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0225415)

作品数:21 被引量:188H指数:9
相关作者:郭占成宋学平欧阳朝斌付志新段东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冶金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化学工程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气化
  • 9篇共气化
  • 9篇
  • 8篇合成气
  • 7篇天然气
  • 4篇焦炭
  • 3篇低碳烯烃
  • 3篇制备合成气
  • 3篇碳烯
  • 3篇重质
  • 3篇重质油
  • 3篇烯烃
  • 3篇煤气
  • 3篇焦化
  • 3篇焦化过程
  • 3篇半焦
  • 2篇脱硫
  • 2篇炼焦
  • 2篇煤气化
  • 2篇孔隙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过...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1篇郭占成
  • 8篇宋学平
  • 7篇欧阳朝斌
  • 5篇付志新
  • 4篇段东平
  • 3篇王志
  • 3篇卢维昌
  • 2篇刘美凤
  • 2篇赵月红
  • 2篇万年青
  • 2篇于宪溥
  • 2篇乔琦
  • 2篇刘宇星
  • 2篇王申祥
  • 1篇段岳
  • 1篇刘军利
  • 1篇唐惠庆
  • 1篇袁章福
  • 1篇王韶锋

传媒

  • 7篇燃料化学学报
  • 4篇过程工程学报
  • 3篇化工进展
  • 2篇化工学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现代化工
  • 1篇钢铁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年份

