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0JHQ024)

作品数:12 被引量:255H指数:8
相关作者:高帆龚芳张文景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城乡
  • 2篇中国城
  • 2篇中国城乡
  • 2篇收入差距
  • 1篇倒U型曲线
  • 1篇演变逻辑
  • 1篇政府
  • 1篇中国经济
  • 1篇中国经济增长
  • 1篇中国语境
  • 1篇生产率提高
  • 1篇失衡
  • 1篇收入差距变动
  • 1篇泰尔指数
  • 1篇统筹
  • 1篇统筹发展
  • 1篇土地承包经营
  • 1篇土地承包经营...
  • 1篇土地承包经营...
  • 1篇能源化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2篇高帆
  • 3篇龚芳
  • 1篇张文景

传媒

  • 3篇经济科学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学术月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经济理论与经...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经济学家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被引量:40
2011年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0年的长时期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以来国际粮价波动经历了6个周期,且呈现出从极其平稳到剧烈波动、再到相对平稳、最后到剧烈波动的变动轨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其解释程度达到98.08%。2000年以来,国际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投资品和能源品属性显著增强,以金融因素为主导、金融化和能源化相交织已成为当下影响国际粮价的核心因素,这种格局与美元发行缺乏实体经济吸纳和外部制衡机制紧密相关。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引申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高帆龚芳
关键词:金融化能源化
中国语境中的“家庭农场”被引量:46
2013年
作为新时期我国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的一种思路,家庭农场以家庭作为基本经营单位,以土地规模化和产品商业化经营为主要取向,并在要素组合、收入方式、决策方式等方面与个体农户和农业企业相区别。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民身份属性来看,中国语境中的"家庭农场"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异质性"。就预期目标而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趋势性转变,构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外部环境。由于中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着苛刻的约束条件以及多元的预期目标,为此必须明确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权限和期限、缩减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落差、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补贴政策完善、鼓励并支持农村的自发性经营组织创新。
高帆张文景
关键词:家庭农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从双重管制到双重放权被引量:5
2012年
城乡经济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解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意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居民、中央—地方双重互动→资源配置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顺次决定机制。在该机制中,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本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相应的城乡关系也就具有差异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地方的不完全分权与政府—居民的不完全分权相互叠加,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也面临着从不完全分权走向完全分权的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差距收敛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高帆
关键词: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统筹发展
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修复机制及次贷危机再解释被引量:1
2013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理解美国次贷危机的性质,对于探寻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危机导源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供求对接矛盾,以收入分配为主导的制度安排对危机生成具有关键性影响。据此,利率变动和国际失衡均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本源性成因,不能将美国次贷危机归因于金融泡沫破裂或中美经济失衡。就实质而言,次贷危机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即消费率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短期内,财富生成机制、居民举债机制、财政转移机制和外部汲取机制构成了美国对内部失衡的多重"修复",但这些机制并未改变生产相对过剩或供求对接困难的制度—技术基础,当某些变量发生逆转时,美国经济的内在失衡就以危机的方式呈现出来。美国经济实现复苏的根本出路,是推动以收入分配差距缩减为指向的社会变革,进而依据制度转型—技术变革的良性互动来达成市场供求新平衡。上述理解对于中国化解市场出清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帆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分解:趋势及解释被引量:20
2012年
本文基于Theil指数二阶嵌套分解,利用1978-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波动特征,城乡收入差距对Theil T和Theil L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75.31%和73.89%,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对Theil T变动和Theil L变动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84.19%和75.33%。中国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步入拐点的人均GDP分别为977.16和1012.74(1978=100且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指数),2006/2007年总体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开始步入"倒U型"曲线的拐点阶段。导致中国总体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和结构转化偏差,这两者会在同方向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基于上述结论可以给出我国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含义。
高帆
关键词:THEIL居民收入差距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被引量:48
2015年
农业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土地—劳动比率、土地生产率和产值转化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的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逐步趋同:围绕土地—劳动比率,美日均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单个劳动者使用的耕地面积均不断提高;围绕土地生产率,美日农业的技术进步均出现了向高生物化、高机械化的逼近,"劳动替代型"和"土地替代型"的差异不断缩小;围绕产值转化率,美日农业均具有多样化特征,农业支持力度趋于降低,且支持方式均降低了对市场的扭曲。上述趋同是劳动和土地相对价格变动、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农业发展难以走出"第三条道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路径必将向美日的趋同方向靠拢。土地—劳动比率、土地生产率、产值转化率在更高层面的组合是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出路。
高帆
关键词: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空间”和“动力”双重因素分解被引量:19
2012年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1990年和2003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缩减、后扩大、再缩减的"N"型变动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距对地区差距变动的贡献度从77.49%降至39.20%,而组间差距的贡献度则从22.51%增至60.80%,组间差距越来越取代组内差距而成为地区差距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意义上,1978-2009年,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70.00%、18.72%和11.28%,资本产出比是引致地区差距变动的关键性因素,但1990年之后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的贡献度逐步上升。在不同时段,导致地区差距变动的"空间"因素和"动力"因素具有差异性,这导源于我国体制转轨的渐进特征以及要素供求的持续转变。基于上述结论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高帆
关键词:泰尔指数资本产出比
中国粮食储备的运行效力:基于国别比较的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粮食储备是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食价格的重要手段,粮食储备运行效力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粮食储备总量以及库销比水平均高于美国、法国、日本三个国家;在粮食储备的作用效应上,美国、法国的粮食储备有效地熨平了粮价波动,中国和日本的粮食储备效力发挥相对有限。基于粮食"高储备、低效率"的不对称状况,中国应从农业金融有效性、农村组织化程度等视角汲取发达国家经验,进而增强中国粮食储备的运行效力。
高帆龚芳
关键词: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8
2012年
本文试图借助对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的比较分析,基于"价格-主体-行为"的框架对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进行新的诠释。我国粮食政府价与市场价分别呈现出6—8年和2—3年的波动周期。在影响机理上,前者受国内物价水平和国际粮价影响显著,其贡献度分别约为75%、25%;后者受供需、货币以及国内外价格水平影响显著,其贡献度约为50%、40%和10%。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以及行为特征是导致此种价格机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粮食价格形成过程表现为政府与多种微观经济主体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特定阶段的约束条件下,政府借助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来实现其粮食增产、粮价稳定和农民增收等组合型目标。
龚芳高帆
中国经济增长的“道”与“义”被引量:4
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理解经济增长必须涵盖路径选择("道")以及价值实现("义")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在路径选择中采用的是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方式,而在价值实现中经济增长尚未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居民福祉水平提升,这种格局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合意性形成挑战。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动的背景下,我国必须促使经济增长在"道"和"义"两个层面进行双重转型,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顺利实现双重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帆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