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21001)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曾慧慧武凤兰崔翰明张志谦胡颖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蛋白
  • 4篇细胞
  • 4篇包合
  • 4篇包合物
  • 3篇药物
  • 2篇乙烷硒啉
  • 2篇有机硒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人肺
  • 2篇人肺上皮细胞
  • 2篇肿瘤
  • 2篇肿瘤药
  • 2篇羟丙基-Β-...
  • 2篇羟丙基-Β-...
  • 2篇抗肿瘤
  • 2篇抗肿瘤药
  • 2篇糊精
  • 2篇肺上皮细胞
  • 1篇凋亡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作者

  • 5篇曾慧慧
  • 4篇崔翰明
  • 4篇武凤兰
  • 3篇张志谦
  • 2篇胡颖
  • 2篇王冰晶
  • 1篇杨风光
  • 1篇俞莉章
  • 1篇富戈
  • 1篇唐菀晨
  • 1篇张建国
  • 1篇赵芳
  • 1篇张春光
  • 1篇贺东奇
  • 1篇贾新颖
  • 1篇况斌
  • 1篇王煦
  • 1篇赵威
  • 1篇李鸿伟
  • 1篇严俊

传媒

  • 3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解剖学报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Journa...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新型含硒化合物诱导PC-3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及其体内抑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探讨新型含硒化合物BBSKE(1,2 [二 (1,2 苯并异硒唑 3(2H) 酮 ) ]乙烷 )对PC 3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观察其对小鼠前列腺癌的体内抑瘤作用。方法 培养PC 3前列腺癌细胞 ,用MTT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BBSKE对其增殖的影响 ,用荧光显微镜、DNA电泳和流式细胞仪观察BBSKE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并检测BBSKE对PC 3细胞bcl 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及半胱氨蛋白水解酶 3活性的影响。用TRAMP C2小鼠前列腺癌细胞皮下注射C5 7BL/ 6小鼠 ,建立小鼠前列腺癌模型 ,观察BBSKE在小鼠体内的抗前列腺癌作用。结果 BBSKE可以显著抑制PC 3细胞的体外增殖 ,其 4 8h的IC50 值为 17 90 μmol/L ,而阳性对照组顺铂为 15 0 μmol/L。同时BBSKE可以诱导PC 3细胞凋亡 ,2 0 μmol/L的BBSKE作用PC 3细胞 4 8h凋亡发生率达 2 6 32 % ,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的 1 75 % (P <0 0 1)。细胞中bcl 2表达减低 ,bax表达无明显变化 ,半胱氨蛋白水解酶 3活性显著增高。动物实验也表明其对小鼠体内前列腺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抑瘤率达 4 0 % ,顺铂对照组为 4 8%。结论 新型含硒化合物BBSKE可以抑制PC 3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的bcl 2 ,增加半胱氨蛋白水解酶 3活性而实现的 ;
师长进曾慧慧李鸿伟杨风光武学清俞莉章
关键词:PC-3前列腺癌细胞凋亡体内抑瘤作用
乙烷硒啉对H-22荷瘤鼠CYP450酶系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新药乙烷硒啉(BBSKE)对肿瘤H-22引起的小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其主要亚型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H-22荷瘤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BBSKE10d后,提取肝微粒体,Omura法测定CYP450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CYP1A,CYP3A和CYP2E1活性。结果:肿瘤H-22能引起CYP1A活性升高(P<0.01),CYP3A活性降低(P<0.01);BBSKE能明显下调荷瘤鼠CYP1A活性,上调CYP3A活性作用(P<0.05)。肿瘤H-22和BBSKE对CYP450含量和CYP2E1均无明显影响。结论:BBSKE对荷瘤鼠CYP1A活性有下调作用;对CYP3A有诱导作用;对CYP2E1无明显影响。
尹进尹晗任晓远徐静曾慧慧
关键词:乙烷硒啉细胞色素P450
1,2-[二(1,2-苯并异硒唑-3(2H)-酮)]乙烷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被引量:14
2003年
邓声菊况斌周鑫严俊赵芳贾新颖曾慧慧
关键词:药物作用硒化合物抗肿瘤药
新型抗肿瘤药物乙烷硒啉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英文)
2009年
本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乙烷硒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采用Atodock软件分析了乙烷硒啉和人血清白蛋白分子对接的作用方式。计算得出乙烷硒啉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为3.5×104L/mol,结合位点数n=0.9。从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可计算出热力学常数ΔH>0,ΔS>0,因此乙烷硒啉与BSA作用力主要应为疏水作用力。结合在人血清白蛋白的高亲和位点上的乙烷硒啉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的Cys34未达到能产生相互作用的有效距离,因此乙烷硒啉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唐菀晨富戈王煦张建国曾慧慧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乙烷硒啉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结构分形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提出并应用改进的分形方法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结构进行研究。建立了适用于TrxR的分形及数据处理方法。发现正常的TrxR的结构分维值约为1.33,氧化后结构分维值增大。提出了蛋白质结构分维值是表征蛋白质分子状态的重要特征之一的观点,并结合TrxR验证了该观点。提出了药物分子分维值应与靶酶的结构分维值相契合的观点,并结合以TrxR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实验验证了该观点。
韦珩贺东奇曾慧慧
