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184)

作品数:10 被引量:164H指数:8
相关作者:蒙红卫马玉贞桑艳礼鲁瑞洁王亚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湖泊沉积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花粉
  • 2篇公元
  • 2篇鄂尔多斯高原
  • 1篇月气温
  • 1篇沙地
  • 1篇沙漠演化
  • 1篇生态意义
  • 1篇树轮
  • 1篇树轮宽度
  • 1篇松柏类
  • 1篇年降水
  • 1篇年降水量
  • 1篇祁连山东段
  • 1篇气候环境
  • 1篇气候环境变化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变化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兰州大学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桑艳礼
  • 5篇马玉贞
  • 5篇蒙红卫
  • 4篇鲁瑞洁
  • 3篇王亚军
  • 2篇王维
  • 2篇高尚玉
  • 2篇伍婧
  • 2篇孙爱芝
  • 2篇张登山
  • 1篇夏虹
  • 1篇刘连友
  • 1篇李心清
  • 1篇郭兰兰
  • 1篇强明瑞
  • 1篇冯兆东

传媒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及数量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通过对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40个样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数量分析[分层聚类分析(HCA)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部分森林和部分灌丛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之间对应关系很好,如青杆林(云杉属组合)、辽东栎林(栎属-桦属-蒿属组合)、桦林(桦属-蒿属-沙棘属组合)和沙棘灌丛(沙棘属组合);2)蔷薇灌丛(蒿属-蔷薇科组合)和草原(蒿属-菊科组合)的花粉组合基本上能反映群落特征;3)山杨林、糙皮桦灌丛和高山灌丛草甸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对应性较差;4)云杉属花粉的长距离传播能力有限;5)栎属花粉仅在辽东栎林中含量较高;6)桦属花粉含量较高时(>30%)能够反映桦林的存在,含量较低时(<10%)可能当地无桦树生长;7)沙棘属和蒿属花粉具超代表性;8)豆科、禾本科和蔷薇科花粉具低代表性;9)HCA和DCA分析对于区分主要花粉类型和揭示环境梯度是有效的,但反映植被细节特征的能力有限。
桑艳礼马玉贞高尚玉伍婧蒙红卫孙爱芝满自红
Holocen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corded in Baahar Nuur Lake core in the Ordos Plateau, Inner Mongolia of China被引量:4
2007年
A 5.3 m lake core was drilled in Baahar Nuur Lake in the Ordos Plateau, and measurements of meangrain size, organic δ 13C (δ 13Corg),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 C/N, carbonate content, carbonate δ 13C(δ 13Ccar) and δ 18O (δ 18Ocar) were conducted for retrieving the Holocene chronosequence of climaticchanges based on 15 AMS 14C dates. The record documented four major stages of climate change inthe Ordos Plateau: (IV) a cold and dry condition before ~7.65 14C ka BP; (III) a warm and humid stagebetween ~7.65 and ~5.40 ka BP; (II) a generally drier and cooler climate since ~5.40 ka BP with twohumid events occurring from ~4.70 to ~4.60 ka BP and from ~4.20 to ~3.70 ka BP, and (I) a dry climate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desiccation of the lake after 3.70 ka BP. Stage I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three sub-stages: (IIIa) a warm and humid episode from ~7.65 to ~6.70 ka BP, (IIIb) a warm and relativelydry episode from ~6.70 to ~6.20 ka BP, and (IIIc) the magthermal and maghumid episode of the Holo-cene from ~6.20 to ~5.40 ka BP.
GUO LanLanFENG ZaoDongLI XinQingLIU LianYouWANG LiXia
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湖泊沉积
Reconstructing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since 1899 based on tree-ring width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被引量:3
2010年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ee-ring wid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the climate factors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a conver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tree-ring width since 1899 was reconstructed. The results of cross ver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nversion equation is stable an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are reliable. The result of reconstructed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the remarkable fluctu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dry-to-wet variation before the 1940s. The smaller fluctuation and high frequent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40s-1980s and after the 1980s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precipitation became high periodic extent and low frequ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coincidences with the climate change in Changling Mountains, Helan Mountains and the east of Qilian Mountains. The relatively dry periods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1920s to 1930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2004 to 2006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accelerated the desertification, while the relatively humid period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1910s-1920s, 1930s-1940s and 1990s is favorabl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to weaken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The perio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since 1899 are approximately 2-4 years, 5-7 years and 10 years.
Wang, YaJunGao, ShangYuMa, YuZhenLu, RuiJieSang, YanLiMeng, HongWei
关键词:SANDYTREE-RINGWIDTHANNUAL
鄂尔多斯高原巴汗淖湖泊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被引量:22
2007年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巴汗淖湖泊沉积物的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以AMS^14C测年为基础,重建了鄂尔多斯高原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高原约7.65 ^14C kaBP前气候寒冷干燥;7.65—5.40^14C ka BP气候温暖湿润,其中7.65—6.70^14C ka BP气候相对暖湿,以湿度条件改善更明显,随后6.70—6.20^14C ka BP气候偏暖干,6.20—5.40^14C ka BP研究区温湿组合状况最佳;5.40^14C ka BP后鄂尔多斯高原总体向干凉方向发展,但在4.70-4.60^14C ka BP和4.20~3.70^14C ka BP出现两个明显的相对湿润时期;约3.70^14C ka BP后巴汗淖湖泊完全干涸.
