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3Z313)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4
相关作者:董健周健李熙雷李娟徐子颉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胸腰椎
  • 2篇胸椎
  • 2篇腰椎
  • 2篇手术
  • 2篇结核
  • 2篇脊柱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胸腰椎结核
  • 1篇胸椎黄韧带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化组织工...
  • 1篇血管束
  • 1篇血管束植入
  • 1篇腰大肌
  • 1篇腰大肌脓肿
  • 1篇腰椎骨折
  • 1篇腰椎结核
  • 1篇疫情
  • 1篇异种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6篇董健
  • 3篇周健
  • 2篇马超
  • 2篇李娟
  • 2篇李熙雷
  • 2篇徐子颉
  • 1篇方涛林
  • 1篇马易群
  • 1篇逯爱慧
  • 1篇甘礼华
  • 1篇尹望平
  • 1篇吉涛
  • 1篇周晓岗
  • 1篇夏炳忠
  • 1篇赵明东
  • 1篇王芬芬
  • 1篇汪飞
  • 1篇陈农

传媒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指征及方式的合理选择被引量:15
2009年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有赖于脊柱生物力学、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在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两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共同的认识和选择。
董健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融合术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8岁,平均47.5岁;病史0.5~36个月。12例合并腰大肌脓肿,8例为双侧;23例有椎管内压迫,后凸畸形Cobb角9°~30°。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0例;术前VAS评分5~10分,平均7.5分。椎体间植骨病例均采用自体骨。术后1周左右戴支架下床活动,服用标准疗程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6例获得9~70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3分,平均1.6分,VAS评分改善平均5.8分。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获得不同程度改善,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D级共10例,9例恢复至E级,1例无改变。椎体间植骨病例6个月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至0~12°,随访丢失1°~2°。无复发病例,4例年轻患者在病灶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可在一次手术中同一切口内达到椎管内减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清除双侧腰大肌脓肿无需行双侧切口,清除胸椎病灶能避免经胸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李娟周健董健李熙雷周晓岗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后路手术内固定
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血管束植入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
2010年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从兔髂嵴抽骨髓培养制备免BMSCs,将第5代BMSCs种植于多孔XDCB并进行成骨诱导2周制备组织工程骨,手术中分离兔桡动、静脉血管束。动物模型为制备24只兔双侧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1.5cm共48侧,分4组修复(n=12),A组为空白术治疗组,B组为单纯材料+血管束植入组(XDCB+VB),C组为组织工程骨组(XDCB+BMSCs),D组为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组(XDCB+BMSCs+VB),各组交叉配对。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X线片、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修复效能(术后12周新骨面积比2.02%±0.16%)及血管化情况(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6.89%±0.32%)优于C组(1.50%±0.28%和3.17%±0.19%),而C组又优于B组(1.59%±0.19%和6.52%±0.23%),A组骨缺损未修复,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赵明东周健马易群尹望平董健马易群尹望平董健
关键词:骨缺损血管束血管化
磷酸一氢钙在甲醇中转化为β-磷酸三钙纳米晶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以一水合醋酸钙、浓磷酸为原料,采用湿化学合成法预先合成磷酸一氢钙(CMHP),在室温将其浸泡于定期更换的无水甲醇中,经过72 h的浸泡,CMHP转化为β-磷酸三钙(β-TCP)纳米晶。对所得样品分别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激光拉曼散射光谱(Raman)以及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短棒状β-TCP的晶粒长度在30~60 nm之间;CMHP电离产生的氢离子通过CMHP和甲醇之间的界面层,进入甲醇本体,促使CMHP的电离以及向β-TCP的晶型转化,这种晶型转化不经过无定形态而直接转化为β-TCP纳米晶。
徐子颉马超王芬芬吉涛夏炳忠甘礼华
关键词:Β-磷酸三钙甲醇纳米晶
原位制备聚己内酯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和真空干燥技术,原位制备了聚己內酯(PCL)和羟基磷灰石(HAP)多孔复合材料.对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拉曼散射光谱(Raman)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与聚己內酯分子间存在弱氢键作用;当羟基磷灰石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低于40%时,没有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出现.
徐子颉马超汪飞逯爱慧
关键词: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成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09年
李娟李熙雷董健
关键词:脊柱结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外科治疗结核病疫情成人流行病学资料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基础与诊断治疗进展被引量:6
2010年
胸椎黄韧带骨化以下胸椎多见,是胸椎管狭窄症的主要原因。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其他脊柱疾病,易误诊、漏诊,且手术治疗风险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该文对近年来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陈农董健
关键词:胸椎黄韧带骨化
抗生素缓释载体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1年
尽管近年来手术技术进步及大量抗生素开发,但慢性骨髓炎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清创结合静脉应用抗生素。受损的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坏死常继发慢性缺血,导致静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很难在感染局部获得理想抑菌浓度,临床治疗效果极差,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周健方涛林董健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异种骨缓释载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