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741)

作品数:9 被引量:105H指数:7
相关作者:吴信忠张维翥孙敬锋李登峰潘金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扇贝
  • 4篇栉孔扇贝
  • 3篇细胞
  • 3篇牡蛎
  • 3篇近江牡蛎
  • 3篇类立克次体
  • 2篇电镜
  • 2篇电镜观察
  • 2篇血细胞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活性
  • 2篇海湾扇贝
  • 2篇超微
  • 2篇超微结构
  • 1篇电子密度
  • 1篇血浆蛋白
  • 1篇血液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滁州学院
  • 4篇浙江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吴信忠
  • 5篇张维翥
  • 4篇李登峰
  • 4篇孙敬锋
  • 3篇张其中
  • 3篇潘金培
  • 1篇高劲松
  • 1篇张维柱
  • 1篇汪明
  • 1篇张扬
  • 1篇杨霞

传媒

  • 3篇Curren...
  • 2篇海洋学报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栉孔扇贝血液细胞的免疫功能被引量:34
2005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血细胞的数量和不同功能细胞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病贝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78±0.34×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0.2%,透明细胞占59.8%。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血细胞的表面结构主要有表面光滑型,表面松果型和表面褶皱阿米巴型3类。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颗粒细胞吞噬外源性颗粒(Ⅰ型颗粒)通过溶酶体(Ⅱ型颗粒)进行降解。并观察到同心片层结构出现在吞噬泡的降解过程中。利用APIZYM试剂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结果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0种酶,健康血淋巴中酶的含量高于病贝。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对类立克次体(RLO)的吞噬率分别为25.4%和21.7%。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30%-40%)远远大于透明细胞(4.8%-14%)。环境胁迫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感染和温度、盐度等环境胁迫因素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因素影响较大。
张维翥吴信忠李登峰孙敬锋
关键词:栉孔扇贝吞噬活性细胞免疫功能血液细胞扫描电镜观察颗粒细胞
栉孔扇贝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对其分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将血细胞分成5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44±0.11μm,约占45%—50%;Ⅱ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83±0.28μm,约占15%—20%;Ⅲ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07±0.15μm,约占15%—20%;Ⅳ型中颗粒细胞,大小约7.20±0.26μm,约占20%—25%和Ⅴ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13.87±0.73μm,约占3%—5%。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1,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3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
张维翥吴信忠孙敬锋李登峰
关键词:FARRERI血细胞
近江牡蛎Hsc70蛋白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Southern杂交和RT-PCR分析被引量:17
2003年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against adverse stimulating factors, we cloned and sequenced a partial cDNA encoding a 70 kDa 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Hsc70) from the oyster. The live oysters were obtained from Chengcun, Yangxi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Various tissues, including mantle, gills, adductor muscle, heart and blood cells, were re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5 untreated live oysters or treated ones at 36℃ for 1 5 hours, and immediately frozen in liquid nitrogen except for the blood cells which were suspended with Trizol Reagent after centrifugation ( 12 000 r/min for 30 s) and stored at -20℃. Total RNA was isolated using Trizol Reagent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s instructions. The first strand cDNA was synthesized using reverse transcriptase Superscript Ⅱ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s instructions.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from a conserved region of C. gigas Hsc70 cDNA sequence (GeneBank accession No. AF144646).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performed for 30 cycles with denaturation at 94℃ for 30 s, annealing at 49℃ for 40 s, and elongation at 72℃ for 30 s. The product was cloned to pGEM T easy vector and sequenced. It is 509 base pairs (bp) and possesses 94% identity with the cDNA encoding C. gigas Hsc70 using Blastn. This homology was strongly confirmed by amino acid sequence comparison using the Blastx (99%). The 509 bp fragment was labeled with α 32 pdCTP and a random primer DNA labeling kit and employed as a probe to perform Southern blotting,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cDNA came from a partial mRNA transcript of C. ariakensis genomic DNA gene.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Hsc70, Using the cDNAs of several tissues, such as gills (heat shocked), mantle, adductor muscle (heat shocked), heart, blood cells (one sample with heat shock for 1 5 hours at 36℃ and another without any stimulus). The PCR results revealed that Hsc70 transcripts could be
