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2354)

作品数:9 被引量:125H指数:7
相关作者:方祥位申春妮汪龙李春海陈正汉更多>>
相关机构:后勤工程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黄土
  • 5篇湿陷性
  • 4篇Q2黄土
  • 3篇土力学
  • 3篇微观结构
  • 3篇Q
  • 2篇地基
  • 2篇湿陷变形
  • 2篇土地基
  • 2篇浸水
  • 1篇压力板
  • 1篇压强度
  • 1篇液塑限
  • 1篇液塑限试验
  • 1篇原状
  • 1篇原状黄土
  • 1篇生物方法
  • 1篇湿陷性黄土
  • 1篇水特征曲线
  • 1篇塑限

机构

  • 9篇后勤工程学院
  • 8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重庆交通科研...
  • 1篇榆林学院
  • 1篇西北电力设计...

作者

  • 9篇方祥位
  • 8篇申春妮
  • 5篇汪龙
  • 4篇李春海
  • 3篇陈正汉
  • 2篇姚志华
  • 1篇苗强强
  • 1篇黄雪峰
  • 1篇成培江
  • 1篇韦锋
  • 1篇张楠
  • 1篇苏立海
  • 1篇刘厚健
  • 1篇李捷
  • 1篇鲍亮亮

传媒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岩土力学
  • 1篇粉煤灰综合利...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后勤工程学院...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饱和Q_3原状黄土及其重塑土的持水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研究黄土结构性变化对其持水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兰州和平镇非饱和Q3原状黄土及其重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饱和四联固结仪和压力板仪,对28个环刀试样进行了施加竖向应力和吸力的固结排水试验,以获取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固结试验中,竖向应力对黄土的持水特性有着明显影响。在同一竖向应力和吸力作用下,重塑土的固结排水要大于原状土;原状黄土的进气值和残余含水率均要略高于重塑土;吸力在20~80k Pa范围内,随着吸力的增大,原状土饱和度的减小趋势要强于重塑土;在吸力80~1000k Pa范围内,在同一吸力条件下,原状土饱和度要大于重塑土。低吸力作用下,原状黄土特殊结构有利于其排水;而高吸力作用下,对于原状黄土,其大孔隙和竖向孔洞中气体抑制水分排出,使得原状土排水减小,重塑土的排水增大。通过分析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持水特性的差异,可为黄土结构性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韦锋姚志华苏立海鲍亮亮方祥位
Q_2黄土浸水前后微观结构变化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对陕西蒲城电厂Q2黄土浸水前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结构对比测试,得到了大量珍贵的微观结构图片。浸水前后Q2黄土的微观结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架空孔隙受力作用影响较大,对水的作用敏感;粒间孔隙对压力和水的作用相对较迟钝;Q2黄土的湿陷峰值压力大于200 kPa。随着压力的增大,Q2黄土的灰度熵、欧拉数和孔隙的面积比例、圆形度、定向度、分布分维减小;而颗粒的面积比例、圆形度、定向度、分布分维将增大;随着水的浸入,各量将继续减小或增大;浸水后孔径大于20 m的孔隙含量减少,孔径小于20 m的孔隙含量增加,湿陷的过程中大部分孔隙都在发生变化,大孔隙变成中、小孔隙,中、小孔隙则变为更小的孔隙。浸水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能较好地解释Q2黄土特殊的湿陷性。
方祥位申春妮汪龙陈正汉成培江
关键词:Q2黄土浸水微观结构湿陷性
Q_2黄土力学性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2013年
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在Q2黄土的湿陷性、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微细观结构、本构模型以及工程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Q2黄土力学性质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Q2黄土的湿陷性和结构性本构模型的研究受到了非饱和土仪器设备,微细观试验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一定缺陷;黄土结构性研究应着眼于探求定量化的有效参数以及这一参数的广泛应用;建立参数少且易测定的本构模型是推动黄土工程中数值计算发展的关键;适用于Q2黄土层的地基处理、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新技术研究不多,且现有的工艺仍需优化。
李春海方祥位汪龙申春妮
关键词:Q2黄土湿陷性微细观结构本构模型
膨胀土地基改良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9年
膨胀土是一种在天然地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黏土,具有显著胀缩性和多裂隙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且反复变形,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为了满足膨胀土地区的工程建设需要,需利用人工改良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本文针对膨胀土的特性,对膨胀土改良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总结,介绍了物理改良法、化学改良法和生物改良法的种类、改良机理和优缺点等。从强化改良方法的机理揭示、重视改良膨胀土的工程性质研究、开发新的改良方法和加强工程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膨胀土地基改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膨胀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意见。
