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2AA2Z4221)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兴史海滨李彬王勇勾芒芒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集雨
  • 4篇玉米
  • 3篇集雨补灌
  • 3篇补灌
  • 2篇雨水
  • 2篇雨水集蓄
  • 2篇雨水集蓄利用
  • 2篇雨水集蓄利用...
  • 2篇雨水收集
  • 2篇雨水收集利用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利用效率
  • 2篇旱区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 1篇滴灌

机构

  • 7篇学研究院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 3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7篇李兴
  • 3篇郑大玮
  • 3篇史海滨
  • 3篇张建新
  • 2篇段玉
  • 2篇李彬
  • 1篇崔彩
  • 1篇勾芒芒
  • 1篇马兰忠
  • 1篇程满金
  • 1篇妥德宝
  • 1篇程争鸣
  • 1篇王勇
  • 1篇王砚田
  • 1篇冯婷
  • 1篇李芬

传媒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四川水利
  • 2篇节水灌溉
  • 2篇第四次全国雨...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田间集雨方式在梁峁地区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采用田间集雨是北方旱作农业地区解决春季干旱保苗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就黄土高原北部梁峁地区采用的渐进式等高田、沟垄种植、隔坡梯田和新型微孔地膜、液体地膜在解决春季干旱保苗方面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明确了在不同生产条件下采用不同方法的效果,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妥德宝
国外雨水收集利用与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雨水收集利用是解决世界上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本文在收集、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古代集雨农业模拟研究、集雨面处理技术、集雨系统研究、集雨模型研究、收集雨水的高效利用和国际雨水集流系统会议(协会)等6个方面,综述了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雨水收集利用和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
张建新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
膜下滴灌技术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修建集雨蓄水工程并结合滴灌、覆膜坐水等措施,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以期适应年内降雨时空分配极为不均,水分供需严重错位的现状。旨在改善土壤蒸发强度、土壤温度和降雨空间分配,提高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终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通过2006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雨滴灌3次的增产量为2353.61~3845.62 kg/hm2,增产效果为44.07%~72.01%。在同样的补灌水量及灌水次数情况下,把灌浆期增加的灌水定额转移到拔节期更有利于提高玉米增产效果和集雨滴灌效率,将灌浆期多补灌7.5 mm的水量调配给拔节期,使得补灌效率增加2.05 kg/m3,将同样的水量由灌浆期转移给拔节期后,使得增产效果和补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产效果提高12.93%~21.89%,补灌效率提高3.41~4.21 kg/m3。
李兴程满金马兰忠程争鸣冯婷宋耀兴
关键词:膜下滴灌玉米关键生育期
极度缺水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穗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载荷分别达到了0.974 8和0.965 1。拔节期补充灌溉处理的穗粒重较不补灌提高62.2%~77.8%,拔节期补充灌溉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穗粒重和穗重并减少秃尖长度,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兴程满金王勇勾芒芒
关键词:穗部性状集雨补灌主成分分析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玉米增产机理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针对黄土高原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的方法和途径,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分组合处理对玉米光合作用、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光合因子的日变化曲线均呈现抛物线型,各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规律受光照强度影响很大;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22.5 mm处理在13∶00左右之前和19∶00左右的细胞间隙CO2浓度较其它处理大,而在其它时间内较其它处理小,其它光合因子与此规律相反,表明光照强度对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日变化过程中,补灌处理在光照强度大的下午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使得细胞间隙CO2浓度减少。分析各光合因子日变化中的最大值可知:在13∶00左右,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22.5 mm处理、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15 mm处理的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3.9%、15.0%,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47.7%、17.7%;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3.02%、29.48%。拔节期补灌不仅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还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干物质累积量。
李兴程满金史海滨崔彩勾芒芒
关键词:集雨补灌玉米光合作用
微喷灌技术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的研究与示范被引量:2
2010年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利用该工程结合微喷灌技术进行集雨补充灌溉,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牧草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探讨了集雨补充微喷灌条件下对牧草产量和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牧草返青期采用微啧节水补灌技术,使灌溉处理牧草产量较不灌处理牧草产量提高了21.58%~68.73%,盖度提高5.77%~17.65%;旱作混播牧草较旱作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8.8%~40.8G,灌溉混播牧草较灌溉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5.0%~95.4%,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程满金陈正新李兴勾芒芒高文慧
关键词:集雨工程牧草生态建设
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以及该区降雨年内分布不均、水分供需不平衡的基本特点,以集雨技术及工程设施为基础,通过有限补充灌溉方式,研究了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补灌水量和覆膜坐水技术带来的增产效果,并分析了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的旱作区结合不同的微灌方式(该文试验采用滴灌),在玉米需水关键期进行集雨补充灌溉,增产效果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表现出需水关键期有限水分供给的高效性。该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李兴史海滨程满金马兰忠李彬
关键词:集雨补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集雨补灌区谷子种植方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分析了旱地谷子水分供需特征及耗水规律,旨在通过改善土壤供水能力、土壤温度和降雨空间分配,提高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终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枯水年或丰水年,覆膜坐水+膜上灌水1次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130%左右,采用农田微集水技术的沟植垄盖处理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能力和较强的气候适应性,较对照增产67.5%~105%。
李兴史海滨程满金冯婷李彬
关键词:谷子耗水规律
集雨农业雨水利用转化效率及其提高途径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集雨农业是指收集、存储雨水径流并将其作为农村家庭人畜饮用水、环境卫生用水和农业补充灌溉用水的农业生产活动,包括收集、存储、输送、利用等多个过程,但目前各地的集雨农业技术研究多注重单项技术研究,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导致许多地方出现收集与存储、收集与利用、存储与输送、存储与利用等脱节的现象,使各个环节的雨水利用转化效率普遍偏低。本文首先比较系统完整地提出了集雨农业雨水利用转化效率的概念,将集雨农业的雨水收集、雨水存储、雨水输送和雨水利用等各个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分析,然后结合有关试验资料提出了提高集雨农业雨水利用转化效率的途径。
张建新郑大玮李芬段玉
关键词:集雨农业
不同田间集雨方式在梁峁地区的应用效果研究
采用田间集雨是北方旱作农业地区解决春季干旱保苗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就黄土高原北部梁峁地区采用的渐进式等高田、沟垄种植、隔坡梯田和新型微孔地膜、液体地膜在解决春季干旱保苗方面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明确了在不同生产条件下采用不...
妥德宝段玉王砚田张建新郑大玮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