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309)

作品数:52 被引量:1,248H指数:20
相关作者:徐国盛刘树根金之钧李国蓉曾溅辉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2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盆地
  • 22篇油气
  • 20篇成藏
  • 17篇流体
  • 12篇油气成藏
  • 8篇同位素
  • 8篇气藏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深部
  • 6篇东营凹陷
  • 6篇前陆
  • 6篇前陆盆地
  • 6篇陆盆
  • 6篇凹陷
  • 6篇沉积盆地
  • 5篇油气盆地
  • 5篇龙门山
  • 5篇含油
  • 5篇含油气

机构

  • 2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兰...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澳大利亚墨尔...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作者

  • 15篇徐国盛
  • 12篇金之钧
  • 11篇刘树根
  • 9篇曾溅辉
  • 9篇李国蓉
  • 7篇陶明信
  • 4篇刘克奇
  • 4篇马锦龙
  • 4篇胡文瑄
  • 4篇王国芝
  • 3篇李巨初
  • 3篇王威
  • 3篇赵锡奎
  • 3篇杨雷
  • 3篇罗志立
  • 3篇张刘平
  • 2篇蔡忠贤
  • 2篇张金川
  • 2篇郝芳
  • 2篇朱东亚

传媒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沉积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成都理工学院...
  • 3篇物探化探计算...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质地球化学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世界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1篇2004
  • 13篇2003
  • 5篇2002
  • 9篇2001
  • 2篇200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断裂分形特征被引量:19
2007年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且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4个重要构造面即Tg7(寒武系膏盐岩层顶),Tg5′(下奥陶统顶),Tg5(奥陶系顶)和Tg2″(石炭系生屑灰岩顶)的断裂体系进行了分形分析。在4个构造面中,Tg5′的分形维数最高,其次是Tg7,Tg2″的分形维数最小。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顶面断裂体系最发育,下奥陶统顶面的流体渗透性要强于其他几个界面。
徐兵
关键词:分形塔里木盆地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被引量:157
2003年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盛王国芝张成江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沉积盆地动力学模式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被引量:20
2001年
本文讨论了川西前陆盆地气田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地层水K+ +Na+ 、Ca2 + 、Mg2 + 、Br-与Cl-离子、矿物 (胶结物和充填物 )碳氧同位素和水的氢氧同位素成分组成以及相互关系。气田区上三叠统流体来源以地层海陆相沉积物质为主 ,并与渗流水混合 ,形成“下部流体”。有气藏的侏罗系内流体 (称“上部流体”)与“下部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相近 ,且具有同一演化趋势 ,表明它来源于下部流体并与侏罗系层内的渗流水发生过混合作用。本文提出该气田流体具跨层流动、二次混合演化特征 ,认为大规模的流体对流混合促进了上三叠统内天然气的运移聚积 ,在三叠系内有利构造圈闭中形成原生或残留气藏并向上运移 ,在侏罗系内有利圈闭中形成“次生”气藏。
李巨初刘树根徐国盛李国蓉孙书勤
关键词:流体地球化学天然气藏
东营凹陷第三系水-盐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9
2001年
东营凹陷第三系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对储集孔隙发育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泥岩 (烃源岩 ) -孔隙流体系统的有机 /无机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有机酸和 CO2 的数量是砂岩层孔隙形成和发育的关键 ;(2 )砂岩层中的碳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 ,是控制砂层孔隙形成的主要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 ;(3)泥岩中碳酸盐含量大小影响着砂岩孔隙的发育规模 ;(4 )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流体输入和输出能力控制着砂岩孔隙的发育强度和规模。在地质 -地球化学因素和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影响下 。
曾溅辉
关键词: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东营凹陷储层含油气盆地
构造环境对幔源岩中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的制约被引量:3
2003年
