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645)

作品数:15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田德英陈安群倪明宋世会吴会玲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单胞菌
  • 14篇铜绿
  • 14篇铜绿假单胞
  • 14篇铜绿假单胞菌
  • 14篇假单胞菌
  • 8篇生物被膜
  • 5篇藻酸盐
  • 5篇黏液型铜绿假...
  • 4篇生物被膜形成
  • 4篇突变
  • 4篇基因
  • 3篇生物膜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性
  • 3篇基因突变
  • 2篇药性分析
  • 2篇黏液
  • 2篇细菌
  • 2篇纤维化
  • 2篇显微镜

机构

  • 15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4篇田德英
  • 12篇陈安群
  • 11篇倪明
  • 9篇宋世会
  • 8篇吴会玲
  • 5篇谢琳卡
  • 4篇余冰
  • 2篇朱旭慧
  • 2篇陈红云
  • 2篇李丽
  • 2篇宋佩辉
  • 1篇孙自镛
  • 1篇简翠
  • 1篇邹昌群
  • 1篇张振纲
  • 1篇白祥军
  • 1篇占成业
  • 1篇谢林卡
  • 1篇齐俊英
  • 1篇宋世慧

传媒

  • 4篇内科急危重症...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新型突变的mucA基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将PAO1的mucA基因全长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质粒pUCP20上,转化到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酶切、测序鉴定;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半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IPTG诱导前后藻酸盐合成关键基因algD的表达水平;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含重组质粒的PA17及PAO1的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结果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质粒的PA17浮游状态时algD表达下降,证实PAO1的mucA基因转化PA17成功,其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居PAO1和PA17之间,8h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黏附,6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PA17、PAO1和含重组质粒的PA17所形成的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结论PA17所含的新型mucA基因突变造成PA17生物被膜形成初始阶段的不可逆黏附过程延迟,但对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影响。
倪明余冰田德英宋世会谢琳卡陈安群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藻酸盐细菌蛋白质类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2007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谢琳卡倪明简翠李丽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基因的表达差异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01的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并对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01的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软件分析;PCR方法扩增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并测序。结果PA17和PA01分别于第6天和第3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均为薄膜状。浮游状态时,PA17的algD表达较PA01高7倍。生物被膜形成前期,PA17和PA01的algD表达水平相近;algD在成熟生物被膜形成时表达水平最高,PA17的algD表达稍高于PA01。PA17的mucA基因第166~333位核苷酸缺失,第342位A→G;PA01的muc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结论PA17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可能是造成生物被膜形成时PA17与PA01的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差异较浮游状态时低,进而造成两者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的原因。
田德英倪明余冰陈红云朱旭慧宋佩辉
关键词:生物膜藻酸盐基因表达
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物膜模型,分别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及生物膜形成后用25、50、100 U/ml的DNase Ⅰ处理,扫描电镜观察PAO Ⅰ和PA17的生物膜形态。结果随着DNase Ⅰ浓度增加,PAO Ⅰ和PA17的对数生长期延迟,但最终不能抑制细菌生长;25 U/ml的DNase Ⅰ即可抑制不同类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且分解成熟生物膜,100U/ml的DNase Ⅰ可完全阻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彻底分解成熟生物膜。结论DNase Ⅰ不能直接杀灭铜绿假单胞菌,但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分解成熟生物膜,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
倪明余冰田德英陈红云李霞宋佩辉
关键词:DNASE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与PD0300生物被膜形态观察和耐药性比较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D0300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探讨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两株铜绿假单胞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常用β-内酰胺类,氨基甙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17、PD0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96孔板建立生物被膜测定抗菌药物对第五天成熟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PA17成熟生物被膜呈薄膜状、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PD0300成熟生物被膜呈蘑菇状;在浮游状态下PA17、PD0300对头孢他啶(CAZ)、妥布霉素(TOB)、庆大霉素(GEN)、亚胺培南(IPM)敏感,而对左氧氟沙星(LVX)、环丙沙星(CIP)不敏感,两者具有一致的耐药性;生物被膜状态下两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20-8000倍;黏液型PD0300成熟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低于黏液型PA17。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相同条件下能形成不同形态的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状态下较浮游状态下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明显下降,同时生物被膜形态也影响抗菌药物敏感性。
吴会玲田德英陈安群宋世会倪明张振纲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突变耐药性
湖北地区2000~2007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分析湖北地区17家医院2000~2007年的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情况及其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湖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年分离量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几乎达10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率〉50%,对庆大霉素、加替沙星的耐药性大大增加(耐药率在40%~50%之间),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保持中度敏感性(耐药率在30%--40%之间),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氨培南、美洛培南保持相对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3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上应选择敏感性相对较好的药物作为铜绿假单胞菌的经验用药,以避免医疗成本的浪费及耐药性加剧。