  • 5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梯度温度分布下半焦/焦炭收缩规律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炉侧安装了移动测量标尺的加热炉(φ150 mm×300 mm),分别以三种加热速率(1.0℃/m in、1.5℃/m in和3.0℃/m in)及两种堆密度(880 kg/m3和1 080 kg/m3)模拟工业炼焦,研究了1 500 g的炼焦用煤在焦化过程中径向收缩与焦化时间、中心温度、焦化升温速率及梯度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心温度为280℃~360℃时煤柱开始收缩,900℃左右收缩结束,径向收缩值5 mm^8.5 mm,收缩率7%~12%;加热速率和堆密度增大,煤柱径向温度梯度增大,径向收缩值减小;加热速率增大,开始收缩时的中心温度降低,第二收缩高峰逐渐减弱,各梯度温度降低,煤柱收缩系数减小;堆密度大,开始收缩时的中心温度和各梯度温度均较高,对收缩系数及收缩高峰无明显影响。在焦化的不同时期,煤柱不同位置的升温速率不同。
付志新郭占成王申祥
关键词:炼焦焦炭
移动床煤与天然气共气化制备合成气的工艺技术被引量:9
2005年
煤与天然气共气化是基于天然气蒸汽转化和煤气化工艺耦合的一种新工艺.阐述了煤与天然气共气化制合成气的技术原理.实验研究表明合成气最佳出口温度为1000 ℃,氧气、水蒸气和天然气在同一位置进入反应器能有效降低火焰区温度;理论计算得到的合成气有效气体浓度(CO+H2)大于95%.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结果都表明,煤与天然气共气化可以直接得到H2/CO在1.0~1.5之间可以调节的合成气.
宋学平郭占成
关键词:气化合成气天然气
煤气部分返回炼焦过程焦炭脱硫被引量:10
2004年
将半焦中的硫区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在不同气氛和温度下进行脱硫实验;计算煤气返回对焦炉温度的影响和模拟炼焦过程返回煤气在炭化室的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氢气浓度对有机硫和无机硫的脱除都有利,但是温度升高并不总是有利于脱硫;氢气脱硫效果要好于甲烷和一氧化碳;指出了炼焦后期在焦炉煤气返回之前预热煤气可以减少对炉温的影响,但是煤气的预热温度不能太高,否则甲烷裂解容易堵塞管道;煤气的最佳返回时机是在焦炭中孔隙分布较为均匀之时。
刘军利唐惠庆郭占成
关键词:焦炉煤气焦炭脱硫
合成气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及其利用技术被引量:15
2004年
讨论了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备合成气的甲烷蒸汽转化、非催化部分氧化、催化部分氧化和甲烷自热转化工艺的特点。分析了流化床、气流床和移动床煤气化工艺优缺点和煤气化工艺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天然气-煤共气化原理及其新工艺,该工艺可直接生产H2/CO体积比在1~2之间可调的合成气。讨论了应用合成气生产甲醇、二甲醚、液体燃料工艺和联合发电技术,并指出天然气-煤共气化工艺是一项值得开发的合成气制备技术。
欧阳朝斌赵月红郭占成
关键词:合成气煤气化共气化
天然气-煤共气化制备合成气新工艺被引量:15
2004年
天然气 -煤共气化新工艺是基于天然气蒸气转化法和煤气化工艺进行耦合发展起来的新型工艺。本文分析了该工艺的技术原理 ,理论上可以直接制备H2 /CO为 1~ 2可调节的合成气 ;详细地介绍了天然气 -煤共气化新工艺的主反应设备合成气制备炉的结构及工艺流程 ,通过对该工艺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出工艺的最优工艺参数 ,通过试验可以直接制备出H2 /CO为 1~ 1 5、可调节的合成气 ,从而证明该工艺过程的可行性 ,并指出天然气
欧阳朝斌宋学平郭占成段东平于宪溥
关键词:共气化合成气
电沉积Fe、Ni基合金箔的组织形貌及磁性能被引量:12
2004年
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铁箔、铁基合金(Fe Ni,Fe Co,Fe Ni Co)箔、镍箔、镍基合金(Ni Fe)箔,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金属箔的组织形貌,直流开路磁场下测定了电沉积金属箔的基本磁性能。实验表明:电沉积铁基合金箔晶粒小于10μm,电沉积镍基合金箔晶粒大小在2μm左右;电沉积Fe Ni合金箔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软磁材料,其基本磁性能优于传统熔铸-轧制坡莫合金1J79。
郭占成刘宇星刘美凤卢维昌
关键词:组织形貌软磁材料扫描电镜磁性能
焦化过程半焦孔隙结构时空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孔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变化被引量:14
2007年
应用分形理论的概念,结合压汞法测得的半焦孔隙结构数据,建立孔结构分形特征模型,考察了焦化过程中不同焦化温度、不同横向空间位置半焦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孔径大于5μm的孔不具有分形特征,孔径为20nm^5μm孔的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为2.45~2.83,可以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相同空间位置下,半焦孔结构分形维数低温时较高,随温度逐渐升高先减小,然后增大再减小;同一空间位置不同温度下分形维数的变化量较小(<0.15),表明温度对半焦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的影响不明显;相同焦化温度下,半焦中心和边缘处的孔结构分形维数大于中间部位,表明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处的孔隙结构要比中间位置处的复杂。
付志新郭占成
关键词:半焦孔结构分形维数
煤与重质油共气化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分析了煤与重质油共气化过程和热力学特点,应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焦炭和渣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能量和物料平衡计算,从热力学角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煤与重质油共气化技术可以制备低碳烯烃并联产合成气,低碳烯烃(C2H4+C3H6)含量大于15%,合成气(H2+CO)含量大于60%,CO2含量小于1.5%,且能有效地解决重质油裂解造成的结焦问题。
欧阳朝斌郭占成万年青乔琦
关键词:重质油共气化低碳烯烃
TiO_2直接电解还原过程的研究被引量:62
2004年
采用SEM、EDS、XRD等方法对TiO2直接电化学还原产物进行分析,指出TiO2电极的还原是从外向内由高价到低价再到金属逐步进行的。对还原过程中电流、还原气相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还原过程电流效率低,并且电流效率随电解时间延续而降低,阳极产物CO、CO2与阴极中间产物Ca发生副反应以及副反应产物炭黑造成电流短路是电流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提高电流效率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大阴、阳极间距,减小副反应的发生;二是使电解池表面熔盐不断导出,或采取某一隔离措施,使副反应产生的炭黑在阴、阳极之间不造成电流短路。
刘美凤郭占成卢维昌
关键词:电化学还原电流效率TIO2
煤—氧—水蒸气—焦炉气联合气化制备直接还原气被引量:8
2003年
进行煤—氧—水蒸气—焦炉气联合气化制备直接还原气或液态燃料合成气的工艺概念设计 ,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热态模拟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借用高炉炼铁系统可望实现煤—氧—水蒸气—焦炉气联合气化制备 H2 /CO可调、有效成分 H2 +CO大于 95 %的富氢还原气或化工合成气 ,为解决直接还原炼铁以及液态燃料合成的原料气指出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郭占成宋学平赵月红段东平
关键词:还原气焦炉气煤气化炼铁液态燃料原料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