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05Z216)

作品数:20 被引量:777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建华刘念杨琦苏海锋黄伟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电气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电网
  • 5篇配电
  • 5篇配电网
  • 4篇无功
  • 4篇发电
  • 3篇电压
  • 3篇风电
  • 3篇风力
  • 3篇风力发电
  • 3篇并网
  • 3篇并网运行
  • 2篇电机
  • 2篇电力
  • 2篇电力系统
  • 2篇电流
  • 2篇电压源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输电
  • 2篇微网

机构

  • 17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江西省电力公...
  • 1篇西安供电局

作者

  • 13篇张建华
  • 3篇刘念
  • 3篇苏海锋
  • 3篇杨琦
  • 2篇李卫国
  • 2篇梁志瑞
  • 2篇牛胜锁
  • 2篇李春叶
  • 2篇黄伟
  • 2篇李胜
  • 1篇李振动
  • 1篇赵炜炜
  • 1篇刘宗岐
  • 1篇肖盛
  • 1篇蔚芳
  • 1篇尚敬福
  • 1篇张瑜
  • 1篇陈丽
  • 1篇刘其辉
  • 1篇吴子平

传媒

  • 7篇电网技术
  • 3篇电工技术学报
  • 2篇电力系统保护...
  • 2篇电网与清洁能...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电力系统自动...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陕西电力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网(Microgrid)的并网运行方式探讨被引量:25
2009年
介绍了微网的产生背景和定义,分析了微网并网运行的意义,提出了微网并网连接的三种方式:直接交流连接、经电流源换流器(CSC)连接、经电压源换流器(VSC)的微网并网连接。对比三种并网方式的优缺点,得出利用电压源换流器VSC并网有优势。
李胜张建华李春叶李银辉
关键词:微网电流源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
基于改进均值聚类随机粒子群算法的变电站LCC规划被引量:20
2012年
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建立了配电网变电站选址定容新模型,模型统筹考虑了规划方案的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故障成本、废弃成本,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使得规划模型在全寿命周期内经济性最优。提出一种将均值聚类与随机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对上述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该算法克服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早熟现象。通过规划实例验证了该文所提模型和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其规划结果科学、可行,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苏海锋张建华梁志瑞张硕牛胜锁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成本变电站选址定容配电网络规划
基于RTDS的三电平VSC-HVDC多目标控制及仿真被引量:1
2009年
建立了二极管中性点箝位三电平(NPC)换流器的动态数学模型,讨论了基于三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有功和无功基本控制策略。为了能充分利用VSC-HVDC的可控制性,开发了可以分别对直流和交流系统进行控制的多目标控制器。采用了改进的正弦波PWM(ISPWM)技术,提高了直流电压的利用率。基于RTDS的实时数字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展示了VSC-HVDC的良好的性能。
张建华李胜李春叶
关键词: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实时数字仿真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遗传神经网络风速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12年
风速预测对风电场和电力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风速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速预测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由于影响风速预测的因素很多,利用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对神经网络输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约简,识别出与预测风速相关性较大的影响因素作为输入量,减少了神经网络的计算量;利用全局搜索能力强的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进行优化,克服了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点。实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预测的速度与精度,证明了该方法在风速预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肖河肖盛
关键词:风速预测粗糙集理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
含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微网技术研究综述被引量:342
2009年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将对电网运行、控制和电力市场等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元件和负载的微网技术将是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详细介绍了微网技术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全面阐述了微网在运行、控制、保护、经济性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微网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深入探讨了微网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指出孤网运行下的微网可以为重要负荷用户提供高可靠性的电能。
黄伟孙昶辉吴子平张建华
关键词:微网孤网运行并网运行可靠性
改进的Manchester连锁故障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13
2009年
根据Manchester模型和最优潮流理论,提出了改进的连锁故障模型。该模型通过快动态和慢动态2个时间尺度对系统连锁故障过程进行描述,并通过电量不足期望值对系统的停电风险进行评估。对我国某区域电网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了系统负载率和关键线路的故障率对电网停电风险的影响以及临界负荷情况下电网的幂律特性,对系统规划和运行人员分析连锁故障过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系统停电风险具有参考意义。
赵炜炜张建华易俊尚敬福辛永杨晓楠
关键词:连锁故障最优潮流
基于稳态分析和区间层次分析法的分布式电源最佳位置确定方法被引量:9
2011年
分布式发电的并网运行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产生极大影响。为了确定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最佳位置,首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进行稳态分析初筛候选集方案,然后选取若干电网运行指标,应用区间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分布式电源并网最佳位置。利用电力系统计算分析软件BPA对IEEE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给出了详细的分布式电源最优并网位置的决策步骤。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确定的分布式电源并网位置,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最优运行。
刘智昱黄伟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并网运行接入位置潮流计算
自适应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在计及电压稳定性的无功优化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11年
计及电压稳定性的无功优化是一个兼顾降低有功损耗和提高静态电压稳定性的非线性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self-adaptive multi-objec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SAMODE)对多目标无功优化进行求解。在差分进化的寻优机制中嵌入非劣排序和拥挤距离排序以对种群实施选择操作,使算法快速收敛到Pareto前沿的同时,保证了非劣解的均匀分布;引入控制参数自适应调整策略,避免对参数的反复试探,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利用SAMODE对IEEE 30节点系统进行无功优化计算,并与改进非劣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比较,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邱威张建华刘念
关键词:无功优化电压稳定自适应
适应多类型故障的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综合控制策略被引量:23
2013年
随着风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电网对风电场的并网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实现不同电网故障(对称、不对称)下的低电压穿越(LVRT)及对电网的无功支撑,文中在全面分析目前国内外风电LVRT技术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双馈风电机组提出了一种集成软、硬件方案的LVRT综合控制策略。该策略中具有优化投切判据的撬棒(Crowbar)保护电路可根据电网故障类型自动判断投入、切出时间,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及适用性;增加无功输出补偿目标的网侧变流器不对称控制的软件方案,使双馈风电机组在故障期间具有无功支撑能力。通过电压跌落发生器模拟电网三相短路和两相接地短路,在一台30kW的双馈风电机组试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蔚芳刘其辉谢孟丽张建华
关键词: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变流器
基于多时段同步测量信息的T接线路参数在线测量被引量:14
2012年
线路参数的准确测量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潮流计算和网损分析等都很重要。本文针对含T接线路的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展开研究,推导了一种线路参数在线测量算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含T接线路的等效电路,利用T接线多时段同步测量信息结合线路模型列写方程组,进行两次迭代计算求解方程组,最终得出含T接线路的各段线路参数值。为了克服电网频率波动对测量结果准确度的影响,推导了一种加窗插值傅里叶算法,用于分析同步采样数据。文中给出了对所提测量方法的仿真验证结果,最后介绍了利用该方法对某T接线路进行在线测量的情况,给出了在线测量结果,并与设计值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均表明该在线测量方法是可行的,测量结果准确,能够满足工程测量要求。
牛胜锁梁志瑞张建华苏海锋
关键词:输电线路参数相量测量单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