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8601)

作品数:23 被引量:166H指数:9
相关作者:傅云飞王雨刘鹏吕达仁刘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降水
  • 7篇测雨
  • 6篇热带
  • 5篇雷达
  • 5篇TMI
  • 5篇测雨雷达
  • 4篇平流层
  • 4篇气候
  • 4篇微波成像仪
  • 4篇夏季
  • 4篇流层
  • 3篇热带测雨卫星
  • 3篇反演
  • 3篇TRMM
  • 3篇层云
  • 2篇对流层
  • 2篇星载
  • 2篇星载测雨雷达
  • 2篇亚洲季风
  • 2篇亚洲季风区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技术...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佛罗里达州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4篇傅云飞
  • 7篇王雨
  • 5篇刘鹏
  • 4篇吕达仁
  • 3篇刘奇
  • 3篇李天奕
  • 3篇马明
  • 2篇林锦冰
  • 2篇刘国胜
  • 2篇孙亮
  • 2篇张颖
  • 1篇李锐
  • 1篇石春娥
  • 1篇郄秀书
  • 1篇韩永
  • 1篇吴必文
  • 1篇陶玮
  • 1篇张爱民
  • 1篇王蕾迪
  • 1篇邓学良

传媒

  • 6篇气象学报
  • 3篇Scienc...
  • 3篇大气与环境光...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Atmosp...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Scienc...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仪器及其探测结果在降水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针对降水遥感和探测,简要介绍了卫星红外遥感方法和被动微波遥感方法,着重讨论了热带测雨卫星及其搭载仪器。随后介绍了热带测雨卫星多仪器探测结果的应用,并以夏季热对流降水为例,分析了其降水结构、云顶高度和雨顶高度及其与地表降水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阐述了如何利用热带测雨卫星和测雨雷达长时间资料,来分析亚洲地区降水的气候分布。最后对卫星主动微波探测降水的发展做了简要展望。
傅云飞刘奇王雨孙亮李锐马明刘国胜
关键词: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降水
Initial Results of Lidar Measured Middle Atmosphere Temperatures over Tibetan Plateau被引量:8
2014年
During August 2013,a mobile Rayleigh lidar was deployed in Lhasa,Tibet(29.6°N,91.0°E) for making measurements of middle atmosphere densities and temperatures from 30 to 90 km.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present the initial results from this scientific campaign,Middle Atmosphere Remote Mobile Observatory in Tibet(MARMOT),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to the MSIS-00(Mass Spectrometer and Incoherent Scatter) model.This work will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middle atmosphere dynamic processes,especiall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rea.
QIAO ShuaiPAN WeilinZHU Ke-YunZOU Rong-ShiTAN Jing
关键词:大气温度中层大气非相干散射大气密度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被引量:31
2012年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的10年探测结果,对夏季亚洲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分布、雨顶高度与地表降水强度的关系、雨顶高度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平原的多数(70%以上)对流降水雨顶高度分布在8—12和5—10km,其他地区分布在5—9km;陆面对流降水雨顶平均高度高于洋面。洋面和陆面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多在5—8km。夏季亚洲浅对流降水比例少,而深厚对流主要出现在中国东部平原、西南、印度次大陆西部至伊朗高原东部地区,比例约40%。洋面和陆面的弱对流降水的雨顶平均高度在7—8km,弱层云降水相应的雨顶平均高度多小于7.5km;陆面约90%的强对流降水雨顶平均高度在9km以上,而强层云降水雨顶的平均高度通常不超过8.5km。夏季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雨顶平均高度均随着地面平均降水率的增大而升高,两者遵从二次函数关系。对流降水及层云降水频次、强度和雨顶高度的日变化峰值分析表明,陆面这些参量的日变化强于洋面,并且三者的日变化基本同步。
傅云飞曹爱琴李天奕冯沙郑媛媛刘勇张爱民
关键词:星载测雨雷达降水
西藏羊八井和纳木错太阳辐射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太阳短波辐射,特别是其与大气因子、天空状况定量关系对高原辐射收支及其对东亚天气气候的作用,利用羊八井和纳木错2个高原腹地站一年的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NCEP/DOE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短波通量透过率分析了各因素对短波辐射的作用。结果表明,羊八井和纳木错晴天通量透过率均较高,分别达0.807和0.817,且变动性很小,与两站地形高度和纬度有明显关系;云的存在使两站接收到的短波辐射的差异减小,羊八井和纳木错的年平均通量透过率分别为0.674和0.675,高原云的存在与变化使通量透过率产生强烈的时间变化。与地面观测的太阳短波辐射资料相比,在完全无云的晴天,NCEP同化太阳短波辐射资料对高原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存在偏小的误差,羊八井和纳木错分别平均偏小5.74%和8.49%;考虑云天后,NCEP再分析值与实测值对比关系的离散度大,并总体偏高,在应用时需特别注意。
王蕾迪吕达仁章文星
关键词:青藏高原太阳辐射
“艾利”台风过程中FY-2C与TRMM卫星红外通道信号差异分析
2012年
为了了解不同卫星平台上类似仪器探测结果的差异,分析对比了2005年8月27日至9月3日"艾利"台风期间,风云二号C星(FY-2C)自旋扫描辐射器(VISSR)与热带测雨卫星(TRMM)可见光及红外扫描仪(VIRS)中红外和远红外探测结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70%以上的VISSR和VIRS红外辐射亮温差小于5 K;晴空状况下VIRS较VISSR红外通道平均亮温偏低幅度小于1.5 K;有云情况下远红外通道VIRS比VISSR相应通道亮温平均偏高幅度也小于1.5 K,但中红外通道VIRS与VISSR的亮温差异较大,且随着云顶的升高,差异也增大。
