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910)

作品数:42 被引量:799H指数:18
相关作者:赵雪雁张亮王亚茹雒丽张钦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社会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1篇农户
  • 13篇生计
  • 12篇社会资本
  • 12篇气候
  • 12篇资本
  • 11篇气候变化
  • 8篇甘南高原
  • 6篇生计资本
  • 5篇生计方式
  • 5篇生态
  • 5篇青藏高原
  • 4篇地区农户
  • 4篇调查数据
  • 4篇生态补偿
  • 4篇农户生计
  • 4篇青藏
  • 4篇感知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生态足迹
  • 3篇石羊河流域

机构

  • 42篇西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财经大学
  • 1篇陇南师范高等...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42篇赵雪雁
  • 12篇张亮
  • 11篇侯彩霞
  • 11篇张方圆
  • 11篇张钦
  • 11篇雒丽
  • 11篇王亚茹
  • 7篇路慧玲
  • 6篇薛冰
  • 6篇张丽琼
  • 6篇李文美
  • 6篇郭芳
  • 4篇王伟军
  • 4篇万文玉
  • 3篇毛笑文
  • 2篇文岩
  • 2篇侯成成
  • 2篇李花
  • 2篇江进德
  • 2篇张丽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干旱区地理
  • 4篇中国沙漠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资源环境与发...

