJ。
张海宏祁栋林苏文将
关键词:高寒湿地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CO_2通量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玉树隆宝湿地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呈倒单峰型,夏季日变化幅度大,冬季日变化幅度小。4-9月CO_2净交换量为负值,其余各月CO_2净交换量为正值。全年CO_2净吸收量为465 g·m^(-2)。白天CO_2通量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减小。CO_2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呈正相关。高寒湿地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_2通量的影响很微弱。降雨事件发生后,CO_2排放量在短期内有所升高。各影响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对高寒湿地CO_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气温日较差,土壤温度,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_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低。
张海宏李林周秉荣肖宏斌
关键词:高寒湿地CO2通量陆面过程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及评价被引量:11
2013年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二级气候区的阈值;7月平均气温6.0℃、11.5℃、13.5℃、18.0℃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气候区的阈值。按照上述指标,将青海省划分为39类气候区。对其中12类气候区的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区适宜种植作物以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议。
周秉荣胡爱军陈国茜张海静何永清张成祥
关键词:区划
1976—2017年青海湖东北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牧区气候变化,依据1976—2017年青海湖东北部海晏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冬、夏半年极端降雨(雪)阈值并统计极端降水事件,运用线性趋势、R/S和小波分析法分析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周期。结果表明:青海湖东北部地区冬、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冬半年极端降水强度和日最大降水量不显著增加,而夏半年不显著减小;极端降水对年降水的贡献率均以不同的速率增加,其中夏半年的极端降水对年降水的影响较大;冬半年降水日数不显著减小,而降水量显著增加,表明冬半年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几率增大,夏半年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增加不明显;未来,冬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将发生转变,极端降水量与之前的变化趋势无关将继续呈现震荡性,其他各要素将持续前期的变化趋势;冬(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分别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高寒牧区的极端降水研究对于预防短时强降水带来的雪灾、洪涝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
晁红艳张娟陈海莲余振邦
关键词:极端降水降水强度贡献率
青藏高原湿地土壤冻结、融化期间的陆面过程特征被引量:15
2017年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冻结、融化前后土壤温、湿度和地表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冻土持续时期为12月至次年4月,深层土壤的冻结较浅层土壤滞后,融化过程快于冻结过程,5—40 cm土壤全部冻结历时51 d,全部融化历时19 d。土壤体积含水量年变化幅度达0.6 m^3/m^3。冻结过程5—4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下降,融化过程5—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升高。土壤冻结之后,感热通量白天的值升高,潜热通量白天的值降低,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均降低,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幅度增大。土壤融化之后,潜热通量、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白天的值升高。地表反照率、鲍恩比、土壤热导率和土壤热扩散率冻结后增大融化后减小,土壤热容量冻结后减小融化后增大。
张海宏肖宏斌祁栋林李甫
关键词:湿地冻土陆面过程
三江源区潜在蒸散时空分异特征及气候归因被引量:25
2014年
地面潜在蒸散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年气象资料,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通过修订的辐射计算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分析了1961—2012年三江源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探讨了影响该区域潜在蒸散时空分异的主导因子,主要结论如下: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潜在蒸散的范围在732.0~961.1 mm之间,平均为836.9 mm。分布格局为东北、西南高,中部低。夏秋季与全年的潜在蒸散分布格局相似;1961—2012年,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潜在蒸散整体上以0.69 mm/a的速率增加,年潜在蒸散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夏季,以0.17 mm/a的速率上升,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和年总辐射的差异导致了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差异,三者贡献率分别为59.8%、22.2%、14.4%;最高气温的上升、总辐射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是三江源地区年潜在蒸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三者贡献率分别为56.9%、35.6%、2.7%,影响年潜在蒸散的因子组合和贡献率在不同区域有一定差异。年潜在蒸散影响因子中风速影响较小,是三江源地区潜在蒸散变化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特征之一。
周秉荣李凤霞肖宏斌胡爱军颜亮东
关键词:潜在蒸散
青藏高原草甸和湿地下垫面陆面特征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青藏高原玛多草甸和玉树隆宝湿地的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2种不同下垫面的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湿度和地表反照率的逐月日变化特征,并计算了2个地区各月地表反照率。结果表明,玛多草甸和玉树隆宝湿地净辐射通量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夏季,草甸下垫面感热通量日变化高于湿地下垫面;冬季,草甸和湿地2种下垫面的感热通量日变化相差不大;2种下垫面潜热通量均为夏季高、冬季低。各月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高于草甸下垫面,各月份湿地下垫面土壤湿度高于草甸下垫面;在一年当中,湿地下垫面10 cm深处土壤湿度变化幅度很大,草甸下垫面10 cm深处土壤湿度在一年当中变化幅度很小。2种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冬季高、夏季低,草甸和湿地2种下垫面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分别为0.27和0.25。
张海宏李凤霞周秉荣肖宏斌
关键词:青藏高原草甸湿地下垫面陆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