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810008)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晓飞张雅勤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户籍
  • 4篇户籍改革
  • 3篇户籍制度
  • 3篇户籍制度改革
  • 2篇行政
  • 2篇普惠
  • 2篇跨省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新经济
  • 1篇行政公共性
  • 1篇行政学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乡
  • 1篇社会
  • 1篇农村
  • 1篇农村户
  • 1篇农村户口
  • 1篇权益
  • 1篇利益整合
  • 1篇劳动权

机构

  • 6篇中南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李晓飞
  • 1篇张雅勤

传媒

  • 2篇行政论坛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户籍、社会分割与城市居民的反差序政府信任被引量:13
2016年
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结构在户籍分割的影响下究竟呈现出何种样态?CGSS2012数据为解答这一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等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结构在户籍分割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组际差异。尽管非市民的政府信任结构符合"央强地弱"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但原市民和新市民的政府信任结构却彰显出"地强央弱"的反差序政府信任形态。要改变城市居民的反差序政府信任,就必须通过中央政府的强势介入,加快推进普惠型户籍改革,将更多的非市民转换为新市民以提升他们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水平。
李晓飞
关键词:户籍
行政学的“范式转变”:争论、澄清与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围绕行政学的"范式转变"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争论,并形成了迥异的观点。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并采用历史分析法考察行政学的学科发展史,可以发现,在行政学的学科发展中并未发生"范式转变",公共管理也不是一种新的学科范式。行政学"范式转变"的争论给予中国行政学研究的启示是,应在学科发展中实现由行政管理学范式向公共行政学范式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范式转变,需要明确中国行政学研究的科学共同体信仰,界定中国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加强对行政"公共性"的研究,构建中国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并从理念、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通过学科范式转变带动政府治理实现由传统的"管理行政"范式向"服务行政"范式的转型。
李晓飞
关键词:行政学范式转变公共管理范式管理行政服务行政
中国城乡工人劳动权益的户籍差异研究
2016年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分割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15年的调查数据并采用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引入反映不可观测因素的代理变量,考察了户籍制度的双重属性——户口性质与户口所在地对工人劳动权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剔除了代理变量的影响之后,户口性质与户口所在地均对工人诸方面的劳动权益存在非常明显的影响。相对于城镇户口工人,农村户口工人在劳动权益诸方面均处于劣势;相对于本地城镇户口工人,外地城镇户口工人在劳动权益诸方面同样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但需要弥合由户口性质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还需要弥合由户口所在地导致的"内外分割"。
李晓飞
关键词:劳动权益
户籍制度改革的“中心—外围”模式与府际合作径路——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当前户籍改革的城市单元模式将大小城市的功能孤立化,忽视了它们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即中等城市的衔接作用。如何突破城市单元模式的路径依赖,在地理空间上寻找一个新的场域以充分发挥中等城市的纽带功能,进而实现不同规模城市的并力共持,成为亟待推进的跨省户籍改革的关键问题。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而构建的"中心—外围"模式,强调以城市群为依托,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协同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阴影之幕"来推进跨省户籍改革,当代中国的城市体系也为该模式之践行提供了宏观背景与微观叙事两个层面的天然场域。以"中心—外围"模式推进跨省户籍改革需要构建三维府际合作机制,即城市群内土地省际占补平衡机制、动力与压力相结合的中央政府省际统筹机制以及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协作供给机制。
李晓飞
关键词:府际合作
从“公共性”到“行政公共性”——基于共同体视角的阐释被引量:9
2013年
"行政公共性"是"公共性"这一哲学范畴被引入到行政领域收获的理论成果,也是人类共同体演进和社会公共领域分化的结果。从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公共性反映的是人类共同体实现内部平等交往的基本属性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它集中体现在人类公共活动领域之中。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公共活动领域分化为"公共权力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两大部分,相应地,公共性也呈现出"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和"非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两种情况。这样,"行政公共性"就从人类普遍主义视野下的"公共性"中被剥离和引申了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用于描述政府这种强制性共同体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关系状态和对其进行价值确认的学术概念,并且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以"他利性"表现出来。
张雅勤
关键词:公共性行政公共性共同体公共领域
跨省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府际博弈与利益整合被引量:3
2016年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等三大行动集团之间的并力共持,是亟待推进的跨省户籍改革开启破冰之旅的关键。中央政府承担跨越行政区的省际统筹与引领职能,地方政府承担政策执行和省际户籍转换职能,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协作供给职能。然而,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表明,由于三大行动集团之间存在"利益不相容",它们在跨省户籍改革中的府际博弈均体现出非合作博弈路径。央地之间的博弈具有"斗鸡博弈"特征,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符合"囚徒困境"逻辑,而政社间的博弈则呈现出"智猪博弈"格局。要在跨省户籍改革中实现三大行动集团的利益整合,亟须构建动力与压力相结合的央地府际合作治理机制、地方政府间的土地省际占补平衡机制与公共服务跨部门协作供给机制。
李晓飞
关键词:利益整合
城市“新二元结构”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双重路径转向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分割日益渗透至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城乡二元模式已悄然完成结构扩散并逐渐形成城市"新二元结构"。与此同时,户籍制度也经历了从发展型改革到兼顾型改革的转型。基于制度变迁"新二分法"的分析表明,由发展型改革到兼顾型改革的路径转向并非诱致性制度变迁,而是一种维系无效率制度不均衡的路径依赖。偏重GDP扩张的发展型户籍改革引发了城市内部户籍分割的萌芽,希冀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两全的兼顾型户籍改革非但未能将之消解,反而促使其日渐勃兴并最终形塑了城市"新二元结构"。要打破路径依赖,就必须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兼顾型户籍改革向普惠型户籍改革转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包括构建户籍改革的"中心—外围"模式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户籍改革动力机制与成本分担机制,以及"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的联动改革。
李晓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