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22102110108)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乔琦都开彬魏鑫陈红锋吕静霞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丹参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以紫花丹参为材料,研究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其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丹参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呈现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在丹参光合"午休"期间,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大气CO2浓度均下降,光合有效辐射上升。高氮肥处理下,丹参光合"午休"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气孔导度,8×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丹参净光合速率较高;而低氮肥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受多个因子共同影响,1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丹参净光合速率较高。同一种植密度下,高氮肥处理的丹参净光合速率均较低氮肥处理的高。由此说明,氮肥和密度的互作对丹参净光合速率有明显影响,在一定肥力范围内,可以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来替代施肥量,以密补肥。
- 吕静霞王征宏魏鑫都开彬刘会华乔琦苗艳芳
- 关键词:丹参光合特性日变化种植密度氮肥
- 施氮和种植密度对丹参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采用紫花丹参为试验材料,通过低、高两种施氮水平、5种种植密度的复因子试验,分析了丹参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根冠比,探讨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丹参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丹参干物质积累影响大于密度效应,以施氮180 kg/hm^2、密度14万株/hm^2为宜,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高;N2比 N1平均增产23%,5种密度平均产量以 M2产量最高,M5产量最低,M2比 M5高20%。在每公顷施180 kg氮肥的情况下,以密度12万株/hm^2最高,产量为6207 kg/hm^2;每公顷施135 kg氮肥的情况下,以14万株/hm^2氮肥偏生产率最高,为38 kg/kg。丹参生长后期根冠比为0.60~0.65,大于前期,不同生长期N2根冠比大于 N1。
- 魏鑫吕静霞苗艳芳乔琦都开彬
- 关键词:丹参氮肥种植密度干物质积累
- 摩西球囊霉与伯乐树的共生效应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选用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eburneun)对伯乐树种子(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进行接种,以未经真菌处理的种子为对照,当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8周后,分别测定两组不同处理下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SOD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水含量)和形态学指标(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叶片数、侧枝数),以探求有利于伯乐树栽培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经AM处理后SOD活性有所增强,而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与水含量则明显增加;接种过的幼苗的平均苗高、地径、叶片数、侧枝数以及成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说明,AM真菌摩西球囊霉对伯乐树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乔琦郭幸飞邢福武陈红锋王发国刘东明
- 关键词:伯乐树摩西球囊霉
- 《保护生物学》课程特征及教学策略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也是一门具有价值取向的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探讨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渗透策略,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建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 乔琦张亚冰侯小改
-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课程特点教学策略
- 不同漂烫温度对银条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银条(Stachys floridana Schuttl.exBenth)是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主产区的特种经济植物,其地下根状茎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常见疾病有显着疗效,被誉为"世界奇菜"。采用蒽酮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对粗、细2种银条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以比较二者的食用价值和选择较好的加工方法,结果表明,粗银条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细银条,而粗、细银条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在营养价值上粗银条高于细银条。不同温度下加工漂烫的银条可溶性糖含量也不同,60℃处理的多糖含量高于新鲜材料和100℃处理,是较为理想的加工方法。不同温度处理的银条所含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不同,随温度升高,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较理想的加工方法是降低漂烫的温度。
- 乔琦原江锋夏苏粤
- 关键词:银条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的迁地保护技术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是我国特有的单种科植物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作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研究根据广东省的气候、土壤和地理等资料,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从化种植基地和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等地分别建立了伯乐树的引种栽培和迁地保护基地,通过分配种苗、定期监测和精心管理,为长期监测和保育伯乐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研究平台。研究结果表明迁地保护的基地应选在伯乐树的分布区附近,与原生境物候相似;合理的水肥管理可显著提高更新幼苗对胁迫环境的抗性和成活率。至2014年,华南植物园的植株株龄已达17年,共计9株,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植株株龄已达6年,约计2 000余株,均已经发展到幼树阶段,说明伯乐树的迁地保护获得初步进展。
- 乔琦邢福武陈红锋刘东明
- 关键词:伯乐树迁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