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2CCA00700)

作品数:21 被引量:241H指数:9
相关作者:彭仕宓李海燕岳湘安史彦尧李晓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石油与天然气...
  • 9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7篇油田
  • 6篇低渗
  • 6篇低渗透
  • 5篇微相
  • 5篇微相研究
  • 5篇储层
  • 5篇储集
  • 4篇地层
  • 4篇古近系
  • 4篇凹陷
  • 4篇沉积微相
  • 4篇沉积微相研究
  • 3篇低渗透储层
  • 3篇油藏
  • 3篇三角洲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 3篇成岩储集相
  • 3篇大民屯凹陷
  • 2篇低渗透油藏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作者

  • 10篇彭仕宓
  • 7篇李海燕
  • 5篇岳湘安
  • 3篇李晓锋
  • 3篇史彦尧
  • 2篇谢庆宾
  • 2篇刘德新
  • 2篇侯吉瑞
  • 2篇蒲秀刚
  • 2篇赵春鹏
  • 1篇尤源
  • 1篇徐怀民
  • 1篇唐海发
  • 1篇陈绪清
  • 1篇韩涛
  • 1篇王金鹏
  • 1篇刘太勋
  • 1篇逯向阳
  • 1篇张继红
  • 1篇焦翠华

传媒

  • 3篇沉积与特提斯...
  • 3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新疆地质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铸造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民屯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被引量:6
2008年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笔者在对比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对大民屯凹陷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进行了恢复。
逯向阳
关键词:有机碳烃源岩损失率
蒙脱土悬浮液体系流变性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研究了Na-蒙脱土和Ca-蒙脱土在不同含量下形成悬浮液体系的流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Na Mt和Ca Mt悬浮液体系的流变模型遵循幂律方程,且Na Mt悬浮液体系比Ca Mt具有良好的结构粘度和触变性结构。电粘作用是带电悬浮液体系具有非牛顿流体特性的一个主要因素,且悬浮体系的流变性与界面电导率和热动力学有关。蒙脱土悬浮液体系的粘性变化、结构触变性以及流变模型的建立,为评价、预测和改变涂料工艺性能提供试验依据。
刘德新岳湘安侯吉瑞
关键词:电导率流变性
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南阳凹陷东部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核桃园组发育两套沉积相,北部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支水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4个微相;南部为冲积扇相,发育辫状沟道和辫状沟道间微相。其中水下分支水道、河口坝和辫状沟道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支水道和辫状沟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李海燕
关键词:南阳凹陷沉积微相冲积扇
白豹油田三叠系长3,长4+5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从区域背景出发,根据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物源方向为NNE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等资料,对白豹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3、长4+5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4个微相.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旋回、测井相分析与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相层序和相模式,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关成尧赵国春李晓锋于文娟赵甜
关键词:白豹油田沉积微相三角洲相相模式
柯克亚气田古近系凝析气藏储层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储层特征研究是气藏储层评价预测及滚动勘探开发方案制定的地质依据。为此,以岩心资料为基础,借助铸体薄片鉴定,分析了柯克亚气田古近系凝析气藏的储层沉积岩石学特征、储层微观空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特征,并结合毛细管压力分析资料,进行了该气田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认为:区内古近系凝析气藏储层空隙类型主要以孔洞、粒内溶孔和晶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压溶缝;储层孔隙结构有溶缝型、中孔中喉型、中孔细喉型及小孔细喉等4种类型;其中溶缝—孔隙型储层是该气田古近系凝析气藏的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背斜顶部及断裂附近。
刘太勋徐怀民焦翠华
关键词:柯克亚气田古近纪凝析气藏储集层
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阿四段Ⅱ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阿四段为一套辫状河直接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及前扇三角洲泥6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主力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梁官忠李海燕
关键词:沉积微相扇三角洲测井相
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的三角洲沉积微相随机建模研究--以扶余油田二夹五区块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方法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三角洲沉积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李晓锋彭仕宓王海江李佳利
关键词:地质模型扶余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洪积扇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八道湾组是典型洪积扇储层,传统的沉积相研究方法无法细分储层,提出了沉积环境分析与岩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研究.通过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认为二中西八道湾组为洪积扇扇中亚相,在系统取心井研究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辫状水道细砂岩相、辫状水道间泥岩相.应用孔隙度与渗透率交汇图结合岩石相划分电性标准,建立沉积微相-岩石相定量识别模式,并根据八道湾组沉积微相-岩石相剖面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本区的沉积相模式,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
李晓锋彭仕宓唐海发周国锋
关键词:洪积扇沉积相
山东渤南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及沙三段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被引量:17
2004年
渤南油田位于济阳坳陷的渤南洼陷内 ,是山东省胜利油田储量最大的亿吨级深层低渗透断块岩性油藏 ,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和沙三段 ,属中孔低渗透砂岩储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十分复杂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能的差异 ,应用成岩储集相的概念在渤南油田三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质量评价的研究。该项研究是建立在储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及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认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七项参数 ,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 ,将渤南油田三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为四类成岩储集相 ,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 ,并结合沉积相 ,实现了成岩储集相的时空展布。研究成果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李海燕彭仕宓黄述旺张宏伟高建波
关键词:渤南油田低渗透储层低渗透砂岩储层沙二段储集沙三段
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模式被引量:18
2007年
以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13)为例,综合应用取心井的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阴极发光、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测试资料,对E13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和成岩阶段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详细阐述了低渗透储层中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储集空间类型及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储层砂岩较低渗透率的主要成因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根据成岩作用及其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可将E13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即不稳定组分中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A相)、中等胶结中强压实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B相)、碳酸盐强胶结成岩储集相(C相)和早期硬石膏强胶结成岩储集相(D相),其中A类储集相的储集性能最好,D类最差,为差储层或非储层。
李海燕彭仕宓
关键词: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成岩作用成岩储集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