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321)

作品数:28 被引量:1,299H指数:21
相关作者: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刘健张雪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8篇气候
  • 11篇气候变化
  • 4篇树轮
  • 4篇降水
  • 3篇圆柏
  • 3篇暖期
  • 3篇气候事件
  • 3篇气温
  • 3篇中世纪暖期
  • 3篇小冰期
  • 3篇变暖
  • 3篇冰期
  • 2篇树轮宽度
  • 2篇祁连圆柏
  • 2篇气温变化
  • 2篇区划
  • 2篇区划研究
  • 2篇全球变暖
  • 2篇物候
  • 2篇历史气候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青海省气候资...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3篇葛全胜
  • 11篇郑景云
  • 7篇方修琦
  • 6篇刘健
  • 4篇张学霞
  • 3篇邵雪梅
  • 3篇郝志新
  • 3篇吴绍洪
  • 3篇王媛
  • 3篇张雪芹
  • 3篇徐锬
  • 3篇王苏民
  • 2篇黄磊
  • 2篇杨勤业
  • 2篇高建慧
  • 2篇陈星
  • 2篇王丽丽
  • 2篇郑度
  • 2篇叶瑜
  • 1篇刘东生

传媒

  • 5篇地理研究
  • 4篇地理学报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湖泊科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8篇2006
  • 10篇2005
  • 6篇2004
  • 6篇200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模拟试验
<正>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和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带来重要影响。自1550~1850年的小冰期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全球...
陈星刘健王文翌王苏民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城市系统用电量变化趋势的影响被引量:33
2005年
江苏省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在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电力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加剧了电力需求的紧张局面。根据江苏省50年来的用电量资料和1985年以来夏季平均温度距平资料,分析了城市系统用电量在随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的同时,因气候异常特别是因夏季高温波动而引起的居民和城市系统用电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夏季高温异常是居民和城市系统用电量增加的重要气候因子,指出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电力需求更加严峻的形势。对于现阶段长江流域各地区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健陈星彭恩志周学东
关键词:用电量气候变化电力需求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被引量:83
2005年
根据近20年中国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结论有(1)在中国东部,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显示,其温暖程度和波动幅度可能尚未超过过去两千年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水平。(2)中国东部降水同样存在数百年的趋势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华北与江南的低频变化趋势几乎相反。就东部地区的总体变化趋势而言280'sAD以前,相对湿润;自280'sAD开始,逐渐变干;而至1230'sAD以后,则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干的水平上。(3)中国西部的温度变化趋势与东部基本一致,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不如东部明显。(4)中世纪暖期,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相对干旱,江南则相对湿润;而在小冰期,华北地区则相对湿润,且整个东部地区的降水变率增大。
郑景云王绍武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变化降水变化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被引量:27
2004年
文章分析了清代中后期山东发生动乱与旱涝的时空关系及该时期山东人口、田赋、政策等因素,以期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适应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机制。结果显示:1800~1850年,山东动乱与干旱在时空分布上都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动乱是封建社会农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响应方式。随着人地矛盾深化和赋税的日益增重,1870年后动乱与干旱的对应关系反而不再显著,移民作为一种新的适应方式改变了山东省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减缓了气候变化对动乱的影响。
叶瑜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气候变化动乱历史时期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被引量:39
2006年
利用2000 ̄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殷培红方修琦田青马玉玲
1982—1999年中国植被生长季节变动分析
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方式及其程度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大部分地区植物在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生长季延长;生长春季活动振幅增大。本文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遥感数据、全...
张学霞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全球变暖
文献传递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94
2005年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郑度葛全胜张雪芹何凡能吴绍洪杨勤业
关键词:区划工作区划研究历史背景人文要素经济区划自然区划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被引量:36
2005年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强调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0世纪下半叶,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使我国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自然过程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带的明显摆动,降水南增北减使南方洪涝增加、北方干旱日趋严重,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然水文过程的重大改变。在地理格局变化方面,工业化过程带来的产业与经济格局变化,改变了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以及自然资源供需格局,地表景观格局因此而发生显著的改变。资源环境已经从发展的条件演变为制约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对此,需要从全球的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
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吴绍洪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变化环境要素自然过程能源需求水文过程
青海沙利克山祁连圆柏千年树轮宽度序列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04年
利用功率谱、奇异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在青海沙利克山建立的两条祁连圆柏 (Sabi naprzewalskiiKom )千年树轮宽度序列进行了变化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低频变化上都存在2 0 0年的最显著周期和百年左右的显著周期 ;各种周期存在不同的演变特征 ,2 0 0年周期在15~ 17世纪最为盛行 ,百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自 18世纪初以来较为突出。 15世纪下半叶是轮宽序列千年来最突出的低值期 ,它主要体现了 2 0 0年周期的变化 ,而 2 0世纪后期的高值区则主要是百年左右周期变化的作用。轮宽序列的低频变化与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说明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所指示的气候低频变化可能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黄磊邵雪梅梁尔源王丽丽
关键词:祁连圆柏树轮谱分析低频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1661~1680年东北移民开垦对华北水旱灾的异地响应被引量:28
2006年
根据1661~1680年东北地区逐年人丁增长和起科耕地面积、相关政策与气候变化信息,分析了东北地区的移民开垦与华北水旱灾事件的互动关系,为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异地响应提供了实证.发现:1661~1680年间东北的移民开垦是对华北旱灾事件的异地响应,1665~1680年移民开垦高峰期总体上对应于直隶、山东的1664~1680年的旱灾频发时段和东北的少灾期,其间3次移民垦殖的峰值分别对应于3次干旱事件,只是土地开垦高峰期比华北旱灾频发期一般落后1~2年左右.1668年停止招垦、实行封禁政策是满清政府对华北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响应,该政策虽未能完全阻止流民的纷纷出关,但确实起到了降低移民垦殖规模的效果,使东北地区的开发至少推迟了200年.1670年代起科年限的频繁变化等政策调整也是对气候灾害事件的响应行为.气候灾害-移民开垦-政策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响应链,体现出气候变化影响与政策响应的互动性.
方修琦叶瑜曾早早
关键词:移民土地开垦极端气候事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