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Z005)

作品数:11 被引量:132H指数:4
相关作者:孔德永王勇张笑添郑曙村更多>>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政治
  • 4篇政治认同
  • 4篇政治稳定
  • 2篇延安时期
  • 2篇权利
  • 2篇民主
  • 2篇公民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政治参与
  • 1篇政治系统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梦
  • 1篇中国民主
  • 1篇中国民主发展
  • 1篇人民
  • 1篇人民主体
  • 1篇人民主体地位
  • 1篇儒家
  • 1篇儒家民本思想
  • 1篇儒学

机构

  • 9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孔德永
  • 2篇王勇
  • 1篇郑曙村
  • 1篇张笑添

传媒

  • 2篇济宁学院学报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齐鲁学刊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目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其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公民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使其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使其不愿意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使其不能广泛参与,因此,只有增强公民对政府、制度以及政策的认同程度,建立与健全各种公民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其进行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孔德永
关键词:公民政治认同政治参与
官德与乡村治理
2014年
乡村治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过多地从工具理性出发,较多地关注了正式制度的作用,重视乡村刚性治理,忽视了乡村治理的价值理性和非正式制度等柔性治理的作用。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是乡村治理的根本,而官德在乡村道德基础中又具有基础性作用。官德影响着乡村的社会风气,官德制约着乡村治理的成效,官德决定着乡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孔德永
关键词:官德乡村治理政治稳定
“人民主体地位与儒家民本”思想的比较被引量:3
2013年
儒家民本思想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看重"民"的地位和作用,都重民心,都做到了"利民"。但是,儒家民本思想本身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阶级狭隘性,在目的、性质和对待人民态度方面又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有着根本性区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便在吸收借鉴儒家民本思想精华部分的过程中进行了理论上的"创造性转化",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也是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关照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
王勇
关键词:人民主体儒家民本
政治稳定的逻辑被引量:1
2015年
政治稳定是指一个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转状态,政治稳定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政治稳定的逻辑起点是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稳定的逻辑有应然与实然之分,其应然逻辑是"社会—国家"逻辑与"自由—秩序"逻辑。而一些地方政府维稳工作并没有遵循政治稳定的应然逻辑,而是泛政治化的"为稳而稳"。政治稳定不能简单地用政治的逻辑来解决,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逻辑应该从人本逻辑出发,用社会的逻辑解决稳定问题,从而实现权利维稳和法治维稳。
孔德永
关键词:政治稳定政治认同逻辑权利法治
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被引量:4
2014年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变量,二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本身是动态的,政治认同是一个过程,政治稳定是动态的稳定。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应该理性地看待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政治认同的逻辑结构包含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与价值认同,其中价值认同是政治稳定的根本支撑,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切入点是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公民文化建设。
孔德永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稳定公民权利公民文化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被引量:94
2012年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的变迁过程。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面临各种复杂环境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二者在中国先后居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内在联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与认同建构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传播方式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借鉴儒学认同的经验。其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具有根本性,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和增强党的信任就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孔德永
关键词:意识形态儒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被引量:20
2012年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孔德永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稳定政治系统
群众路线的历史溯源——以延安时期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我们当前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王勇孔德永
关键词:群众路线延安时期
我国当代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与“中国梦”
2015年
当代青年群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只有青年群体对国家、对中国梦产生深刻认同,才能积极推进中国复兴之路的发展进程。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家认同、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与中国梦的涵义,其次,在分析当代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现状和对中国梦理解与践行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当代青年群体国家认同对实现中国梦的影响。
张笑添孔德永
关键词: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中国梦
稳定型民主: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选择——基于发展中国家“民主乱象”的思考
2012年
"稳定型民主"是对向民主转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民主乱象"做出的回应。影响民主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内部的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和主观上民主化策略和方式的失当;西方国家推行输出民主战略是影响民主稳定的外部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的"稳定型民主"需要在坚持正确的民主发展观、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完善国家现代政治制度、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培养健康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郑曙村
关键词:民主民主困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