年份

  • 2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10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被引量:59
2012年
准确的环境感知是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了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结果发现:(1)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方式较单一,生计多样化指数仅为1.76,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非农化水平依次提高,但非农活动均以外出打工为主;(2)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保护认知度以及生态变化感知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恶化感知度依次降低,但生态保护认知度依次增强;3)非农户、兼业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强于纯农户。
赵雪雁
关键词: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方式环境感知
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基于张掖市2010年调查数据被引量:10
2015年
农户是农村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其生活消费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然而农户的生活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对环境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为了缓解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压力,需要研究其消费对环境影响的空间差异。基于张掖市2010年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研究了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空间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张掖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56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05hm2/人,人均生态盈余0.649hm2/人;(2)从生态足迹的构成看,当地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以生物资源和化石能源消耗为主,占总生态足迹的81%,而建筑用地和水域消耗最少,占总生态足迹的1.2%。;(3)张掖市五县(区)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总体差异较小,Gini系数为0.309。但是区域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为0.442,占总差异的71.1%,区域内的差异为0.18,占总差异的28.9%。其中,甘州区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差异最大,Theil指数为0.078;(4)农户消费模式、家庭规模和人均年收入增多,将加剧农户对环境的压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存量和非农化程度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农户对环境的影响。
侯彩霞赵雪雁文岩张亮张方圆
关键词:环境影响生态足迹农户
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比较——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8
2013年
社会资本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已引起学术界与决策层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从网络、普遍信任、制度信任、规范等维度出发建立了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研究发现:①甘南州农户的社会资本总指数最高、临夏州次之、张掖市最低,与其他维度相比,张掖市与甘南州农户的普遍信任度欠缺,而临夏州农户的制度信任度欠缺;②临夏州农户的网络水平高于张掖市与甘南州,张掖市农户参与率最高的协会/组织为医疗合作组织,而临夏州与甘南州为宗教协会;③甘南州农户的制度信任度远高于张掖市与临夏州;④甘南州农户的普遍信任度与规范水平均最高,临夏州次之,张掖市最低,且三个地区农户对同质群体的信任度均高于对异质群体的信任度,农户的互助水平均高于奉献水平与和睦程度;⑤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社会地位、与外界交流强度、生活满意度以及地区民族属性均对农户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产生显著影响。最后,指出了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赵雪雁赵海莉
关键词:农户社会资本
甘南高原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25
2014年
以甘南高原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建立了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了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并提出了促进甘南高原农户生计转型的建议.结果发现,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资本存在空间异质性,纯牧区农户生计资本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农区最弱;农户的生计策略存在空间分异,农区农户生计策略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弱;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半农半牧区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最强,纯牧区次之,农区最弱.
赵雪雁郭芳张丽琼李文美
关键词: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农户甘南高原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例被引量:31
2016年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户产生了严重影响,急需寻求有效的适应策略。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1963-2013年气象数据分析甘南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采用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农户采取的适应策略,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1近50年甘南高原气温呈增加趋势,倾向率为0.23℃/10 a,降水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5.21 mm/10a,63.45%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对其生计带来了严重影响;2甘南高原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5,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感知、适应效能感知及自我效能感知与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3甘南高原65.30%的农户采取各种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采取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的农户为多,农户的人力资本是影响其适应策略选择的最显著因素,社会资本与气候变化风险感知的影响次之,金融资本及气候变化适应效能感知的影响最弱。最后,提出提高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王亚茹赵雪雁张钦雒丽
关键词:农户气候变化甘南高原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碳足迹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为例被引量:14
2014年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发达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论文将二氧化碳的质量作为碳足迹的单位,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为例,基于入户调查资料,测算了当地农户碳足迹,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和Gini系数分析了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碳足迹的结构特点,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农户碳足迹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张掖市农户碳足迹总量为1.63×109kgCO2,人均碳足迹为2.14×103kgCO2;②从碳足迹类型来看,农户的碳足迹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费,其次是房屋建设,食物生产加工和交通运输所占比例最小;③从碳足迹内部结构来看,张掖市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碳足迹有较大差异,非农户的碳足迹最大,其次是兼业户,纯农户的最小;④从碳足迹占有量的公平性看,碳足迹占有量偏差最大的为交通运输,Gini系数为0.51,其次是能源利用,Gini系数为0.41,食物生产加工碳足迹占有量比较合理,Gini系数为0.35,房屋建设的碳足迹占有量高度平均,Gini系数仅为0.12;⑤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和非农化是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量增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非农化程度的加深,农户碳足迹在不断增加。
侯彩霞赵雪雁文岩张亮张方圆
关键词:碳足迹生计方式农户
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碳足迹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减少碳排放迫在眉睫。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了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生活直接能源消费碳足迹和间接能源消费碳足迹,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农户碳足迹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1)甘南高原农户年人均碳足迹达2.67 t CO2,其中,生活直接能源消费碳足迹比例达76.53%,间接能源消费碳足迹比例仅占23.47%;(2)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甘南高原农户的碳足迹依次下降,其中,纯农户人均碳足迹达4.32 t,兼业户与非农户分别为2.37 t和1.07 t;(3)随着农户家庭规模的增大、收入水平的提高、距县城距离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户碳足迹不断增加;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增加和非农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碳足迹不断减少。
郭芳赵雪雁张丽琼李文美
关键词:生计方式碳足迹农户甘南高原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评价——以甘南高原为例被引量:19
2017年
气候变化加剧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当前急需评估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现行适应策略的效果,并利用多准则决策模型确定了最优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甘南高原农户多采取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调整+扩张型策略为主;(2)甘南高原农户所采取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效果较好,效益指数为3.43。其中,农区农户的适应策略效果最好、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差;(3)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存在差异。其中,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为调整农牧业结构,而农区农户为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适应策略效果的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王亚茹赵雪雁张钦雒丽薛冰
关键词:农户气候变化模糊综合评价法
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36
2014年
在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方法以及LISA方法分别对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分析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对贴近度最高(>0.5)的城市有合肥(0.7767)、马鞍山(0.6563)、芜湖(0.6139)、铜陵(0.6054)和黄山(0.5197),相对贴近度最低(<0.3)的城市有亳州(0.2809)、宣城(0.2606)、池州(0.2576)和阜阳(0.1897);②目前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首要影响因素的是社会方面,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是生态环境方面;③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和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其空间关联模式呈现出低—低(LL)型、低—高(LH)型、高—低(HL)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张亮赵雪雁张胜武李定侯彩霞
关键词:生活质量空间自相关
近50a青藏高原东部夏半年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被引量:26
2015年
基于青藏高原东部47个站点1963-2012年的5-9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 a该区夏半年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对强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夏半年强降水事件在7月出现的频次最多,以持续1 d的单站暴雨为主;强降水量和频次在近50 a呈弱增长趋势,其存在准12 a的年代际震荡,且在1978年之后,强降水量同时存在大致准3 a的演变周期,在各自然分带强降水量和频次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夏半年强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阶梯性递减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东部夏半年强降水的相对强度与强降水量呈反向特征,其中以柴达木地区相对强度为最大,藏东川西区为最少;各自然分带的强降水量和频次与夏半年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而强降水的相对强度与夏半年降水量表现出不同的正负相关性。
赵雪雁王亚茹张钦雒丽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