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1)

作品数:18 被引量:154H指数:8
相关作者:李洪杰王晓鸣武小菲黄江陈怀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小麦
  • 5篇抗病
  • 5篇基因
  • 4篇白粉
  • 3篇抗病基因
  • 3篇禾谷
  • 3篇分子标记
  • 3篇白粉病
  • 2篇毒病
  • 2篇休眠
  • 2篇穗发芽
  • 2篇土壤
  • 2篇种质
  • 2篇种子
  • 2篇种子休眠
  • 2篇籽粒
  • 2篇籽粒产量
  • 2篇孢囊
  • 2篇孢囊线虫
  • 2篇线虫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河北科技师范...
  • 3篇山东省农业科...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富平县农业技...

作者

  • 6篇王晓鸣
  • 6篇李洪杰
  • 4篇武小菲
  • 2篇张海萍
  • 2篇王法宏
  • 2篇马传喜
  • 2篇杨珍平
  • 2篇高志强
  • 2篇赵紫慧
  • 2篇陈剑平
  • 2篇常成
  • 2篇张云慧
  • 2篇陈怀谷
  • 2篇崔磊
  • 2篇孙艳玲
  • 2篇黄江
  • 2篇王宗帅
  • 1篇孙会改
  • 1篇张爱香
  • 1篇段爱旺

