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3H160013)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方勇潘宏铭王凯峰田素明李世岩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异丹叶大黄素
  • 2篇细胞
  • 2篇癌细胞
  • 2篇膀胱
  • 2篇膀胱癌
  • 2篇膀胱癌细胞
  • 2篇大黄素
  • 1篇蛋白D1表达
  • 1篇凋亡
  • 1篇凋亡抑制
  • 1篇凋亡抑制蛋白
  • 1篇多西他赛
  • 1篇抑制蛋白
  • 1篇增敏
  • 1篇射频
  • 1篇射频消融
  • 1篇射频消融治疗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京军区杭州...

作者

  • 3篇方勇
  • 2篇潘宏铭
  • 1篇陈仁彪
  • 1篇卢瑜
  • 1篇梁霄
  • 1篇刘丽莉
  • 1篇李世岩
  • 1篇田素明
  • 1篇侯琦
  • 1篇王章桂
  • 1篇王凯峰

传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肿瘤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经肝而非经肺的CT引导射频消融(CT-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CT-RFA)治疗膈项部肝脏恶性肿瘤的技术路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9月-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50例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59个膈顶病灶进行CT-RFA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和总结CT-RFA治疗膈顶部肝脏恶性肿瘤的技术路线,并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应用"立方体"模型,建立三维定向CT-RFA治疗膈顶部肝癌的穿刺路径。59个膈顶病灶的RFA治疗成功率和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4.92%(56/59)和84.75%(50/59)。完全消融病灶患者的中位局部无复发时间为12.05个月,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为14.23个月,转移性肝癌患者为8.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3例患者在RFA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是局部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相关因素(P=0.028)。结论:经肝而非经肺的CT-RFA治疗膈顶部肝癌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肿瘤大小是局部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相关因素。
刘丽莉方勇王凯峰梁霄陈仁彪李世岩田素明潘宏铭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异丹叶大黄素下调XIAP基因的化疗增敏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异丹叶大黄素(ISO)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及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影响,并观察异丹叶大黄素对化疗药物多西他赛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其细胞毒性的增敏作用。方法以异丹叶大黄素作用于人源性膀胱癌T24T细胞,以ATPase法检测异丹叶大黄素对膀胱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以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异丹叶大黄素对T24T增殖能力的影响。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异丹叶大黄素对膀胱癌细胞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以ATPase法、倒置显微镜下以及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检测异丹叶大黄素对多西他赛诱导的膀胱癌细胞凋亡和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异丹叶大黄素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其IC50约为(54.5±3.6)μmol·L-1。经蛋白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证实,异丹叶大黄素在作用于人源性膀胱癌T24T细胞后,其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基因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显著性降低。经多西他赛处理T24T细胞后,IC50为(8.78±1.32)nmol·L-1;而联用异丹叶大黄素后,IC50仅为(1.02±0.38)nmol·L-1,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24T细胞接受2.5 nmol·L-1多西他赛组凋亡率(21.07±2.79)%显著低于联用异丹叶大黄素治疗组的凋亡率(49.59±5.67)%(P<0.01)。结论异丹叶大黄素可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并可通过下调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多西他赛诱导的膀胱癌细胞凋亡,并增强细胞毒性。
方勇侯琦潘宏铭
关键词:异丹叶大黄素膀胱癌细胞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多西他赛凋亡
异丹叶大黄素下调膀胱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索异丹叶大黄素(ISO)下调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以ISO作用于人源性膀胱癌UMUC3、RT12和RT4细胞后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以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的表达水平。稳定转染细胞周期蛋白D1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至UMUC3细胞并筛选后,检测ISO预处理后萤光素酶活性。ISO预处理UMUC3细胞后,提取核蛋白检测核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分别稳定转染GFP和GFP-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构建载体,筛选克隆;ISO预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水平,贴壁依赖性细胞生长实验法检测细胞生长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分别稳定转染人源性细胞周期蛋白D1野生型和-163位点突变型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载体至UMUC3细胞并筛选,ISO预处理后检测细胞的萤光素酶活性。最后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的方法,以抗Sp1抗体检测ISO对Sp1与细胞周期蛋白D1启动子结合力的影响。结果:ISO可从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并且是从内源性转录水平来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的转录。ISO可抑制、下调核转录因子Sp1的表达,并抑制Sp1与细胞周期蛋白D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力,该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启动子-92到+27bp的5’-非翻译区。结论:ISO可通过下调Sp1核转录因子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D1启动子的结合,从内源性转录水平来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从而诱导G0/G1细胞周期阻滞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我们的研究将为临床中药单体ISO综合治疗肿瘤提供新的策略。
方勇王章桂侯琦卢瑜
关键词:异丹叶大黄素膀胱癌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阻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