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XQ-2004-03)

作品数:28 被引量:296H指数:11
相关作者:吴智平陈世悦李伟林会喜桑树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3篇盆地
  • 8篇石炭
  • 7篇二叠系
  • 7篇渤海湾盆地
  • 6篇盆地演化
  • 5篇上古生界
  • 5篇古生界
  • 5篇发育
  • 5篇成藏
  • 4篇油气
  • 4篇源岩
  • 4篇石炭-二叠系
  • 4篇石炭二叠系
  • 4篇烃源
  • 4篇烃源岩
  • 3篇断层
  • 3篇临清坳陷
  • 3篇临清坳陷东部
  • 3篇煤成气
  • 3篇勘探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大学...
  • 13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宿州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1篇吴智平
  • 7篇陈世悦
  • 7篇李伟
  • 5篇林会喜
  • 5篇桑树勋
  • 5篇彭兆蒙
  • 5篇刘华
  • 4篇彭仕宓
  • 3篇苗耀
  • 3篇杨勇
  • 3篇黄华州
  • 3篇侯旭波
  • 3篇朱炎铭
  • 3篇刘长江
  • 3篇孔旭
  • 2篇林玉祥
  • 2篇张鹏飞
  • 2篇李孝军
  • 2篇李军
  • 2篇杨长春

传媒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3篇地质通报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煤田地质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内江科技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第五届油气成...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三叠纪盆地格局及演化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三叠纪是华北地区构造格局的重要转型期,该时期发生的印支运动影响着华北地区盆地的发育演化.早—中三叠世,华北板块内部基本继承了晚海西期以来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特点,地势北西高、东南低,为一南陡北缓、呈NWW向展布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恢复的地层原始沉积厚度在1 500~2 000 m之间.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发生自东向西的剪刀式碰撞拼接,华北地区发生全面抬升,且东部抬升早、抬升幅度大,西部抬升晚、抬升幅度小,沉积盆地的范围向西发生退缩.华北地区西南部仍为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发育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华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处于隆升剥蚀状态,使得先期沉积的早—中三叠世地层发生剥蚀,一些地区剥蚀作用深至古生界,仅局部地区发育小型山间盆地沉积.
彭兆蒙彭仕宓吴智平李伟孔旭
关键词:三叠纪盆地演化
地震反演技术在W地区的应用
<正>地震反演就是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来揭示地下目标层(储层、油气层等)的空间几何形态(包括目标层厚度、顶底构造形态、延伸方向、延伸范围、尖灭位置等)和目标层微观特征, 它是将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地震资料与具有高分...
张延玲杨长春
文献传递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探讨,总结出沙一段和沙三段的微咸水—咸水介质环境、丰富硫细菌和含硫化合物为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气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证实该区未熟—低熟油气形成是低活化能的富氢腐泥组分受到硫细菌早期低温降解作用的结果,明确该区未熟—低熟烃源岩硫细菌降解的有机质早期生烃阶段的Tmax值为400~435℃,RO值为0.2%~0.5%,生油高峰Tmax值为420℃,RO值为0.35%左右。
李孝军
关键词:活化能硫细菌临清坳陷
华北地区三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及原始沉积格局分析被引量:32
2006年
在对华北地区三叠系垂向发育特征及横向展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从岩性特征、厚度变化、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地层剥蚀量方面的研究,对三叠纪期间华北地区的原始沉积格局进行了讨论:早、中三叠世,华北板块内部基本上继承了晚海西期以来的构造格局与沉积特点,为一大型内陆沉积盆地,以河湖相的稳定杂色砂泥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开始的印支运动使华北东部全面抬升,盆地向西部退缩:西南部仍为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发育温暖潮湿环境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东部以隆升剥蚀为主,造成先期沉积的下、中三叠统的剥蚀缺失,一些地区剥蚀深及古生界,仅局部地区发育小型的山间盆地。
彭兆蒙吴智平
关键词:三叠纪
济阳坳陷煤系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同位素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济阳坳陷石炭一二叠系和中生界两套煤系烃源岩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与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干酪根、族组成碳同位素大于中生界坊子组;生物标记化合物中,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与中生界坊子组相比具有更强的植烷优势、更高的γ蜡烷含量和更高的C_(27)胆甾烷含量,表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的生成环境、母质组成及保存条件优于中生界。
李政李钜源徐兴友林武王茹
关键词: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盖层及其沉积控制被引量:5
2007年
在对渤海盆地石炭—二叠系盖层泥岩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粘土矿物含量的相对定量分析及孔隙度、渗透率的统计分析,结合沉积控制,评价了该区盖层泥岩的封闭能力。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上、下石盒子组盖层泥岩分布范围广,保存完整,湖泊相和泛滥平原相泥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可作为区域盖层,下石盆子组盖层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又明显低于上石盆子组,封盖性更好;太原组和山西组的泻湖相和三角洲平原相发育的泥岩也作为局部盖层。泥岩的异常压力封闭是该区盖层研究的重点。
杨勇桑树勋陈世悦朱炎铭苗耀
关键词:泥岩盖层成岩作用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武清凹陷苏50井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成烃演化被引量:8
2008年
基于对武清凹陷苏50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苏50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苏50井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分别发生在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并指出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之一。
蔡超朱炎铭秦勇姚海鹏陈尚斌
关键词:数值模拟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3
2007年
采集了渤海湾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泥岩及少量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测试样品稀土总量平均值为290.39μg/g,明显大于北美页岩组合样。各样品δEu为0.42~0.83,平均0.67,中度Eu负异常;大多样品Ce含量正常,δCe为0.51~1.22,平均0.97。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段曲线明显"右倾",重稀土段则较为"平坦"。灰岩及部分泥岩中Ce的负异常指示了晚石炭世本区陆表海的沉积环境特点,古海水为氧化环境。根据稀土元素的Eu异常及总的元素组合特点,判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北缘的阴山古陆,母岩类型为花岗岩。
李军桑树勋林会喜陈世悦苗耀杨勇
关键词:稀土元素石炭-二叠系古环境渤海湾盆地
林樊家地区构造发育史及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条件分析
通过对林樊家地区阳信、林南、林北等断层发育演化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的演化规律,对该地区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研究:古生代—早、中三叠世为稳定克拉通沉积阶段;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构造活动宁静期;...
侯旭波吴智平李伟
关键词:构造发育史成藏条件煤成气上古生界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评价中有关有机质丰度下限的几点讨论被引量:8
2006年
综述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下限研究的若干进展,认为针对不同需求,应提出碳酸盐岩烃源岩最低下限、有效烃源岩下限、战略选区下限3个不同的下限标准。高成熟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一直存在争议,根据生烃动力学,结合热史,可实现原始有机质总量的恢复。碳酸盐岩中泥质与有机质丰度、排烃能力是否相关仍存在争论,认为碳酸盐岩中泥质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华彭平安刘大永林玉祥
关键词: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