陈安群田德英孙自镛李丽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藻酸盐影响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渗透性及杀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藻酸盐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渗透性及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典突变黏液菌株(PDO300)和标准非黏液菌株(PAO1)作为实验菌株,PIA平板观察细菌的黏液表型;色氨酸反应法测定其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的产量;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两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分别检测两菌株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三明治夹心法"检测两菌株生物被膜状态下对庆大霉素的渗透性。结果:PDO300表现出明显的黏液表型,较PAO1的多糖蛋白复合物产量明显增高。两者对庆大霉素的MIC均为2μg/ml,浮游状态下两者对20μg/ml庆大霉素敏感性一致。生物被膜24h的渗透率PAO1为90%,而PDO300为50%。PDO300对20μg/ml庆大霉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藻酸盐可以显著降低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渗透性及杀菌活性。
陈安群田德英宋世会谢林卡吴会玲倪明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生物被膜
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黏液表型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黏液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9株,对稳定黏液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其mucA基因进行扩增,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分析。结果筛选出3株稳定的黏液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编号分别为PA255、PA622和PA880。mucA基因序列分析中,3株均存在第342位(A→G)的无意义突变,PA255第426位G缺失导致第439位产生终止密码,还伴有393位(C→G)的无意义突变,PA880还存在第465位(T→G)的点突变,PA622未发现其它位置的突变。结论mucA基因突变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黏液表型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存在其它的遗传因素使其产生黏液表型。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倪明
关键词:突变表型
蹭行运动和胞外藻酸盐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比较3株铜绿假单胞菌即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PA17、mucA基因经典突变的黏液型PDO300、含野生型mucA基因的非黏液型PAO1生物被膜早期形成和成熟形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和胞外基质藻酸盐在黏液型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PA17、PAO1、PDO300的单菌落穿刺接种1%琼脂糖平板,肉眼观察细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测定细菌运动环评估3株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采用结晶紫对膜内黏附细菌染色,测定其吸光度(A)值,建立24 h内3株细菌的黏附曲线;建立未饱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检测早期和成熟期的胞外藻酸盐分泌;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3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静态生物被膜不同时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黏液型PA17、非黏液型PAO1菌株蹭行运动的直径小于黏液型PDO300(P<0.05),PA17、PAO1的运动能力弱于PDO300菌株;黏液型PDO300在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能力最强,非黏液型PAO1次之,黏液型PA17最弱;在未饱和生物被膜早期和成熟期黏液型菌株PA17、PDO300藻酸盐合成均明显高于非黏液型菌株PAO1(P<0.05),而PA17和PDO300在生物被膜相同时期的藻酸盐合成无明显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PA17菌株在生物被膜形成中,不可逆黏附形成明显迟于非黏液型PAO1和黏液型PDO300,PA17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薄膜状,与非黏液型PAO1成熟生物被膜类似;而PDO300不可逆黏附形成早,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蘑菇状。结论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是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的重要方式,可能影响成熟生物被膜的形态;而藻酸盐不是早期黏附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关。
吴会玲田德英陈安群宋世会谢琳卡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突变细菌黏附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藻酸盐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O1的生物膜模型,从微菌落形成阶段开始在生物膜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倍和10倍最低抑菌浓度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扫描电镜观察PA17和PAO1生物膜形成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加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生物膜形成过程中alg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PA17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3天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5和3.4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6天algD表达分别增加0.38和0.78倍,没有形成生物膜。对PAO1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24小时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5和3.5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3天algD分别增加0.7和2.1倍,1倍MIC干预组仍可看到少量微菌落存在,10倍MIC干预组仅见散在的细菌;第6天algD分别增加1.5和2.1倍,两个浓度组均只见数个细菌黏附于盖玻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algD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一致,虽可诱导algD表达上调从而使藻酸盐合成增加,但若从生物膜形成早期开始使用,仍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形成。
倪明余冰田德英宋世会谢琳卡陈安群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藻酸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