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0462)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郭海科孟倩丽黄煜张洪洋牛勇毅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角膜球差的个体化非球面IOL植入效果和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索基于角膜球差的个体化非球面IOL植入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在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中,术前测定6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球差,以此为基础,选择不同球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以使术后总球差趋向0μm。术后3月回访时,测定6mm直径全眼球差及角膜像差,并与术前和预测值比较。通过与非个体化及其他个体化研究的比较评估个体化方案的植入效果;通过对预测值和实测的球面像差之间的差异比较及误差分析评估个体化方案的可行性。结果共53例(60眼)纳入实验。所有纳入研究的60眼术前及术后6mm直径范围内角膜球面像差(Z4,0)分别为(0.250±0.111)μm和(0.250±0.107)μ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术后全眼球差为0.036 5±0.065 4μm较预测值0.027±0.0714μm略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全眼球面像差的预测误差为(-0.009±0.092)μm,其中小于(±0.10)μm的有49眼(81.7%),小于(±0.05)μm的有34眼(56.7%)。结论基于角膜球面像差个体化选择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具有可行性;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术后全眼球面像差,使全眼球面像差更接近预设值。
- 牛勇毅郭海科金海鹰张洪洋
- 关键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体化
- 兔Epi-LASIK上皮瓣弃留对角膜基质TGF-β_1、bFG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比较兔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theli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弃留上皮瓣对角膜基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上皮瓣对角膜创伤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 21只新西兰大白兔行保留上皮瓣Epi-LASIK(留瓣组),21只行弃上皮瓣Epi-LASIK(弃瓣组)。分别于术后4 h、1 d、3 d、5 d、7 d、15 d、30 d每组各处死3只(6眼)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检测兔角膜基质中TGF-β1、bFGF的表达及基质细胞凋亡水平,并观察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haze发生情况。结果弃瓣组上皮愈合时间为(3.88±0.98)d,留瓣组为(4.05±0.7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0,P=0.526)。术后两组均未发现3级及以上haze产生;术后3 d,两组haz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9,P=0.039),留瓣组较弃瓣组haze程度重;术后30 d,两组haze均消失。各时间点留瓣组TGF-β1、bFGF阳性细胞数均多于弃瓣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4 h,留瓣组基质细胞凋亡细胞数(23.63±5.72)多于弃瓣组(16.75±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P=0.037);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pi-LASIK保留上皮瓣增加基质细胞凋亡水平和术后haze发生率,上皮瓣是角膜创伤愈合修复过程的负性影响因素之一。
- 陈艳蕾郭海科张洪洋孟倩丽
- 关键词:上皮瓣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凋亡
- PI3K信号通路及其在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1年
-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13K)是使磷脂酰肌醇的肌醇环第3位磷酸化的酯酶,属于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蛋白家族,具有内源性脂质底物。PI3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是重要的生命信号通路。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是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机制,PI3K信号通路是介导该过程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
- 郭瑞郭海科孟倩丽肖俐佳
-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后发性白内障
- 过氧化氢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活性、移行及凋亡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研究过氧化氢(H2O2)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存活率、移行及凋亡情况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体外培养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LECs-B3,用不同浓度(0~1000μmol/L)H2O2处理晶状体上皮细胞,CCK-8法检测30 min、3、6、12及24 h细胞存活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2O2处理24 h后细胞形态及移行的情况;用annexinV/PI试剂盒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实验数据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2O2处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24 h后,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细胞间连接紧密。随着H2O2浓度的增高,100、300μmol/L浓度组中,死亡细胞不多,而500、700及1000μmol/L浓度组死亡的细胞数增多。死亡细胞不再贴壁,悬浮于培养基中,失去原固有形态,呈圆形,折光性明显增高。存余的贴壁细胞变得皱缩,轮廓增强,边缘僵硬。在H2O2处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30 min及3 h组中,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细胞存活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min=21.45,P30min<0.05;F3h=64.31,P3h<0.05)。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当H2O2处理6 h时,细胞总体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h=124.14,P6h<0.05)。处理12 h时,细胞总体存活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h=337.61,P2h<0.05)。处理24 h时,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h=268.25,P24h<0.05)。在无血清情况下用不同浓度的H2O2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24 h,发现各组细胞移行速度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发现,前12 h细胞移行速度较快,而后12 h细胞移行速度相对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1,P<0.05)。选择对照组、100和1000μmol/L3个浓度组处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3个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总体差异有显著意义(F=7.49,P=0.02),进一步流式分析结果显示,细胞总体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5,P<0.05)。细胞总体存活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 黄煜郭海科孟倩丽
- 关键词:过氧化氢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形态细胞活性凋亡
- 氧化应激机制在眼科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被引量:16
- 2012年
-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化反应,对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导致氧化应激时,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一系列损伤。眼睛是位于体表的器官,易于受到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导致氧化应激。本文介绍氧化应激机制在眼科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以及关于抗氧化的最新研究,为眼科疾病的研究以及防治提供方法及思路。
- 黄煜郭海科孟倩丽
- 关键词:氧化应激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