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
- 作品数:42 被引量:696H指数:17
- 相关作者:黄雷刘池洋郭真王华忠胡江涛更多>>
- 相关机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西北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东海陆架盆地龙井运动构造影响及其发育背景被引量:9
- 2015年
- 通过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的详细剖析,确定龙井运动发生于中中新世至中新世末,是一次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构造活动。龙井运动的主要影响是在中新世晚期使西湖凹陷中央形成了一条北强南弱的NN向反转背斜带,其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缩小。受舟山国头深大断裂的影响,龙井运动所形成的反转背斜带被错断,形成现今西湖凹陷内中央背斜带不规则的平面分布。西湖凹陷中中新世正断裂数量的减少,沉积范围的缩小,以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均为龙井运动所造成。龙井运动在时间和区域构造位置上都能与冲绳海槽初次张裂相对应,它的动力来源主要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造成冲绳海槽张裂,向西推挤钓鱼岛隆褶带而产生的。
- 郭真刘池洋田建锋
- 关键词:西湖凹陷深部断裂冲绳海槽
- 推动技术、人才和油气发现协同发展的阶梯激励机制被引量:3
- 2021年
- 针对以往激励方法比较笼统、激励体系不够完善、激励氛围不足等问题,中国海油勘探系统围绕推动勘探技术进步、人才成长、油气发现协同共进,探索创立了阶梯激励机制。第一阶梯,激励小微萌芽期的青年技术创新,举办基层青年技术交流会;第二阶梯,针对成长期的专业技术,设立勘探专项技术创新奖;第三阶梯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取得重大成效的综合技术成果。梯队激励与技术生态循环机制有效调动和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优秀人才汇聚到勘探研究一线,推动了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有力助推了渤中19-6、乐东10-1、惠州26-6、宁波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和高效评价,促进了海洋石油勘探的高质量发展。
- 赖维成高阳东黄红张锦伟李颂赵钊
- 关键词:海洋石油勘探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 辽中凹陷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20
- 2016年
- 辽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一个重要的富烃凹陷,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但是,长期以来,辽东湾坳陷被认为是早断早衰型盆地,晚期新构造运动不活跃,新近系勘探没有获得重要突破。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等资料分析表明,由于辽东凸起的晚期隆升,辽中凹陷北部晚期具有较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晚期断裂发育,且具有伸展和走滑的双重特征。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辽中凹陷北部不仅发育了大规模的浅层圈闭,而且在新近纪成为整个辽东湾坳陷的沉积沉降中心,改善了辽中凹陷北部的新近系储盖组合。同时,晚期断裂活动增强,不仅为辽中凹陷北部浅层圈闭提供了通畅的油气运移通道,也为晚期成藏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使得辽中凹陷北部新近系具备了良好的成藏条件。通过对辽中北洼新构造运动及其成藏条件的新认识,辽中凹陷北部浅层获得了重要的勘探发现。
- 徐长贵彭靖淞柳永军柳屿博吴奎
-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晚期成藏新近系
- 渤海油田古近系超压成因分类及分布特征被引量:15
- 2016年
- 古近系是渤海油田的主要勘探层系之一,钻探揭示存在超压现象。通过系统研究已钻井资料,提出了一种两级串联筛选超压分类方法,将渤海油田古近系超压分为单纯欠压实型、欠压实主导型、生烃主导型和流体传导型等4类,并分析了古近系超压分布特征。渤海油田古近系超压以单纯欠压实型为主,4种超压类型在不同地区的比例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环渤中地区生烃主导型超压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垂向上随着地层由新变老,地层超压类型由单纯欠压实型为主逐渐向生烃主导型为主过渡,平面上超压呈相对零散的"窝状"分布特征,凸起的中央部位基本不发育超压,凹陷及其周围斜坡带是超压发育的主要场所,而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斜坡带超压系数变化最快,具有良好的油气运聚动力条件。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渤海油田古近系钻前超压预测及烃类运移优势方向研究提供宏观指导。
- 沈章洪
- 关键词:渤海油田古近系超压
- 渤海浅层油气富集规律--以黄河口凹陷为例被引量:28
- 2011年
-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富烃凹陷,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浅层断层异常发育。利用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对凹陷内油气聚集成藏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这些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对浅层油气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断层组合类型及其控制下的油气藏分析,最终归纳出3种不同类型的断层组合及相应的富集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这3类断层组合构造中针对油气富集块(区)的勘探首选目标所在:"X"型断层组合形成的垒块油藏具有油气聚集井段长,油气藏规模较大的特点,是勘探的首选目标;"包心菜式"断层组合花心部位和内花瓣部位具有较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该类断层组合带内的优选钻探部位;"Y"型断层组合在靠近主断层的构造高部位油气藏丰度较高,是勘探的首选。