郭兰兰冯兆东李心清刘连友王丽霞
关键词:全新世鄂尔多斯高原湖泊沉积气候变化
光学显微镜下松柏类和菊科花粉的分类、鉴定要点及生态意义被引量:17
2009年
本文对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松柏类和菊科花粉进行初步分类,讨论各类型(属)的鉴定特征及生态意义。以气囊的有无、外壁结构和纹饰、气囊的形态和纹饰、本体与气囊过渡点的特征、帽与帽缘纹理等为鉴定要点,对杉型、柏科型、刺柏型、红豆杉型、落叶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油杉属和松属(双束松型和单束松型)13个类型的松柏类植物花粉逐步分类。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和统计分析,讨论落叶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油杉属和松属,特别是双束松型和单束松型花粉的生态环境指代意义。依据花粉的大小、外壁表面纹饰、外壁光切面中基柱层的结构和发育程度,初步拟将菊科花粉划分为6个类型,即菊苣-蒲公英型、紫菀型、春黄菊型、风毛菊型、蓝刺头型和蒿属,并通过对6个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讨论它们的生态环境指代意义。
马玉贞蒙红卫桑艳礼孙爱芝伍婧王维
关键词:松柏类菊科花粉生态意义
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气候变化及沙漠演化研究被引量:37
2010年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三道沟剖面进行沉积学分析,结合常规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将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的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5ka以前,处于末次冰期极盛期的后期,冬季风活动强烈,气候干冷、风蚀强烈,沙漠处于活化扩张阶段;15~6.33kaBP,气候逐渐回暖,风力减弱,但沙丘仍处于活化状态,期间可能有气候的暖湿波动;6.33~3.5kaBP,夏季风活动较强,冬季风活动较弱,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沙丘固定、沙漠退缩,其中又存在一些干冷波动,5kaBP前后气候曾发生突变;3.5kaBP以来,冬季风活动又逐渐增强,夏季风活动减弱,气候寒冷干燥,风沙活动增强。
鲁瑞洁王亚军张登山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沙漠演化
基于树轮重建的宁夏河东沙地西部公元1899年来年降水量的变化被引量:11
2010年
在分析我国季风区西北缘宁夏河东沙地西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与气温降水相关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树轮宽度指数与年降水量的转换方程。交叉检验结果表明转换方程比较稳定,重建结果合理可靠。公元1899年来降水量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降水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年际间干湿变化明显,20世纪40-80年代间降水波动幅度变小且频率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降水变化波动幅度又趋于增大且频率减小;与昌灵山、贺兰山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变化对比分析发现河东沙地西部的降水量变化与周边地区气候演变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宁夏河东沙地西部20世纪1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初期、20世纪末以及2004-2006年的相对干旱时期有利于该区沙漠化范围的扩大,对该区沙漠化治理不利,而20世纪初期、20世纪10年代末期、20世纪30-4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相对湿润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暖干化趋势,有利于沙漠化范围的缩小。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河东沙地西部1899年来降水量变化存在2~4 a、5~7 a和10 a左右变化周期。
王亚军高尚玉马玉贞鲁瑞洁桑艳礼蒙红卫
关键词:树轮宽度年降水量
树木年轮记录的祁连山东段公元1895年来的气温变化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祁连山东段吐鲁沟的油松树轮宽度序列,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重建了公元1895年来1-8月平均气温,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52.6%(R^2adj=48.7%,F=13.589,P〈0.001)。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20年来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20世纪40-70年代3个明显的升降温过程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升温过程。重建序列与研究区以西的祁连山中段、天山西段、阿尔泰山中段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重建序列显示的1923-1929年的高温时段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大范围的干旱事件一致,而且与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的变化遥相呼应,说明祁连山东段的树轮资料不仪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信号,而且对于全球变化响应敏感。
王亚军马玉贞鲁瑞洁桑艳礼蒙红卫华发春满自红
关键词:祁连山东段
陕西定边地区2400cal.aB.P.以来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及环境变化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对位于黄土/沙漠过渡带定边地区苟池剖面的高分辨率的花粉分析,基于9个 ^(14)C年代数据重建了2400cal.aB.P.以来定边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400~1 74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以栎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1740~1610cal.aB.P.森林退化,草原发育,气候变干;1610~1240cal.aB.P.乔水成分增加,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气候较温和湿润;1240~1010cal.aB.P.森林退缩,草原发育,气候变干;1010~690ca1.aB.P.草原进一步发育,气候干旱;690~500cal.aB.P.阔叶树成分增加,气候略温湿;500~190cal.aB.P.草原发育,气候干旱;190~Ocal.aB.P.乔木成分增加,气候变湿。本区花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可与区域的世纪初前后(秦汉)暖期、隋唐暖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事件对比。
蒙红卫马玉贞王维桑艳礼
关键词:高分辨率花粉记录
近130a来毛乌素沙漠北部泊江海子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被引量:25
2008年
系统简单、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湖泊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了湖区气候环境变化方面的大量信息,特别是沉积速率较快的湖泊,其沉积物是记录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粒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毛乌素沙漠北部泊江海子地区近13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32年前,气候总体上较为寒冷干旱(1876—1888年湖泊水位较低,气候温暖干旱,温度有下降的趋势;1888—1908年气候较上一阶段湿润,而温度有所降低;1908—1932年气候干旱并且波动频繁,又以1917年前后以及1924—1932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可能有强沙尘暴发生);1932—1962年,气候温暖湿润但有变冷的趋势;1962—1976年气候频繁波动;1976年以来气候温暖湿润但有变干的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后气候波动幅度增大并且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鲁瑞洁夏虹强明瑞张登山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湖泊沉积气候环境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