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233)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铁刚常凤鸣李军赵京涛庄丽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微化石
  • 2篇化石
  • 2篇古生产力
  • 2篇钙质超微化石
  • 2篇超微化石
  • 1篇底栖有孔虫
  • 1篇氧碳同位素
  • 1篇有孔虫
  • 1篇跃层
  • 1篇上升流
  • 1篇同位素
  • 1篇暖池
  • 1篇全新世
  • 1篇晚全新世
  • 1篇温跃层
  • 1篇温跃层深度
  • 1篇西菲律宾海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暖池
  • 1篇海槽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作者

  • 4篇常凤鸣
  • 4篇李铁刚
  • 2篇赵京涛
  • 2篇李军
  • 1篇曹奇原
  • 1篇李青
  • 1篇阎军
  • 1篇庄丽华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4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IS 7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类ENSO式过程的响应被引量:6
2008年
对取自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WP7岩心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测年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底栖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指标,分析了距今近250ka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所指示的古海洋学意义。计算结果显示WP7岩心所在的暖池核心区约在距今250ka以来初级生产力在冰期(MIS6期、4期和2期)高,在间冰期(MIS7期、5期、3期和1期)低,表明该区古生产力在长的轨道时间尺度上受北半球高纬度冰量变动的影响。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指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表明冰期温跃层浅、间冰期温跃层加深,这说明类ENSO式变化导致的冰期—间冰期温跃层深度波动可能是MIS7期以来暖池核心区古生产力在冰期高而在间冰期显著降低的直接控制因素。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李军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古生产力
近3000cal.aB.P.以来东海东北部环境异常及其与全新世ElNio活动的可能联系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取自东海东北部、冲绳海槽西侧陆坡的重力柱状岩芯DOC082(29°13.93′N,128°08.53′E;水深1128m),通过对碳酸钙、有机碳和蛋白石等生源组分含量的分析,结合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放射虫和硅鞭藻等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变化以及底栖有孔虫属种组成特征,揭示了全新世东海东北部生物生产力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近10500cal.aB.P.以来生源组分含量和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演变趋势十分相似,明显分为3个阶段:约4000cal.aB.P.之前的早、中全新世明显偏低,大约在4000cal.aB.P.左右开始突然大幅度上升,而约3000cal.aB.P.以来的晚全新世以持续的高值为显著特征。生源组分含量、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属种Uvigerina和Bulimina百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一致指示,东海东北部近10500cal.aB.P.以来古生产力演变的显著特征是早、中全新世明显偏低,约4000cal.aB.P.左右突然且大幅度上升,大约3000cal.aB.P.之后的晚全新世为生物生产力异常的高值期;同时有研究表明该区域的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SST)也呈现了明显的三段式演变:早全新世10500~8400cal.aB.P.期间为持续的高值期、中全新世SST相对稳定、3100~500cal.aB.P.期间的晚全新世为显著的低SST时期[1]。近3000cal.aB.P.以来古生产力的异常高值和表层海水古温度的大幅度下降说明晚全新世区域海洋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据东海东北部现代生物生产力和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和控制机制、结合现代ElNio发生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和降水异常以及黑潮暖流变异的分析表明,近3000cal.aB.P.来东海东北部的环境异常可能是对晚全新世ElNio活动显著增强的反应。
常凤鸣李铁刚庄丽华阎军
关键词:晚全新世古生产力E1
近7300 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上升流的演化被引量:3
2008年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DOC024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统计分析,依据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的记录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的变化揭示了近7300 aBP以来日本九州西南海区上升流的演化过程。7300~7000 aBP期间,较轻的δ^18O值、较高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以及典型上升流种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低含量和较大的温跃层深度指示这一时期该海区上升流尚不发育,其环境主要受黑潮暖流的控制;7000~4800 aBP期间,区域环境略有变化,上升流开始出现,但发育程度不高;在4800~4200 aBP期间,各环境参数的变化都说明该时期为上升流的迅速发育期,并逐渐取代黑潮成为该区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1900~1200 aBP期间上升流发育程度有所减弱,1200~400 aBP之间上升流的发育又逐渐增强,到约400aBP以后,N.dutertrei δ^18O的明显加重、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的显著下降、Globigerina bulloides含量的快速增加和温跃层的明显变浅指示近400 aBP以来是区域上升流发育程度最强的时期。
李青李铁刚常凤鸣曹奇原
关键词: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上升流冲绳海槽北部
西菲律宾海190ka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的氧碳同位素记录被引量:4
2008年
对西菲律宾海Ph05-5柱状样190ka以来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值在末次间冰期(MIS5e)和全新世明显低于末次冰期(MIS5d~2)和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超微化石δ18O值与浮游和底栖有孔虫δ18O值都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超微化石δ18O平均值比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berδ18O平均值高0.431×10-3,比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δ18O平均值低0.410×10-3,而这三者又远远低于底栖有孔虫Cibicides wull-erstorfi的δ18O平均值.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并与该孔超微化石绝对丰度变化趋势极为相似,二者共同反映出西菲律宾海大约从190ka到110ka的MIS6和大约MIS5e期,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相当稳定且显著低于其他各时期;大约从MIS5d期开始表层初级生产力显著上升,初级生产力的这一高值一致持续到约25ka左右的末次冰期;在25ka以来的MIS1、2期,表层初级生产力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0ka到110ka的MIS6和MIS5e期.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李军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初级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