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136)

作品数:50 被引量:132H指数:6
相关作者:彭丰文陈晓伟管彦波刘正寅苏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民族
  • 6篇民族志
  • 5篇明代
  • 4篇政治
  • 4篇史集
  • 3篇大一统
  • 3篇西南夷
  • 3篇民族认同
  • 3篇国家认同
  • 2篇地图
  • 2篇东汉
  • 2篇多民族
  • 2篇多民族国家
  • 2篇舆图
  • 2篇阅读札记
  • 2篇札记
  • 2篇正统
  • 2篇社会
  • 2篇手抄本
  • 2篇斯文

机构

  • 38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云南大学
  • 3篇三峡大学
  • 2篇新疆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0篇彭丰文
  • 5篇管彦波
  • 5篇陈晓伟
  • 4篇刘正寅
  • 4篇苏航
  • 2篇乌兰
  • 2篇周峰

传媒

  • 6篇民族研究
  • 6篇贵州民族研究
  • 5篇中国边疆史地...
  • 3篇元史及民族与...
  • 2篇史学集刊
  • 2篇河北学刊
  • 2篇历史研究
  • 2篇西域研究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文献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中华文史论丛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22
  • 6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吉思汗去世及埋葬地问题再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情况及其埋葬地,史书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学者们也已有不少的研究,除了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外,总体上不应存在什么歧义和与史料记载相悖的说法。然而,近些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宣传,在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情况及其埋葬地的问题上混淆视听,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本文依据史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史学方法和蒙古史专业常识,就这一问题加以梳理、辨析和澄清。
乌兰
关键词:成吉思汗去世史料辨析蒙古史
捺钵与行国政治中心论——辽初“四楼”问题真相发覆被引量:15
2016年
四时捺钵是辽朝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太祖阿保机营建四楼,则构成辽初捺钵制度的核心内容。根据元朝朱思本《朔漠图》及陈桱《通鉴续编》,知"楼"实为建筑物,即汉语语义的楼台之属,与游猎生活密切相关,只不过其规制相当简陋罢了,但肯定不是北族语中的某项名物。此外,亦有拓跋鲜卑"白楼"、"白台",奚王避暑亭台,及蒙元"秃思忽凉楼"、"西凉亭"、"东凉亭"等作为有力旁证。因此太祖营筑四楼说可以成立。四楼在辽太祖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楼为秋捺钵,南楼为冬捺钵,东楼为春捺钵,北楼为夏捺钵,可与蒙元时期诸可汗四大营地制度相比较,是北族王朝行国政治的鲜明体现。由此牵引出行国政治主题之下的国家政治中心问题,由于北族王朝各个政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兼容游牧文化与农耕定居文化的多寡程度有很大不同,驻牧营地与都城之间的关系各有其历史特征。
陈晓伟
清朝前期民族观的嬗变被引量:6
2014年
清朝兴起于东北,是一个由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后入关代明,发展成为统有全国的大一统王朝。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分四个阶段论述了从努尔哈赤建国到乾隆时期近二百年间清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嬗变。
刘正寅
关键词:清朝民族观大一统
“瓯脱”制度新探——论匈奴社会游牧组织与草原分地制被引量:3
2016年
"瓯脱"是匈奴游牧社会一项特有的名物制度,但关于其语义,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耶律铸《双溪醉隐集》释"瓯脱"为"帐幕",此与草原游猎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北族政权统辖的社会基层游牧组织所遵循的游牧分封秩序乃是一个很少谈及的话题。在解决"瓯脱"问题的基础上,便可进一步阐释"分地而居"制度的另一种政治内涵。
陈晓伟
关键词:匈奴
隆德大学所藏察合台文手抄本《萨希甫传》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收藏着属于同一个作者(或抄写者)的四部察合台文手抄本,其中的三部为内容具有连续性的同一著作的三个部分,原名为《萨希甫传》。此书的主要内容为记述阿古柏的入侵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相互团结、共同反抗侵略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对其版本、作者、内容、史料价值、写作特点进行了论述。
吾斯曼江.亚库甫
关键词:阿古柏
九鼎、传国玺与中国古代政治传承意识
2017年
在中国历史上,九鼎与传国玺曾经长期被视为王权的象征、天命的标志,被描述、塑造成历代中原王朝的传国重器,受到中原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乃至顶礼膜拜。这种历史现象体现了鲜明的政治传承意识。虽然历史上的九鼎与传国玺真伪难辨,但是借助有关九鼎与传国玺的历史传说和政治想象,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中原地区的政治与历史建构成一部单线传承的政治史,历史上所有中原政权由此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和政治继承性。政治传承意识塑造和维护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精神上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尝试从政治心理的视角,着重考察九鼎、传国玺崇拜现象所蕴含的政治传承意识,探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赖以形成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彭丰文
关键词:九鼎传国玺正统观
东汉《白狼歌》的政治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东汉《白狼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夷汉"双语"互译的民族志文献资料和民族历史语言资料,承载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它不仅鲜活地体现了东汉时期白狼、槃木、唐菆等西南夷各族对东汉王朝的政治认同,还体现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及各级官吏的"大一统"政治理念,是汉代西南边疆地区民族融合、边疆开发、西南夷政治心理成长演变和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
彭丰文
关键词:西南夷大一统政治认同民族融合
秦始皇东巡与秦王朝国家认同的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从政治心理研究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东巡,是在关东士民与秦人存在显著心理差异与心理隔阂的历史背景下,秦王朝为消弭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而采取的经略关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始皇之东巡既是政治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虽然东巡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为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始皇东巡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东巡刻石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其历史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彭丰文
关键词:秦始皇国家认同
《汉书·西域传》的疆土意识与民族观念被引量:4
2015年
《汉书·西域传》正文部分对西域诸国政治归属作了明确区分,对西域的自然与人文信息表现出高度关注,体现了两汉王朝统治者对西域都护所管辖下的地域拥有明确的疆土意识。然而篇末"赞论"却以"夷夏之辨"民族观为理论基础,提出西域无用论和羁縻论,与正文所显示的疆土意识自相矛盾。这是两汉时期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及边疆经略形势下的产物。
彭丰文
关键词:夷夏之辨民族观
唐宋时期:民族志的多元书写实践与成效
2017年
中国历史是众多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唐宋的统一与多民族分治,国家政治地理板块上多民族的对撞与融汇,客观上为民族志的书写带来了更加多元而新鲜的素材。王朝框架下正史"四裔传"的民族志叙事,大型类书或典志相关部类(门类)对民族历史的记载,井喷式涌现的民族志作品以及来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书写的典籍文献,从多个层面穿缀了唐宋民族志多元书写的斑斓画卷。
管彦波
关键词:唐宋时期民族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