鲍捷申春妮方祥位雷宇龙
关键词:膨胀土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陕西蒲城黄土微观结构特征及定量分析被引量:44
2013年
利用Quanta环境扫描电镜对陕西蒲城电厂各土层黄土特别是Q2黄土试样进行微观结构测试,得到大量微观结构图片。针对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提出骨架颗粒的连接可分为直接点接触、直接面接触、间接点接触及间接面接触4种形式。微观结构定量分析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各土层黄土的灰度熵、颗粒和孔隙的数量、圆形度等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颗粒的面积比例、定向度、分布分维逐渐增大;而欧拉数、孔隙的面积比例、定向度、分布分维逐渐减小。研究表明,Q3和Q2黄土微观结构特征与其湿陷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方祥位申春妮李春海汪龙陈正汉
关键词:土力学黄土微观结构湿陷性
陕西蒲城Q_2黄土湿陷变形特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GDG型高压固结仪和自行研制的非饱和土湿陷三轴仪对陕西蒲城电厂Q2黄土一维和三维应力状态下的湿陷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Q2黄土的湿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一维状态下,Q2黄土以中等和弱湿陷为主,峰值湿陷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变小,常规压力下不湿陷的Q2黄土在高压力下可能湿陷,Q2地层中黄土层的湿陷性总体上强于古土壤层,湿陷的敏感性较弱,大型工程宜用实际压力评价湿陷性。三维状态下,湿陷应变随浸水量的变化曲线可以近似分为3段,即湿陷应变缓慢增加段、快速发展段和基本不变段;浸水前的吸力、净围压、偏应力对湿陷过程均有影响,且偏应力和吸力的影响更明显;三轴浸水过程湿陷体应变随湿陷轴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几乎是一条直线,体现了湿陷变形的特殊性。
方祥位申春妮李春海汪龙刘厚健
关键词:Q2黄土浸水湿陷性
颗粒级配对珊瑚砂微生物固化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对不同颗粒级配的珊瑚砂试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微生物固化试验,研究颗粒对细菌的吸附性、固化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干密度增量的关系及内部碳酸钙的微观分布,分析颗粒级配及初始孔隙比对固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孔隙比试样对细菌的吸附性更好,适中的孔隙比能保证砂颗粒对细菌的吸附性与渗透性达到最优平衡;固化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在1 MPa^3 MPa范围内,应力-应变曲线均为软化型,颗粒错动与薄弱结构面导致阶段性应力峰值的出现;抗压强度随干密度增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渗透性增大而减小,孔隙比约为1的级配不良试样固化效果最好;固化后孔隙比高的级配良好试样颗粒间碳酸钙黏结较少,孔隙比低的级配不良试样颗粒表面碳酸钙包裹覆盖更好,颗粒间碳酸钙分布更连续均匀。
李捷方祥位申春妮欧益希张楠
关键词:颗粒级配孔隙比抗压强度
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试验被引量:3
2013年
为研究掺砂率对高庙子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的影响,利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混合物液塑限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砂混合物的可塑性、液塑限值和塑性指数均随掺砂率的增大而降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考虑掺砂率影响的混合物液塑限经验公式。混合物的液塑限并不是随掺砂率增大成比例降低,而是液限的实测值小于理论值,塑限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得到的不同掺砂率的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试验数据可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汪龙方祥位申春妮李春海
关键词:高放废物回填材料液塑限
重塑Q2黄土微观结构研究
对陕西蒲城电厂不同干密度试样的重塑Q2黄土微观结构进行对比测试,研究了重塑Q2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微观结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随干密度增大,重塑Q2黄土孔隙的大小明显变小,而数量明显增多;微观结构定量参数随干密度的变化呈现...
方祥位申春妮李春海陈正汉
关键词:干密度微观结构
文献传递
控制剩余湿陷量的黄土地基深层浸水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挤密效果表现差异不大;深层浸水情况下,6~15 m深度处理区域产生的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荷载的变形要求,且呈现三段式变形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根据现场浸水试验和桩基中性点相关研究,首次提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并初步将其确定为20~25 m,据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深部土层剩余湿陷量,达到减小地基处理深度的目的;建议将15~20和10~15 m分别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乙、丙类建筑的最大处理深度。
姚志华黄雪峰陈正汉方祥位苗强强
关键词:土力学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挤密桩湿陷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