传媒

  • 6篇作物学报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科技导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粘虫的季节性迁飞行为(英文)被引量:15
2013年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5年东北地区粘虫季节性迁飞行为。结果表明: 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 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春季和秋季主要借助气流运载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飞, 夜间持续飞行时间可达9 h, 多数个体能完成整夜飞行, 春季迁飞高度主要在300~600 m, 秋季飞行高度相对较低主要在300 m以下和400~500 m。夏季雷达回波有明显的成层现象, 最高可达1 000 m, 主要集中在500 m和700 m两个高度层。轨迹分析显示: 5月29日由山东潍坊、 临沂等虫源地起飞的黏虫, 顺西南气流越海迁飞, 6月1日在气旋天气影响下, 在吉林省白城等地降落; 7月中旬主要为当地黏虫受对流天气影响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 9月11日虫源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顺西北气流向吉林省东南方向迁飞。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粘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云慧张智李超姜玉英曾娟程登发
关键词:粘虫迁飞雷达监测灯诱虫源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18
2021年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醇SC,防效为71.87%和73.31%;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8.05%。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和430 g/L戊唑醇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4.78%~88.33%;其次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SE、48%氰烯·戊唑醇SC、40%叶菌·戊唑醇SC和400 g/L戊唑·咪鲜胺EW,防效范围为79.66%~81.56%;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戊唑醇、叶菌·戊唑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孙海燕原征疏燕张兴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小麦赤霉病小麦叶锈病杀菌剂
小麦品种汶农14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7
2014年
汶农14是近年山东省和国家审定的一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采用来自不同地区的52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汶农14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了其抗白粉病基因。汶农14对43个菌株(82.7%)表现抗病反应型,对9个菌株表现感病反应型。这些菌株对汶农14的毒力谱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相似,但汶农14对11个菌株的反应型与携带Pm2的Ulka/8*Cc不同。此外,利用26个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汶农14与携带Pm46的Tabasco相比,对3个菌株的反应型不同。汶农14在成株期对白粉菌混合菌株表现高抗反应型。利用汶农14×邯4564的F2和F2:3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汶农14对E09菌株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W14。分子标记分析显示,PmW14与Xcfd8、Xcfd81和SCAR203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7.5、1.8和7.7 cM。由于这些分子标记被定位于小麦5DS染色体的5DS-1-0-0.63区间,且与Pm2基因紧密连锁,因此推测,PmW14可能与Pm2位于相同的基因座。
宋伟孙会改孙艳玲赵紫慧王晓鸣武小菲李洪杰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抗病基因PM2分子标记
菌传小麦病毒病的低温致病机制研究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是引起我国菌传小麦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主要分布在黄淮,长江...
孙丽英Ida Bagus Andika陈剑平
关键词:基因沉默
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
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不仅自身吸食小麦营养,排放的蜜露影响小麦的光和作用,同时,还传播麦类病毒病,给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为害。七星瓢虫属鞘翅目多食亚目瓢甲科,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蚜虫的生物防...
韩二宾张云慧蒋金炜程登发孙京瑞
关键词:不同播种期麦蚜七星瓢虫
文献传递
营养强化型紫色小麦的食品品质改良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紫麦全粉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其丰富的营养品质,然而其食品加工品质不及普通面粉。本研究选用加工品质优良的济麦229、济糯116面粉与济紫麦1号全粉进行配粉以改良其食品加工品质,结果表明,济紫麦1号全粉的营养品质优于济麦229面粉,但其面包、馒头和面条的加工品质均显著劣于济麦229;与济麦229面粉混配后,混粉的面包和馒头品质明显改善,面包外观变好、体积增大尤其是面包芯质地和纹理结构显著变好,馒头形状变好、体积增大、内部结构品质均变好。济糯116具有优良的改良面条品质的特性,通过与其配粉,济紫麦1号的面条品质改善,尤其是面条的软硬度、粘弹性和光滑性等均明显变好。综合权衡营养品质和食品品质,推荐利用济麦229和济糯116面粉改良济紫麦1号全粉面包、馒头和面条的适宜添加比例分别为20%~30%、10%~20%和20%~30%。
王利彬曹新有韩冉王灿国刘建军李豪圣宋健民程敦公赵振东刘爱峰
关键词:营养品质食品品质配粉
肥密运筹对晋中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以重穗型品种040121-135为供试材料,研究氮肥追施时期与群体密度对晋中晚播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晚播小麦合理的肥密运筹可以获得8.6t.hm-2的高产;前期重施拔节肥促源,后期重施孕穗肥促库,且有利于提高籽粒品质。合理的群体密度应在450万.hm-2以上。
席晋飞杨珍平张定宇高志强
关键词:群体密度追肥时期籽粒产量籽粒品质
12个小麦品种(系)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17个不同来源和毒力的白粉菌菌株对1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性遗传分析,同时利用Pm2和Pm8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了相应基因。供试的12个品种至少能够抗11个白粉菌菌株。用E09、E20和Bg2菌株接种F2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和适合性测验证明这12个品种对不同白粉菌菌株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谱分析和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Xcfd81)分析表明良星66很可能含有Pm2或其等位基因。ω-黑麦碱基因(1RS染色体)和Glu-B1基因(1BS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证明,山农20和郑麦9962含有T1BL.1RS易位染色体,即可能携带Pm8基因。由于Pm8基因对大多数菌株表现感病,所以这2个品种除Pm8外,还具有其他抗病基因。偃展4110与天民668对参试菌株的反应型表现一致,其他材料对不同菌株的反应型表现不同。
宋凤景肖明纲黄江王晓鸣朱振东武小菲李洪杰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
小麦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被引量:8
2019年
以旗叶为对照,比较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与非叶器官(穗、穗下节间、旗叶鞘)的光合生理以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灌浆初期和中期,小麦穗下节间的叶绿素含量与旗叶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穗和旗叶鞘。灌浆后期,不同光合器官叶绿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穗下节间、旗叶鞘、旗叶和穗。灌浆初期时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占对照总群体光合的48.5%~50.0%,穗为29.5%~33.2%,穗下节间为12.2%~12.6%。灌浆中期,叶片的群体光合占比下降至42.9%~45.7%,穗提高至32.1%~34.4%。非叶光合器官中的RuBPCase和PEPCK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都高于旗叶,且灌浆中期时穗部的PEPCK活性较灌浆初期时升高,而其他光合器官的PEPCK活性降低。穗下节间的ΦPSII显著大于旗叶,穗的Fv/Fm和ΦPSII均低于旗叶。穗部和叶片是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叶片的贡献为42.41%~44.97%,穗为17.77%~47.36%。研究结果将为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冯波李华伟王法宏孔令安张宾王宗帅李升东
关键词:小麦光合特性
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开发及育种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综述了小麦收获前穗发芽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穗发芽抗性的QTL/基因研究进展、开发的分子标记及其育种应用,总结了利用分子标记开展抗穗发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温度和降雨是影响小麦穗发芽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培育抗穗发芽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张海萍常成司红起卢杰马传喜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种子休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