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1ZXC009)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孙乐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主义
  • 2篇哲学
  • 2篇唯物
  • 2篇唯物主义
  • 1篇大众哲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经济学
  • 1篇政治学
  • 1篇证法
  • 1篇生命政治
  • 1篇逝世
  • 1篇视域
  • 1篇批判性
  • 1篇批判性反思
  • 1篇片断
  • 1篇资本论
  • 1篇资本主义
  • 1篇资本主义批判
  • 1篇自然辩证法
  • 1篇历史唯物主义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孙乐强

传媒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理论视野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科莱蒂视域中的“恩格斯问题”被引量:1
2012年
在科莱蒂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只不过是黑格尔"物质辩证法"的翻版,二者在本质上是内在同构的,都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而恩格斯就是这种同构的罪魁祸首,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罪人。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把恩格斯放到马克思的背叛者的名单之中,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完全对立起来,从而滑向了西方"马克思学"的窠臼之中。本文认为,科莱蒂完全扭曲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夸大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思想差异。同时,也无视辩证唯物主义与黑格尔辩证法两者的本质差异。
孙乐强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空间理论被引量:7
2013年
《资本论》蕴涵着丰富的空间思想。在这一文本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空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时间—空间辩证法到空间—时间辩证法的转变历程,更为核心的是,他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为我们新时期积极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研究开辟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基于此,本文认为,《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空间问题上具有极其独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我们新时期进一步深化空间问题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孙乐强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
2013年
自列宁《帝国主义论》发表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批判就成了国外激进思潮研究的核心主题。然而,纵观这些流派,它们在理论根基上已经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批判逻辑或政治立场的"后马克思"转向:首先,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巴兰和斯威齐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彻底否定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后马克思"转向;其次,奈格里和哈特通过对帝国时代的非物质劳动与生命政治的研究,修正了马克思的物质生产逻辑,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后马克思"转向;再次,法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提出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民主路线,实现了政治立场的"后马克思"转向。这三者分别对应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如何从当代视域出发,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当代生命力,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孙乐强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马克思主义
自治主义的大众哲学与伦理主义的主体政治学——对奈格里关于马克思“机器论片断”当代阐释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7
2013年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虽然写于150多年前,但它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范式及其统治策略的转型具有重要价值。奈格里、哈特等西方左派学者正是通过对"机器论片断"的解读,开辟了一条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道路。首先,在《〈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奈格里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机器大生产时代"劳动与生产过程分离"的论述,建构起了劳动与资本彻底对立的自治主义理论,实现了由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对立到自治对抗的逻辑转变。其次,在《帝国》和《大众》等著作中,哈特、奈格里通过对"一般智力"的当代阐释,实现了由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的转变,建构起了以生命政治为核心的大众哲学。最后,他们通过对"自由时间论"的批判性分析,重构了马克思的形式吸纳和实际吸纳理论,揭示了帝国统治的权力机制及其湮灭之路。虽然他们的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机器论片断"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启示,但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机器论片断"的过分政治化、主体化的解读之上的,严重夸大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维度,滑向了一种充满伦理色彩的主体政治学之中。
孙乐强
关键词:大众哲学伦理主义《帝国》
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演绎:黑格尔劳动哲学的逻辑嬗变被引量:1
2012年
黑格尔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分析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在图宾根时期,黑格尔把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当做人类社会的黄金时期,把作为这个共和国基础的奴隶劳动看作为自由劳动;耶拿时期,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黑格尔放弃了原有的劳动崇拜的观点,以劳动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中介为视角,分析了劳动的人类学意义,批判了机器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劳动体系"对劳动者造成的危害;而在《精神现象学》中,则以个体为视角,阐述了劳动在现代主体诞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在《法哲学原理》中从市民社会出发,集中阐述了抽象劳动带来的社会危害。黑格尔的劳动哲学实际上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他虽然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划分,但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存在着本质差异。
孙乐强
关键词:黑格尔古典政治经济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