关键词:分形分维值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药物分子设计
双硒唑烷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包合机制探讨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确证双硒唑烷(Eb)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的形成,及探讨包合机制和可能的包合物结构图。方法分别通过相溶度法、UV-vis、FTIR、DSC和1H-NMR等方法验证Eb/HP-β-CD包合物的形成。应用Chem3D软件,结合FTIR和1H-NMR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包合物结构图,并对主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包合机制进行探讨。结果经多种方法验证,均确证包合物形成。热力学参数显示包合过程为焓推动的熵减过程,可自发进行。FTIR和1H-NMR数据显示Eb的苯环结构可能被HP-β-CD的空穴所包合。结论Eb与HP-β-CD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形成分子比为1∶1的包合物,经测定其水溶解度增加了3000多倍。初步推测本包合的主要驱动力是HP-β-CD空穴内的富焓水被客体Eb替换,是一个由热焓变化驱动的包合过程。
崔翰明张春光武凤兰
关键词:包合物
人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肺癌细胞间的异源间隙连接通讯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人肺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以及与人肺癌细胞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junctionalintercel lularcommunication, GJIC)特性,以进一步了解GJIC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预标记荧光染料传输技术研究了人胚肺上皮类型细胞(HLEC)与人肺成纤维细胞HLF、肺癌PG细胞及其Cx43转染子PG/C4间的异源通讯,Cx43免疫荧光染色和Northern杂交分别检测Cx4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尽管这些细胞除PG外都表达Cx43和具有强的同源通讯功能,但人肺上皮细胞HLEC与成纤维细胞间不能建立GJIC,上皮来源的人肺癌PG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HLEC通讯功能缺陷; 具有强的同源通讯功能的Cx43转染子PG/C4并未建立与上皮细胞间的通讯功能。结论:人肺不同类型细胞间的GJIC存在选择性,细胞癌变后丧失了与其来源一致的上皮细胞间的通讯, Cx43基因表达并不足以建立二种细胞间的GJIC。
张志谦胡颖
关键词:人肺上皮细胞人肺成纤维细胞GJICCX43蛋白PG细胞
双硒唑烷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测定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为提高抗肿瘤药有机硒化合物双硒唑烷(Eb)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对其进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包合条件的研究。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双硒唑烷的HP-β-CD包合工艺。用相溶度法分别测定Eb在水和乙醇中的包合物平衡常数和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包合的最优条件为主客质量比(2.5:1)、包合温度(回流温度)、包合时间(24 h)、溶剂(乙醇)以及低速搅拌;Eb包合物的包合率为(4.06±0.14)%,载药量为(1.62±0.06)%。Eb在水和乙醇中相溶度图分别为AN型和AL型;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ΔH水0=-25.13 kJ·mol-1,ΔH醇0=-26.71 kJ·mol-1;包合过程可自发进行(ΔG0<0),且为放热反应(ΔH0<0),同时也是熵减过程(ΔS0<0)。结论:Eb与HP-β-CD在水和乙醇中可自发形成1:1的包合物。采用优化的工艺方法制备包合物可显著提高Eb的水溶性。
崔翰明王建伟刘春艳武凤兰
关键词:有机硒包合物正交试验设计热力学
GST-snail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2006年
目的制备snail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其功能和探讨其与肿瘤等疾病的相关性提供工具。方法PCR扩增编码人snail 264个氨基酸的cDNA全长片段,DNA重组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异丙基--βD-硫代半糖苷(IPTG)诱导表达GST/Snail融合蛋白。经电泳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通过ELISA、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鉴定血清特异性和效价。结果成功构建了pGEX-4T-1/snail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后可高效表达融合蛋白GST-snail,免疫产生的snail多抗可特异检测snail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后snail的表达及定位情况。结论获得了效价和特异性都良好的snail抗体,适合对snail的检测应用。
王冰晶张志谦
关键词:SNAIL融合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印迹法
Eb及其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合成了新型有机硒化合物Eb, 研究发现其比先导化合物Ebselen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更低的毒性。但Eb几乎不溶于水(2.57 μg/mL)和常见的有机溶剂, 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Eb的HP-βCD包合物, 并研究了Eb及其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Eb经包合后其水溶解度显著增加, 达到8.4 mg/mL。药动学研究显示Eb的消除半衰期(t1/2β)在22~30小时间,分布半衰期(t1/2α)约1小时, 纯Eb/HP-βCD包合物溶液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28.3%,是Eb原料的1552%。表明Eb吸收差, 在大鼠体内快速分布, 但缓慢消除, 制成Eb/HP-βCD包合物后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
崔翰明武凤兰
关键词:EB有机硒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药动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