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186)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马龙闪孟钟捷王旭东陈峰谢进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史学
  • 2篇马克思主义史...
  • 1篇德国历史
  • 1篇学科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史
  • 1篇治史
  • 1篇史家
  • 1篇史学观
  • 1篇史学家
  • 1篇史学理论
  • 1篇史学史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史学研究
  • 1篇史学转型
  • 1篇世界史
  • 1篇数字化
  • 1篇奴隶制
  • 1篇主义
  • 1篇文化史

机构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篇孟钟捷
  • 1篇沈汉
  • 1篇谢进东
  • 1篇王旭东
  • 1篇陈峰

传媒

  • 2篇史学史研究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史学集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学报(社...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研究趋向刍议——以历史学家大会为考察对象的分析
2015年
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趋势,部分体现在两年一度的历史学家大会分场话题的量化分析与初步定性描述中:在问题意识上,对于身份认同的追问仍然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不过在结构方面却已显现出多元化的特质;在理论与方法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社会(结构)史向文化史的转向仍在持续,但跨学科的交融态势已经日趋明显;在研究视角上,伴随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是全球史的再度复兴和各类实践;在历史传授方面,德国历史教育学紧跟整个历史学的前进步伐,而且还慎重提出了"史学公众化"的命题。
孟钟捷
关键词:历史学
印度史家高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被引量:1
2018年
高善必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高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思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高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高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高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高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谢进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奴隶制封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史学转型一瞥
2014年
近三十年来的英国史研究一改传统史学的特点,在经济史、文化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领域中研究视野有所开拓、计量方法得到运用,理论概括得到加强。这些新特点表现了传统史学方法的更新,对于解释英国历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沈汉
关键词: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
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述评被引量:2
2015年
当下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领域呈现一种分化多元、遍地开花的局面,各种理论、各派史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讨,且研究规模和水准都有大幅提升。其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作为一个基本论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陈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
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被引量:9
2019年
21世纪的历史学,处于信息时代、受益于信息社会的进步,又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咨询和决策需求。这成为历史工作者应予积极应对的新挑战,信息史学的理论建构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所做的尝试,正是对此做出的主动回应。信息史学认为,史学的本原是信息;历史研究的文本阅读和著述表达,是历史学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流动;历史研究全过程,则是流程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史学的目的在于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其阐释,抽象或解构到信息层面,从而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信息理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探讨并深入研究史学领域的诸种问题(包括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主客体,历史的定性、定量、关系和作用,历史表述的过程和结论的呈现等)。不论信息史学的理论构建还是具体应用,均不失为历史学思维与表达方式的跨学科突破。
王旭东
关键词:跨学科
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被引量:3
2015年
在德国历史学界,"克服历史"指的是处理纳粹历史的一种方法。围绕"克服历史"上的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公共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如何认识与评判这些事件及其相关的公共文化特征,业已成为德国公众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种维度的研究实践陆续出现。这些实践特别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政治史角度来讨论联邦德国早期历史政策中的回避倾向及其原因;从社会史角度来考察不同时代"克服历史"之争所出现的特征及其根源;以当代史的参与者来书写刚刚过去的"克服历史"之争;综合性与比较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德国职业历史学家应对"克服历史"之争的态度也从漠视或轻视转变为努力纠偏、尝试理解,并将之视作贴近当下社会心态、反思学界各种问题的契机。在主动编纂相关史料集,并进而把这些争议列入当代史研究对象的同时,德国学界还提出了更多值得讨论和反思的问题: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之间关系的方法、把历史专业平台与公共交流管道结合在一起的手段、以视觉化方式来弥补历史叙述不足的可能性等。德国历史学界在"克服历史"之争中的态度和新的问题意识,或许为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设展示了特定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孟钟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