王天天傅云飞赵凤生
关键词:FY-2CTRMM
TMI反演海温与Hadley中心海温资料的气候尺度比较分析
本文分析研究了1998~2006年热带及副热带TMI反演获得的海温资料(TMISST)和Hadley中心海温资料(HadISST1)在气候尺度上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TMISST和HadISST1均能反映热带及副热带海温...
王雨刘鹏李天奕傅云飞
关键词:海温TMIEOF分析
文献传递
校正热带测雨卫星轨道抬升对微波成像仪亮温的影响
2013年
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在2001年8月轨道高度从350 km升高至402 km,搭载于其上的微波成像仪(TRMM Microwave Imager,TMI)的入射角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使得相应探测结果(亮温)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由此反演的大气参数出现虚假的突变。为保证轨道抬升前后TMI亮温资料的连致性,以便更好地用于气候研究,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洋面轨道抬升前后亮温的差异及变化原因,然后结合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分析了不同环境参数对亮温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线性变换的方式对轨道抬升后的亮温进行了修正,并从不同角度检验修正效果。结果表明,轨道抬升前后亮温呈线性关系,低频垂直极化通道亮温轨道抬升后升高了0.8-1.6 K,其他通道亮温变化不大。经过修正,轨道抬升前后的亮温趋于一致,月平均亮温偏差明显减小,低频垂直极化通道亮温在轨道抬升期间的突变被消除,亮温变得连续平稳,可用于气候研究。
王雨陶玮张颖傅云飞
关键词:热带测雨卫星微波成像仪
夏季热带及副热带降水云可见光/红外信号气候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融合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十年的探测结果,利用PR对降水云的直接识别,分析研究了夏季热带和副热带地区降水云及层状降水云和对流降水云的可见光0.63μm与红外10.8μm通道信号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热带辐合带(ITCZ)、南半球辐合带(SPCZ)、亚洲季风区、热带非洲、北美及南美热带地区降水云的0.63μm通道平均反射率均大于0.5,最大平均反射率可达0.7以上,且降水云平均反射率在陆面高于洋面;热带和副热带非降水情况的0.63μm通道的平均反射率量值变化于0.1~0.4之间。夏季热带和副热带95%以上的对流降水平均反射率超过0.5,而只有50%层云降水的平均反射率超过0.5。夏季亚洲季风区、ITCZ、SPCZ、热带非洲降水区域的10.8μm通道平均辐射温度低于250 K,而非降水情形的平均辐射温度高于280 K;热带非洲、青藏高原、中美洲及热带东太平洋对流降水的10.8μm通道平均辐射温度多低于230 K,而在东北和东南太平洋、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南美陆面的大部分地区层云降水该通道的平均温度在280~290 K之间。研究结果还表明降水情形下,热带东半球热辐射温度比西半球温度偏低约10 K,相应东半球的0.63μm通道平均反射率也高于西半球。
傅云飞刘鹏刘奇马明孙亮王雨
关键词:测雨雷达降水云层云
台风麦莎与赤道穿透对流云团的初步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资料详细分析比较了麦莎台风和位于南海南部的赤道穿透对流云团(EPCC)的云高以及降水结构特征。首先,对热带地区对流层到平流层的过渡带(TTL)以及进入TTL的穿透对流云团进行了阐述和定义。然后,分析对比了赤道穿透对流云团和台风麦莎不同生命史阶段的云高、降水结构特征,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在强降水区:麦莎台风和EPCC的云顶上部均出现了冰粒子散射现象,但EPCC的散射强度强,微波亮温值均低于180 K,并且其雷达云高和红外云顶亮温云高相差较大、云顶亮温曲线平缓。(2)EPCC的深对流数量百分比、穿透对流数量百分比、尤其是穿透对流数量占深对流数量比,都比麦莎台风各阶段的高;在麦莎台风和EPCC(10—20 km)云体中大部分云高集中在10—12 km,但EPCC(10—20 km)的云高谱相对具有连续性、相对较宽。(3)麦莎台风以层云降水为主,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中也是层云降水贡献大,但是EPCC中却是对流性降水的贡献大,且EPCC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的像素数量比值和降水量比值也比麦莎台风的3个时次都高。(4)EPCC的降水廓线深度无论是层云降水还是对流降水都比麦莎台风深,层云廓线深度达11km,对流廓线深度达18 km。另外,从EPCC的穿透对流数量百分比比麦莎台风多,层云、对流降水廓线比麦莎台风深这几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EPCC的局部垂直对流强度比麦莎台风强。
陈丹吕达仁
关键词:TRMM麦莎台风
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两次夏季北京暴雨的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S波段测雨雷达、毫米波测云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和2012年7月21日(以下简称7·21暴雨)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大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两次暴雨的回波均具有线状对流特征,其组织形态为平行层状(PS)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两次暴雨中PS型MCS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此类MCS移动方向偏东或东北略有不同,而是向偏东或东南方移动,但7·21暴雨过程中最后阶段影响北京形成的PS型MCS却是向东北移动的。毫米波测云雷达可以观测到测站上空及周边云的形态特征及发展情况,回波强度及速度可以展现出云的演变、内部结构特征以及降水状态。而风廓线资料表明两次暴雨在风场变化中均存在着相似的特征,两次暴雨前期低层均存在东风层,这与北京特殊地形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夏季强降水的因素之一;同时,暴雨发生之前存在对流层低层风速明显增大的过程。低层扰动的加强、风向之间的切变以及超低空急流均有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原因。
钱恺刘锦丽毕永恒韩永吕达仁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测雨雷达测云雷达风廓线雷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