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A011)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王文革李云龙丁月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方工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主题

  • 5篇艺术
  • 2篇艺术观
  • 2篇艺术观念
  • 2篇艺术作品
  • 2篇互文
  • 2篇互文关系
  • 1篇学艺
  • 1篇艺术家
  • 1篇艺术批评
  • 1篇意象
  • 1篇神圣
  • 1篇神圣性
  • 1篇审美
  • 1篇审美意象
  • 1篇术家
  • 1篇批评家
  • 1篇转轨
  • 1篇万物一体
  • 1篇文学
  • 1篇文学艺术

机构

  • 6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王文革
  • 1篇丁月华
  • 1篇李云龙

传媒

  • 3篇云梦学刊
  • 2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中外文论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文艺创新应当克服审美冷淡
2014年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在文学艺术是应当“歌德”还是暴露、是该表现理想还是表现现实、是该描写美还是描写丑等方面颇多争论。基于文学艺术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果说在新时期以前文学艺术主要为前者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则更多倾向后者。站在文学史或艺术史的高度看,文学艺术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是表现美还是表现丑,因为美丑都属于广义的美。如同叶朗先生所说的,都属于“审美意象”。
王文革
关键词:审美意象文艺创新文学艺术作品艺术观念
艺术批评的理论自觉
2014年
于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研究,在舞蹈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于平的艺术批评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那就是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广大艺术家的艺术调整;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艺术批评的理论分歧;大量汲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宝库里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
熊元义王文革
关键词:艺术批评
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互文”关系
2012年
一般来说,作品本身是自在自足的、有生命的,它自成一体、自成一个独立的艺术时空,不与其他时空如现实发生关联或渗透。文学作品是如此,影视作品是如此,即便是由大活人正在上演的舞台艺术也是如此。比如,舞台虽向观众敞开,但舞台上发生的事不与观众发生关系,与观众无关,俨然存在一堵透明的墙,将舞台与观众隔开。在作品中,人物按自己的意志行动、事件按自己的逻辑发展,即便你古道热肠、替古人担忧,你也无法干预、影响这里的人和事。这就是文本的自足性、独立性。
王文革
关键词:观众舞台互文
新时期以来美术创作者艺术观念的变化
2015年
本文主要是对新时期以来在生产现代性、现代化讨论,就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认识以及跨界创新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术创作者艺术观念的变化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勾勒新时期以来我国美术创作观念变化的基本脉络和走向,揭示当前美术创作探索中出现的泛艺术现象背后的艺术观念因素。
丁月华
关键词:艺术观念
转轨批评家的荒谬逻辑
2012年
吴亮在抨击那些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时不但袒露了自己的思想转轨即明确地承认他曾经信奉、现在已不再完全信奉马克思的逻辑和马克思的教诲,而且公开地为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包括剥夺辩护,认为工人依赖资本家养活,而不是工人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与那些世界观矛盾的知识分子相比,吴亮的这种思想转轨不但是中国当代一拨丧失历史感的知识分子社会背叛的产物,而且集中地反映了这类寄生在历史的碎片中的知识分子的特性,即他们在搁置马克思对资本的贪婪本性的道德批判的同时还反对工人争取美好生活的社会斗争。
熊元义王文革
关键词:立场逻辑
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互文”关系
一般来说,作品本身是自在自足的、有生命的,它自成一体、自成一个独立的艺术时空,不与其他时空如现实发生关联或渗透。文学作品是如此,影视作品是如此,即便是由大活人正在上演的舞台艺术也是如此。比如,舞台虽向观众敞开,但舞台上发...
王文革
文献传递
关于“美感的神圣性”思想及其对高校美育的启示
2016年
"美感的神圣性"是张世英先生提出、得到叶朗先生等阐发的美学思想,所强调的是"万物一体"的境界之美。美感的神圣性是对一般美感的超越。按照"万有相通"的思想,不同层次的美可以相通、可以提升。低层次的美也是高层次的美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而"万物一体"的境界之美则是较高层次的精神之美。高校美育可以培养美感神圣性为其目标,通过感知、创造提升美感层次,让学生体悟到"万物一体"之美。
王文革李云龙
关键词:万物一体美育目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