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159)

作品数:5 被引量:185H指数:5
相关作者:胡学玉易卿柯跃进刘红伟禹红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生物炭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黑碳
  • 1篇稻秸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有效态
  • 1篇有效态镉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稻秸秆
  • 1篇碳库
  • 1篇土壤生态
  • 1篇土壤生态系统
  • 1篇土壤修复
  • 1篇土壤有机碳库
  • 1篇作物秸秆
  • 1篇镉(CD)
  • 1篇温室气体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胡学玉
  • 3篇易卿
  • 2篇禹红红
  • 2篇柯跃进
  • 2篇陆海楠
  • 2篇刘红伟
  • 1篇陈威
  • 1篇余忠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Pedosp...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4
2013年
在300~500℃温度下热裂解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的方法,以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元素组成为主要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裂解温度、不同保留时间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生物炭红外光谱图结果显示,生物质原材料经过裂解炭化过程,原材料分子结构中所含醚键(C—O—C)、羰基(C=O)等基团消失。随着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炭中甲基(-CH3)和亚甲基(-CH2)也逐渐消失,而芳环结构增加,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强。延长生物炭制备过程中的保留时间亦有相同结果。生物炭元素组成的结果显示,裂解温度升高及保留时间延长均能使生物炭的H/C比下降,同时裂解温度对生物炭H/C的影响更加显著。相比水稻秸秆生物炭,玉米秸秆生物炭的芳环骨架更加明显,芳香化程度更高。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
关键词:生物炭裂解温度表面官能团作物秸秆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_2释放的影响被引量:85
2014年
为探究生物炭自身稳定性及其输入土壤后对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分别将500℃和700℃裂解的水稻秸秆生物炭(RBC500和RBC700)以0%(空白土壤)、3%、6%和100%(纯生物炭)的比例添加至耕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观测总有机碳(TOC)与易氧化态碳(EOC)含量的变化及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空白土壤处理相比,土壤TOC、EOC含量均随水稻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添加量条件下,RBC500对土壤TOC与EOC增加的贡献均高于RBC700.各处理土壤TOC含量在前30 d内均降低(最大降幅为15.8%),并于培养后期趋于稳定;土壤EOC含量在培养初30 d内均降低,当生物炭添加比例为3%和6%时,RBC500使土壤的EOC含量降幅分别为72.4%和81.7%,大于RBC700的61.3%和69.8%;培养结束时,添加相同裂解温度生物炭的土壤EOC值相近.培养前期土壤中EOC含量的下降可能与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引起的矿化作用有关.在130 d培养期内,CO2累计排放量大小顺序为:土壤+生物炭混合处理<纯土壤处理<纯生物炭处理,可见,生物炭的土壤处理可以减少土壤CO2的排放,最大减排率可达41.05%.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内,生物炭的土壤处理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生物炭施用于土壤可作为碳储存载体.
柯跃进胡学玉易卿余忠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
土壤生态系统中黑碳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被引量:12
2012年
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C02浓度自1750年以来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农业生产活动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高度集约化的粮食、食物生产等农业活动都有可能增加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何遏制和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是当前的热点问题,黑碳这一物质形式有可能为这一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提供新途径。生物质黑碳是生物质材料在低氧或无氧状态下经热裂解而形成的一种富含碳元素的有机连续体,其中碳(C)元素的含量高达70%-80%,并且大多以稳定的芳香环形式而存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所形成黑碳的80%以上最终都要归于土壤,且由于其较强的抗分解能力而长期滞留于土壤环境中。利用黑碳的这些特性及其碳封存能力,实施积极而有效的土壤管理措施,有可能增加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机遇。在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描述了土壤中黑碳的来源及其增加土壤碳储存、减缓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潜力;阐释了量化土壤中黑碳的重要性以及精确测定土壤黑碳含量的关键所在;揭示了黑碳在土壤环境中的稳定性,探讨了外源黑碳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了黑碳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揭示这些问题有助于客观评价黑碳能否作为一个有效的土壤有机碳库,也益于明确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以及中国农业减排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胡学玉易卿禹红红
关键词:黑碳生物炭土壤有机碳库温室气体
Application of Visible/Near-Infrared Spectra in Modeling of Soil Total Phosphorus被引量:12
2013年
Overabundance of phosphorus (P) in soils and water is of great concern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Florida, USA.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P in soils across large area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model the variation of soil total phosphorus (TP) in Florida. A total of 448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oil types.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chemical reference method and scanned in the visible/near-infrared (VNIR) region of 350-2 500 nm.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 calibr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etween chemical reference values and VNIR values.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s error (RMSE) of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sets, and the residual prediction deviation (RPD)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s. The R2in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log-transformed TP (log TP) were 0.69 and 0.65,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VNIR calibr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ccounted for at least 65% of the variance in log TP using only VNIR spectra, and the high RPD of 2.82 obtained suggested that the spectral model derived in this study was suitable and robust to predict TP in a wide range of soil types, being representative of Florida soil conditions.
HU Xue-Yu
关键词:PREDICTION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通过对生物炭的元素分析以及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以不同的比例1%及3%添加水(CS)及没有处理(CN)的生物炭,研究了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炭在不同添加量下,土壤CO2的释放率总体均呈现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关键词:生物炭CO2排放有机碳
文献传递
不同生物质黑碳对土壤中外源镉(Cd)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13年
选取水稻秸秆和樟木枝条两种生物质材料(分别代表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生物质材料),分别在300~700℃和500~900℃温度下,采用限氧控温炭化法制备黑碳。为探讨不同生物质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所制黑碳(BC)对污染土壤中镉(Cd)的固持作用,将一系列黑碳分别加入镉(Cd)污染土壤培养,检测重金属Cd形态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随着黑碳添加量和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即土壤对重金属Cd的固持作用增强。700℃水稻BC在添加量为6%时,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降幅最大,为47.96%;900℃樟木BC在添加量为6%时,有效态Cd含量也降低了31.91%。土壤培养90d与45d相比,添加水稻BC2%、4%、6%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0.94%、12.93%、17.19%,类似的,添加樟木BC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5.33%、10.68%、20.70%,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培养结束后,水稻BC添加量为2%、4%、6%的土壤平均CEC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71、6.38、7.25cmol·kg-1,樟木BC添加量为2%、4%、6%的土壤平均CEC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0、8.33、8.52cmol·kg-1。生物质黑碳加入土壤后改变了土壤的基本性状,增强了土壤对Cd的固持作用,降低了土壤介质中有效态Cd的含量,也降低了迁移性和生物毒性,其生态风险性亦相应降低。
易卿胡学玉柯跃进刘红伟禹红红
关键词:黑碳污染土壤修复有效态镉生物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