- 王应斌黄雷王强张友
- 关键词:油气富集规律浅层郯庐断裂黄河口凹陷渤海湾盆地
- 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崖城组沉积相及煤系烃源岩分布被引量:19
- 2013年
- 崖北凹陷主力烃源岩是崖城组煤系烃源岩,而煤系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为弄清煤系烃源岩分布特征,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古生物、岩性组合、水动力条件、古地形及与现代沉积类比等综合分析,指出崖北凹陷崖城组主要发育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崖城组沉积时期,潮坪之上地势宽广、平坦,并生长着蕨类和红树林等高等植物,有利于煤系的形成和聚集;而凹陷内相对封闭的水动力条件又有利于煤系的保存。因此,潮坪具备了煤系形成、聚集和保存的有利条件,是发育煤系烃源岩的有利沉积相带。崖北凹陷内的潮坪主要发育在南部和东南部缓坡带,其中东南部缓坡带崖城组埋藏深,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推测其已生成油气。
- 吴玉坤胡明毅刘志峰张洋印斌浩
-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琼东南盆地
- 西湖凹陷Y气田平湖组上段沉积相特征及有利砂体预测被引量:3
- 2014年
- 平湖组为西湖凹陷重要的含油气层之一,是今后寻找有利储层的优选层位.以精细岩芯观察为基础,根据岩相、沉积构造等相标志特征,确定工区平湖组上段为三角洲平原亚相,进一步细分为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等4类微相.在单井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属性分析、泥质含量反演、波阻抗反演成果,认为工区物源主要来自工区北部,河道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了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预测了工区内平湖组上段的有利砂体分布区,该区砂体总体面积较大,砂厚在105- 115 m,据已钻井的资料统计,已经证实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较高,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寻找油气的优选部位.
- 薛丹胡明毅邓猛
- 关键词:砂体预测沉积相西湖凹陷
- 渤海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与构造型式被引量:23
- 2012年
- 渤海油气勘探表明,已发现的浅层油气分布明显受控于渤海的新构造运动。对渤海新构造运动从时间与旋回划分、主要特征及构造型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渤海新构造运动在时间的厘定上可定位于中新世—更新世末之间,具有空间分布的普遍性、活动时间的旋回性、活动强度的差异性等主要特征,可识别出挤压褶皱、花状构造、逆断层、凹陷内快速沉降等多种构造型式,从而形成了渤海浅层油气富集。
- 王应斌黄雷刘廷海
- 关键词:构造型式
- 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潜山中生代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 2016年
- 渤海海域蓬莱9-1大型油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花岗岩潜山油藏,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研究为渤海湾盆地中生界构造环境和陆壳生长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应用LA-ICP-MS获得蓬莱9-1潜山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64±2Ma,代表岩体的形成时代。ω(SiO2)范围62.22%-70.86%,ω(K2O)范围3.29%-4.36%,ω(CaO)范围1.71%-4.10%,碱度率AR为2.13-3.06,含铝指数A/CNK介于0.89-1.07之间,表明该岩体为准铝-弱过铝范围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REE配分模式程较陡的右倾模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贫化,总体具有消减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源区与消减带组分存在密切相关;δEu略微正异常,高Sr、Sr/Y、La/Yb和低Y、Yb、Mg-#特征具有增厚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的特征;R1-R2判别图解和(Y+Nb)-Rb构造图解指示其形成于碰撞后的拉张阶段。综上分析,蓬莱9-1潜山花岗岩体为碰撞造山过程地壳增厚背景下,后碰撞阶段由于地幔上隆致使具消减带组分的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所致。其形成标志着渤海湾盆地中生代陆块汇聚碰撞的强烈主碰撞阶段已经结束,并在164Ma期间进入到由主碰撞挤压转向后碰撞伸展演化阶段,为进一步精细确定渤海湾盆地中生代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 冯冲王清斌杨波赵国祥刘晓健
- 关键词:后碰撞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
- 东海陆架盆地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被引量:48
- 2014年
-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巨型汇聚的地带,也是全球汇聚中心,其东西两侧分别与特提斯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息息相关。总体来说,东海陆架盆地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弧后扩张,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汇聚、碰撞、楔入的远程效应,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作用"共同叠加、复合作用形成的弧后盆地。其形成机制符合被动扩张模式,向东的地幔流和软流圈下降流是导致弧后扩张的主要地球深部动力来源。
- 张建培张田唐贤君
-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弧后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