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075)

作品数:18 被引量:102H指数:4
相关作者:桑玉成梁海森张建伟鄢波董亚炜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民主
  • 4篇民主发展
  • 3篇政治
  • 3篇基层民主
  • 2篇选举
  • 2篇议事
  • 2篇议事规则
  • 2篇政党
  • 2篇提名
  • 1篇党内
  • 1篇党委
  • 1篇党委常委
  • 1篇党组
  • 1篇党组织
  • 1篇动员
  • 1篇选拔任用
  • 1篇选举过程
  • 1篇央地关系
  • 1篇优化配置
  • 1篇政党斗争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市社会科...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共上海市委...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甘肃省人大常...

作者

  • 8篇桑玉成
  • 2篇梁海森
  • 2篇张建伟
  • 1篇熊觉
  • 1篇詹轶
  • 1篇周光俊
  • 1篇张冬冬
  • 1篇曾庆辉
  • 1篇陈周旺
  • 1篇董亚炜
  • 1篇张海涛
  • 1篇黄杰
  • 1篇鄢波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学术月刊
  • 2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领导科学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岭南学刊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上海党史与党...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党政研究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政治妥协与协商民主被引量:4
2015年
当代协商民主的提出,凸显了妥协理念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意义。作为理念性存在,政治妥协是一种避免两败俱伤,谋求共识和发展的自觉性和相对持续的行为意识与价值信仰。它以相互尊重和公共理性为基础,具有愿意改变的开放性和灵活的协调性特征,是协商民主顺利运行并最终实现其价值与功能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资源,有助于塑造协商民主的主体意识,保障协商主体的充分表达,提高协商民主的有效性。然而,协商民主并非完美的民主制度,需要在政治妥协的理念倡导下,通过设置多种议题和建立多样化协商制度形式,注重引导有差异性的公民和执政者参与协商,尽量维持协商过程中持续的合作与妥协,以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桑玉成熊觉
关键词:政治妥协协商民主民主发展
政党制度差异探源:理论范式与创新框架被引量:1
2017年
探寻不同政党制度的产生根源,是政党研究的核心议题。现有的解释政党制度差异的理论可归为三大范式:社会中心范式、制度中心范式与政党中心范式,每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同时也都存在着适用性方面的局限。本文在系统梳理三大理论范式的内容主旨、因果机制与适用性局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初步框架——党际间的多元竞争模型,该框架立足于政党中心范式,从政党间的纲领分歧层次与政党间的组织能力对比这两个变量,来解释后发国家中不同政党制度的历史起源:在后发国家的政体建构过程中,政党之间在纲领上的分歧层次以及组织能力上的力量对比,决定了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则和形式,并最终导致了作为竞争结果的不同政党制度。
张建伟
关键词:政党理论范式中心主义博弈
人大财政监督的困境及其应对被引量:1
2017年
人大实施财政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权力,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人大财政监督在现实中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一些难点及困境,导致人大财政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程序性的权力,受到的质疑声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大财政监督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提高人大财政监督能力,突出对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预算的监督,建立完善审计监督跟踪问效机制,增强人大财政监督的透明化与公开性,完善法律法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曾庆辉
选举与委任:关于省级党委常委初始提名权与决定权的研究
2017年
省委副书记的"减副"使得省级党委常委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强化。对2006—2016年31个省区市共1245人次党委常委1250次任命方式进行调研,以选举、决定、批准三种类型为划分基准,考察省级党委常委任命中的提名与决定、常态与例外、任期与任职等关系,可以看出,以选举与委任为代表的党管干部的程序取得了预期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某些违背初衷的问题。从制度成熟的角度完善选举与委任程序,可以使选举与委任制度更加符合党管干部的初衷。
毛光霞
关键词:选举委任党委常委
民主发展的逻辑:身份解放与机制建设——基于对英、法、中三国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文章认为,身份解放和机制建设的具体形式和先后顺序,决定了一个政治体民主发展的基本样式。身份解放指政治体成员在政治和法律层面不断走向身份平等的过程;机制建设指政治体成员逐渐拥有合法的制度化政治参与途径的过程,二者共同构成民主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理想型的民主发展,应当实现身份解放和机制建设的结合与匹配。优先完成核心民主机制建设的政治体,有机会通过相对和缓的改革逐步实现身份平等,从而构成“机制建设引领型的民主发展”;缺乏核心民主机制的政治体,则需要经过相对迅速的革命过程以完成身份解放,而后才有机会逐步进行机制建设,从而构成“身份解放引领型的民主发展”。
汪仲启
关键词:民主转型民主发展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基于政党组织形态的视角被引量:2
2014年
以政党组织形态为视角对政党类型学进行的研究,可以分为四种路径:组织学、功能主义、历史主义和整合主义。在这四种研究路径中,国外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对政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不同的类型学划分,从而为政党家族增加了一些新的成员。对于国内学界来说,更多的是借鉴和评议国外关于政党组织形态的类型学划分,总体上尚处于学习的阶段。
张冬冬
互动与聚合: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与边界被引量:3
2019年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基层民主实践。中央、地方、社会构成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三股基本能动力量。三者在民主发展问题上的最大关切分别是合法性、绩效和利益。在民主发展过程中,三方出于各自的最大关切而展开互动,三方的互动过程形塑了一个个民主实践发展历程的基本样式;合法性、绩效和利益的分离与聚合状态则决定了某一具体民主实践的结果。能动者之间的互动,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在"权力结构"和"文本结构"基础上进行的。结构特别是文本结构,既是能动者的行动依据,也构成能动者的约束和行为边界。在具体的民主实践中,如果合法性、绩效和利益高度聚合,则该民主实践倾向于制度化,反之则倾向于中断或悬浮。
汪仲启
关键词:民主发展互动
选举、治理与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对上海近郊某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选举在中国国家政权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基层选举由于行政介入而常流于形式。尽管如此,中国基层选举依然维持了高投票率。其原因不仅在于政治效能感或者高效的选举动员,更应虑及人口结构变动导致组织化矛盾而引发的投票动机。本文通过对2012年上海近郊邢村的案例研究发现,基层选举的投票率高,并不是因为选民关心治理,而是通过投票来垄断投票权。本文的结论是,在组织化的迫切要求下,那些原本流于形式的选举,就越发引起重视,越容易出现高投票率,也越有利于上级组织意图的实现。
陈周旺
关键词:选举组织化
民主与威权的政党起源:一个替代性理论框架被引量:2
2015年
现有文献主要从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经济结构与镇压成本等理论路径来解释民主与威权(或专制)的起源。从后发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来看,政党或政党体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不同政体的形成至关重要,政党竞争形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政体类型的形成。基于上述理论和历史背景,本文试图建构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对民主与威权(或专制)的起源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从政党之间的博弈过程来解释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政体类型)的不同历史起源。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政党之间在纲领上的分歧层次以及组织能力上的力量对比,决定了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则和形态,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政体类型)。
张建伟
关键词:政党组织
论制度成熟:价值、品相、路径被引量:2
2017年
制度与其他事物一样,应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定型的过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致力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成熟和定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成熟定型的制度具有其特有的品相,如制度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情势,具有平衡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处置能力,还具有自我调适和自我修复的强劲功能,等等。推进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有必要通过积极的努力,促进制度的社会认同,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桑玉成周光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