张其中吴信忠高劲松潘金培
关键词:近江牡蛎CDNA片段克隆SOUTHERN杂交RT-PCR分析
海湾扇贝血细胞的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被引量:16
2005年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41±0·33)μm,约占比例15%-25%;Ⅱ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15±0·26)μm,约占比例20%-25%;Ⅱ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8·26±0·52)μm,约占比例25%-30%。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其中Ⅰ型透明细胞占55·3%,Ⅱ型颗粒细胞占44·7%。表面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有5种形态:圆形血细胞,梨形或梭形血细胞,松果形血细胞,阿米巴样细胞,大型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归属于两大类型:Ⅰ型透明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并推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是细胞吞噬的异物(微生物等)或细胞内的废物(沉积颗粒,衰老的胞器或碎片);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是溶酶体类的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或内质网;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可能是次级溶酶体,由Ⅰ型颗粒向Ⅱ型颗粒融合并注入裂解酶类而形成[动物学报51(3):486-494,2005]。
张维翥吴信忠汪明
关键词:超微结构血细胞海湾扇贝电子密度透射电镜观察分泌颗粒
热休克诱导近江牡蛎对高温的耐受性被引量:20
2005年
设计6个温度组成的梯度,即38℃、39℃、40℃、41℃、42℃、43℃,对近江牡蛎加热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致死温度为42℃,半致死温度是40℃,亚致死温度为36℃。经亚致死温度36℃热休克1.5h后,在正常环境温度下恢复6h,再经受致死温度42℃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三次重复的平均存活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存活率(0),结果表明预先的热休克极显著地增强了近江牡蛎对致死温度(42℃)的耐受力。
张其中邱马银吴信忠潘金培
关键词:近江牡蛎耐受性高温半致死温度耐受力室温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张维翥吴信忠孙敬锋李登峰
关键词:栉孔扇贝流行病学类立克次体类病毒
环境胁迫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浆蛋白及其抗菌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采集采自山东某养殖场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健康贝和病贝的血淋巴,测定其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蛋白图谱和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血浆抗菌活性、凝集素活性等几种重要的体液免疫因素,研究环境胁迫对血浆蛋白及其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栉孔扇贝(C.farreri)血浆蛋白质量浓度约1 260-1 650μg/mL;血浆蛋白SDS-PAGE图谱显示3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4 000、25 000和14 000;健康贝血浆抗菌活性指数BI为0.34,病贝BI为0.21;凝集素活力水平为1.602-2.204。氨氮胁迫下血浆蛋白浓度下降约780μg/mL,凝集素活力下降为1.301;高温胁迫下血浆蛋白质量浓度下降约为900μg/mL,凝集素活力为1.903;高盐胁迫下血浆蛋白浓度下降约为990μg/mL,凝集素活力为2.204。
张维柱余招龙艾伟岭
关键词:栉孔扇贝抗菌活性凝集活性SDS-PAGE
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的分离纯化及形态特点被引量:10
2002年
首次建立了从牡蛎组织中纯化类立克次体的分级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相结合的两步离心法 ,描述了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负染后的形态特点 (具多态性 ,以球状和椭球状为主 )。在鳃、外套膜和消化腺三种器官中 。
张其中吴信忠潘金培
关键词:类立克次体纯化海洋贝类近江牡蛎疾病诊断
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2001~2002年,对莱州湾养殖海湾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海湾扇贝养殖集中海区莱州市金城镇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海湾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理化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湾扇贝在0.5~1.3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较高,达50%;随后死亡率降低,1.3~2.2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约为20%,以后各阶段死亡率平稳,均在7%以下,累积死亡率约为60%.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低温(20℃以下)可能是养殖海湾扇贝幼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而高温(27℃左右)对海湾扇贝成贝生长无不良影响.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即0.5,1.5,3.0,3.6和5.0cm的海湾扇贝RLO的感染率分别为15%,35%,80%,50%和20%;RLO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0,1.5,16.0,11.5和5.0.在病原生物检查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支原体原核生物(MLO)寄生.结合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海湾扇贝在海上吊养的幼贝阶段发病死亡的致病因子.
张维翥吴信忠李登峰孙敬锋张扬杨霞
关键词:海湾扇贝流行病学调查死亡率类立克次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