稀有气体是地球化学研究中有效的物源示踪剂。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He、Ne、Ar同位素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对比了不同构造环境幔源物质中轻稀有气体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统计表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中3He/4He=7 0~10 0Ra者约占统计样品的90%;洋岛幔源物质(OIB)的3He/4He值变化范围大,但>10 0Ra者占65%;消减带幔源岩的3He/4He值总体略低于MORB;大陆幔源岩的3He/4He值主要变化于6 0~10 0Ra间,但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低于MORB者普遍;大陆热点地幔流体具有类似OIB的3He/4He值分布特征。MORB与OIB的40Ar/36Ar值分布范围类似(主要范围为296~12000),但低于1000者在MORB中仅24 5%,而在OIB中约43 4%;板块俯冲区幔源岩的40Ar/36Ar值总体较低,<1000者约占67%;大陆各类地幔流体的40Ar/36Ar值普遍偏低,主要在4000以下。大陆、大洋幔源岩中20Ne/22Ne值主要介于9 8~12 5间,但<9 8者在各大陆地幔普遍存在。幔源物质的上述组成特征与大气、地壳等源区对其影响有关。我国东部幔源物质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具有大气 地幔混合源区特征。
马锦龙陶明信
关键词:构造环境幔源岩稀有气体同位素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初探
<正>油气成因理论是当今前沿学科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一百多年来激烈争论的问题。20 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之中,发现了深部流体的活动,为进一步探讨油气成因奠定了基础。文中的深部流体是指进入深积盆地...
金之钧张刘平杨雷胡文瑄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上古生界盒8段地质与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被引量:6
2004年
苏里格庙气田主要产气层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复合砂体近南北向展布;单砂体的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明显,储渗变化大。盒8段含气砂岩在AVO资料上有明显反映;在综合测井资料上,盒8段表现出自然伽玛测井值、密度测井值、补偿中子测井值都偏低,电阻率、声波时差测井值较高,出现了大幅度的自然电位异常。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测得苏里格庙区某井盒8段3555.9m~3559.6m为气层,3560.6m~3572m为气水层,与生产实践吻合得很好。
王志雄徐国盛
关键词:地球物理单砂体核磁共振测井三角洲平原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递变序列被引量:37
2003年
在分析成藏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的序列性。油气生成的多源性和不同聚集条件下成藏聚集的多变性构成了油气在平、剖面上发育和分布的序列性,它由生供烃序列、运移序列、封存序列以及成藏序列等构成,多因素变化导致不同盆地中的油气藏分布构成多种变化序列。若将不同盆地中的典型油气藏片段进行时空组接,则上述所有油气藏类型都将在理想的盆地中出现,构成理论上完整的油气成藏机理序列。对具体的盆地而言,由于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存在几率及发育的规模和程度各有差异,通常形成以几种机理类型为主的油气藏组合序列。单就一定条件下的天然气成藏分析而言,煤层气或页岩气、根缘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常规圈闭气以及甲烷水合物等可构成完整的油气成藏机理递变序列。
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张杰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油气藏类型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被引量:45
2005年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油气成藏体系必须具备能够产生任何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油气藏)的结构。根据独立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三大元素的匹配组合关系,油气成藏体系可分为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及三源三位。每一元素均包含了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成藏体系的时间也就涵盖了从“源”到“输导”,再到“藏”的基本过程,它们的匹配组合也就具有了表示油气成藏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属性特征。在输导体系成因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导体系的理论空间配置关系。
梁书义刘克奇蔡忠贤
关键词:输导体系油气成藏体系
复合反“Y”字型构造中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过程物理模拟研究——以黄骅坳陷港东构造带为例被引量:3
2007年
石油的二次运移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对港东构造带复合反"Y"字型构造带油气运移与聚集过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复合反"Y"字型构造中,当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为异常压力时,不同的压力条件导致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当压力较小时,油气首先沿断层向上运移然后在上部地层聚集,然后聚集到下部地层即油气"从上向下"聚集;当压力较大时,油气不但沿断层向上运移而且在断层两旁的地层中聚集,油气是从下部地层开始聚集,然后聚集到上部地层即油气"从下向上"聚集。②与油源断层伴生的分支断层对石油的运移和聚集有重要的影响。受到这些分支断层的影响,石油能够更加容易地运移到较远的地层中,而且能够在离油源断层较远的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苗顺德曾溅辉李秋芬
关键词:物理模拟二次运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