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569)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苏宜香何国鹏李星陈裕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骨量
  • 3篇女童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2篇受体
  • 1篇摄入
  • 1篇摄入量
  • 1篇受体基因
  • 1篇受体基因多态...
  • 1篇片段
  • 1篇起始密码子
  • 1篇青春
  • 1篇青春期
  • 1篇青春前期
  • 1篇青春前期女童
  • 1篇维生素D受体...
  • 1篇细胞
  • 1篇限制性片段长...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李星
  • 4篇何国鹏
  • 4篇苏宜香
  • 1篇陈裕明

传媒

  • 2篇营养学报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甲状旁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钙摄入量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
2007年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基因多态性与钙摄入量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28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2年追踪,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L1~L4腰椎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PTH基因BstBⅠ位点多态性。结果:BB基因型女童L1~L4腰椎骨矿含量增长率、左侧近端股骨、粗隆间和L1-L4腰椎骨密度增长率均高于含b等位基因女童(P=0.022~0.047)。BB基因型女童在高钙摄入(>950mg/d)时,粗隆间骨矿含量(ITBMC)增长率较中等和低钙摄入时分别高29.4%和35.0%,股骨颈骨密度(FNBMD)增长率分别高66.7%和46.2%。而含b等位基因女童的ITBMC和FNBMD增长率在不同钙摄入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TH基因BstBⅠ多态性与钙摄入量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存在交互作用,BB基因型女童高钙摄入可促进其骨量增长。
李星何国鹏苏宜香
关键词:甲状旁腺激素基因多态性骨量钙摄入量
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多态性与体力活动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
2008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起始密码子(FokI位点)多态性与体力活动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28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2年追踪,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和L1~L4腰椎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结果本次研究的有效观察人数为176名。Fok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2年增长率没有关联。在低体力活动水平(〈1197kJ/d)时,FF基因型女童左侧近端股骨骨密度(THBMD)和股骨颈骨密度(FNBMD)增长率低于Ff+ff基因型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力活动与THBMD和FNBMD增长率有关联,但仅限于FF基因型女童。结论VDR基因FokI多态性与体力活动水平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存在交互作用,低体力活动水平的FF基因型女童可能是骨量增长较低的危险人群,体力活动能促进FF基因型女童骨量增长。
李星何国鹏苏宜香
关键词:受体骨化三醇多态性
白细胞介素6与钙感应性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
2008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钙感应性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CASR)基因多态性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228名9~11岁半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两年追踪,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和L1-L4腰椎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lenl,BMC)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IL-6—634C/G位点多态性,等位基因特异性突变分离扩增-PCR技术检测CASR A986S位点多态性。结果 176名女童完成整个研究。IL-6基因-634C/G和CASR基因A986S位点多态性与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有关联,IL-6基因-634C/G位点CG+GG基因型女童全身和股骨大转子BMD较CC基因型分别低25.7%和20.6%,CASR基因A986S位点AS+SS基因型女童L1-L4腰椎BMC和华氏三角区BMD增长率较AA基因型分别低14.9%和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同时具有IL-6基因-634C/G位点G等位基因和CASR基因A986S位点S等位基因的女童,其股骨颈和L1-L4腰椎BMC增长率最低。结论同时具有IL-6基因-634C/G位点G等位基因和CASR基因A986S位点S等位基因的女童,可能是低骨量增长的危险人群。
李星何国鹏苏宜香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骨量
护骨素基因多态性对青春前期女童骨量的影响
2007年
目的:了解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启动子区A163G、T245G和T950C位点多态性对青春前期汉族女童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广州地区214名青春前期女童护骨素基因三个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4)、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同时测定三种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OPG基因启动子区A163G、T245G和T950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分布频率分别为:A163G:AA-74.8%,AG-21.5%,GG-3.7%;T245G:TT-77.1%,TG-21.5%,GG-1.4%;T950C:TT-41.1%,TC-50.5%,CC-8.4%。T950C位点CC基因型女童的全身骨量、骨密度及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显著高于TT、TC基因型女童(P<0.05),而TT和TC基因型女童未见显著差异(P>0.05)。A163G和T245G位点多态性与女童BMC和BMD的相关性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骨素基因T950C位点含有T等位基因的青春前期女童,其全身骨密度及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均较低,该等位基因可能为我国青春期女童低骨量者筛选的遗传学标志提供了研究方向。
何国鹏陈裕明李星苏宜香
关键词:OPGPCR-RFLP基因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