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51028)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李秋菊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时调
  • 3篇清末
  • 3篇清末民初
  • 3篇民初
  • 2篇曲词
  • 2篇小曲
  • 1篇新闻
  • 1篇新闻类
  • 1篇叙述艺术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呈现
  • 1篇尚奇
  • 1篇社会新闻
  • 1篇庶民
  • 1篇女性
  • 1篇女性生活
  • 1篇灵活性
  • 1篇考据
  • 1篇程式化
  • 1篇传承

机构

  • 4篇华北科技学院

作者

  • 4篇李秋菊

传媒

  • 1篇北方音乐
  • 1篇求索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清末民初时调(小曲)曲词的传承与变异
2015年
清末民初时调(小曲)曲词既与清末之前某些曲词之间具有承传关联,又在广泛的传唱过程中衍变出多种变体。传承性是时调曲词的一大特征,是其具有长久旺盛生命力的一大表现。变异性是时调曲词的另一特征,是其永葆生机的一大法宝。导致时调曲词产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传唱时空的改变、不同演唱者的诠释、社会风气的变换、音乐中的"改调"手法等。任何一种时调皆是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体,清末民初时调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的传衍过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李秋菊
关键词:清末民初传承
程式化与灵活性的统一——论清末民初时调(小曲)曲词的特征
2015年
程式化与灵活性相统一是清末民初时调曲词的一大特征,亦是清末民初时调保持长久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时调的程式化突出表现为创作上的模式化:一方面,一种曲调往往具有固定的腔调、句式、字数,可以根据曲牌填入不同曲词,具有形式上的套路,这就导致清末民初时调中同调异词的现象颇为突出;另一方面,题材或创作手法上相互仿制的现象也较常见。但时调曲词的模式化并不等同于完全雷同,一些不墨守成规的编唱者往往能突破时调的固定程式而创制出富有新意的作品。这就体现了时调曲词的程式化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清末民初时调也因此绽放出持久、迷人的风采。
李秋菊
关键词:清末民初时调小曲程式化灵活性
社会新闻的艺术呈现——清末民初社会新闻类时调论略
2014年
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大多及时采撷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为题材,实为一种"另类的报纸",呈现出猎奇、真实、俚俗的审美特征;对于同一社会新闻事件,常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展开叙述,视角灵活。时调艺人编唱社会新闻类时调,既反映了时调曲牌能随时吸纳新题材的文体特征,丰富了民间音乐、通俗文学、市民文学的宝藏,又体现了时调艺人力求创新的创作意识,反映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和观照态度,反映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其灵活多样的叙述方式,更是折射出时调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李秋菊
关键词:叙述艺术
基于时调的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之考察——以“叹十声”时调为考据
2012年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李秋菊
关键词:时调女性生活清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