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979)
- 作品数:4 被引量:60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景明杨阳张树明倪元颖张晓旭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桓仁满族自治县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近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用于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5
- 2012年
- 采用近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对葡萄酒的酒精发酵过程进行了动态采样检测,通过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酒精度变化进行了监控和预测研究。分别建立了近红外光谱、电子鼻以及二者融合数据对酒精度定量分析的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数据和电子鼻数据的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但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较大。近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数据融合后,模型质量得到提高,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r为0.999 2,RMSEC和RMSEP分别降低为0.206%和0.205%(v/v),定量精度较高。近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均适用于红酒发酵过程中对酒精度的定量分析,且二者结合应用能提高定量精度。
- 张树明杨阳倪元颖
- 关键词:葡萄酒酒精度近红外光谱电子鼻
- 威代尔葡萄成熟及后熟过程中游离态萜烯类香气的变化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以酿制冰葡萄酒的主要品种——威代尔葡萄为试材,研究威代尔葡萄果实中重要的香气成分——萜烯类化合物在成熟、后熟过程中含量的变化,为掌握、调控冰葡萄酒中的香气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HS-SPME-GC/MS对成熟及后熟阶段威代尔葡萄果实中游离态萜烯类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种萜烯类香气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花后120~150 d之间,游离态萜烯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变化显著,大多数萜烯类香气成分在达到最高含量后,伴随气温的下降而急剧下降。结论:采用HS-SPME-GC/MS有效实现了威代尔葡萄样品中游离态萜烯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检测,8种游离态萜烯类香气成分在果实成熟期得到最大程度的积累,而后熟期其含量普遍下降,这与产地气温的降低有一定的关联。
- 陈芳张晓旭杨晓刘翠平杨丽丽高尚文李景明
- 关键词:后熟
- 葡萄酒发酵过程主要参数近红外光谱分析被引量:21
- 2013年
- 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葡萄酒酒精发酵中葡萄糖、果糖、乙醇和甘油4个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化学指标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对近红外数据进行筛选、变量标准化等预处理,比较了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定量分析的模型质量,以决定系数、校正均方根误差、预测均方根误差为模型质量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发现,对于葡萄糖和果糖,主成分回归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预测精度相当;对于乙醇,主成分回归预测结果较优;对于甘油,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预测结果要优于主成分回归。主成分回归所采用的成分数要多于偏最小二乘回归,但二者都可以用于上述4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其预测精度也相近。
- 张树明杨阳梁学军李景明倪元颖
- 关键词:葡萄酒发酵参数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回归
- HS-SPME-GC-MS法分析栽培架式对威代尔葡萄果实香气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1年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棚架与篱架架式下栽培的威代尔葡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应用热图、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香气雷达图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栽培架式对葡萄果实香气的影响。研究表明,葡萄果实定性确定87种香气物质。对于2种架式,高级醇类、C6类香气化合物在葡萄果实香气化合物总含量的贡献率很高,而萜烯类化合物在棚架贡献率很少,在篱架贡献率高居首位;果实香气活性值贡献方面则主要由高级醇类、萜烯类、C6、C9类香气化合物组成,棚架侧重于C9类香气化合物,而篱架侧重于萜烯类香气化合物。对葡萄果实香气有整体贡献(香气活性值>1)的香气化合物共计24种,其中绝大多数香气物质均呈现后熟期含量逐渐升高的规律,并且架式对比得出有18种物质在篱架含量更高。香气雷达图显示威代尔葡萄果实最突出的香气特征是青草香、花香、果香,且篱架均优于棚架。综上所述,在东北桓仁地区,相比于棚架栽培,篱架栽培方式是更适合进行威代尔葡萄栽培的架式选择。
- 张云峰陈凯李景明
-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