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

作品数:627 被引量:3,821H指数:25
相关作者:方彦杰张绪成侯慧芝马一凡王红丽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7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5篇农业科学
  • 3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5篇经济管理
  • 15篇生物学
  • 7篇医药卫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5篇马铃薯
  • 84篇小麦
  • 68篇土壤
  • 64篇玉米
  • 49篇栽培
  • 46篇水分
  • 44篇旱地
  • 42篇春小麦
  • 39篇干旱
  • 35篇选育
  • 34篇水分利用
  • 30篇利用效率
  • 27篇水分利用效率
  • 27篇种质
  • 25篇栽培技术
  • 23篇性状
  • 23篇胁迫
  • 22篇施肥
  • 21篇土壤水
  • 20篇抗旱

机构

  • 552篇甘肃省农业科...
  • 81篇甘肃农业大学
  • 22篇甘肃省农业科...
  • 16篇天水市农业科...
  • 11篇定西地区旱农...
  • 9篇武威市农业科...
  • 6篇学研究院
  • 6篇甘肃出入境检...
  • 5篇河北省农林科...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天水市果树研...
  • 5篇兰州海关技术...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白银市农业技...
  • 4篇甘肃省农业科...
  • 4篇临夏州农业科...
  • 4篇兰州市农业科...
  • 4篇定西市农业科...
  • 4篇陇南市经济林...

作者

  • 40篇方彦杰
  • 36篇侯慧芝
  • 36篇张绪成
  • 31篇于显枫
  • 31篇刘晓伟
  • 31篇王红丽
  • 31篇马一凡
  • 26篇郭天文
  • 22篇吕和平
  • 20篇杨发荣
  • 19篇曾骏
  • 19篇何苏琴
  • 19篇王学喜
  • 19篇魏玉明
  • 18篇车宗贤
  • 18篇颉敏华
  • 17篇冯守疆
  • 17篇何振富
  • 17篇吴小华
  • 15篇王兴荣

传媒

  • 196篇甘肃农业科技
  • 19篇干旱地区农业...
  • 19篇中国种业
  • 14篇作物学报
  • 1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3篇草业学报
  • 12篇中国蔬菜
  • 12篇核农学报
  • 11篇北方园艺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植物保护
  • 10篇西北农业学报
  • 9篇作物杂志
  • 8篇农业科技通讯
  • 8篇江苏农业科学
  • 8篇植物遗传资源...
  • 7篇林业科技通讯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技...
  • 6篇种子

年份

  • 11篇2023
  • 31篇2022
  • 38篇2021
  • 73篇2020
  • 106篇2019
  • 83篇2018
  • 49篇2017
  • 36篇2016
  • 54篇2015
  • 59篇2014
  • 37篇2013
  • 30篇2012
  • 25篇2011
  • 12篇2010
  • 1篇2009
6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垆土综合肥力及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特征
2019年
为探明黑垆土肥力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特征,建立黑垆土科学合理的高效培肥模式,本文运用内梅罗指数对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期不施肥(对照)与单施氮肥、氮磷肥,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秸秆与氮磷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处理的年均IFI值较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8.28%、31.48%、26.31%;综合38年作物产量的差异变化,单施化学肥料处理显著小于有机无机肥配施作物产量,其中长期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增产效果尤为明显,说明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是目前黄土高原旱塬区提高黑垆土土壤肥力与作物高产的最佳培肥方式。
周海燕
关键词:土壤肥料长期施肥
莴笋炭疽病病原鉴定被引量:5
2019年
【背景】2018年7-8月,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种植的莴笋大面积发生炭疽病,约40%的地块发病,绝收面积达10%。【目的】明确莴笋炭疽病的病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形态特征一致的真菌菌株3株。在PDA平板上20°C培养7 d,病菌分生孢子无色,单隔,梭形,(10.44-19.40)μm×(2.61-4.48)μm。代表性菌株Lett-11接种莴笋离体叶片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Lett-11 (GenBank登录号MK252097)的r DNA-ITS序列与莴苣盘二孢菌Marssonina panattoniana strain CBS 163.25 (GenBank登录号MH854831.1)的序列相似性达99%。【结论】引起莴笋炭疽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莴苣盘二孢菌Mar. panattoniana [Synonymy:Microdochium panattonianum],这是莴苣盘二孢菌引起莴笋炭疽病在甘肃的首次报道。
白滨文朝慧何苏琴何苏琴
关键词:莴笋炭疽病
不同来源葡萄霜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了不同来源葡萄霜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自宁夏金沙林场的霜霉菌EC50由大到小依次为96%霜脲氰、96.4%甲霜灵、97.5%烯酰吗啉、95%醚菌酯;采自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霜霉菌的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96%霜脲氰、96.4%甲霜灵、95%醚菌酯、97.5烯酰吗啉;采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葡萄园的霜霉菌(兰州菌株)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96%霜脲氰、95%醚菌酯、97.5%烯酰吗啉、96.4%甲霜灵。各地菌株对96%霜脲氰均不敏感,对95%醚菌酯和97.5%烯酰吗啉较敏感。兰州菌株对96.4%甲霜灵很敏感,这可能与菌株采集地使用该类药剂较少有关。
杜蕙王春明郑果郭建国漆永红吕和平蒋晶晶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菌杀菌剂叶盘法敏感性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田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2015 2017 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和露地穴播(CK) 2 种种植方式,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荞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寻求半干旱区荞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FMS 较 CK 使荞麦苗期提前 2.0~2.7 d,分枝期提前 2~3 d,现蕾期提前 0~1.7 d,而灌浆期延长 4.7~7.0 d。全膜覆土穴播(FMS)提高平水年(2015)和欠水年(2016)荞麦农田的土壤贮水量,较 CK 增加 16.9mm 和 25.59 mm,提高 2.91%和 5.79%,差异显著(P<0.05),但丰水年(201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平水年和丰水年,0~25 cm 土壤平均温度 FMS 较 CK 分别增加 2.27℃和 2.20℃,但是在高温干旱年, FMS 分枝期至灌浆期明显低于 CK,全生育期内 0~25 cm 土壤平均温度 FMS 较 CK 降低。成熟期 FMS 干物质量较 CK 增加 13.46%~137.87%,叶面积指数增加 16.22%~52.55%,株高增加 12.78%~48.91%,单株粒重增加 33.39%~60.90%,籽粒饱满率提高 8.48%~9.14%。3 年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生育期 0~300 cm 土壤耗水量增加 3.89%,但差异不显著,产量增加 7.26%~95.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7.59%~87.08%,差异显著(P<0.05),而且越干旱年份增产增效愈加明显。全膜覆土穴播能够提高荞麦播前土壤贮水量,降低高温时段的土壤温度,延长灌浆期,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促进荞麦植株发育,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升高。
方彦杰张绪成于显枫侯慧芝王红丽马一凡
关键词:半干旱区荞麦土壤温度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航天诱变后代的条锈病抗性变异及选择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和选择效果,在甘肃陇南用系谱法对8个小麦品种的诱变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兰天14号、兰天17号在SP1(诱变一代)和SP2(诱变二代),PASCAL和85-173-4在SP2的群体病谱均较原品种对照发生了不显著的变异,但它们在SP1和SP2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体;郑麦9023、陇原031和DORICO在SP2均出现了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且有分离现象。8个品种的SP2和SP3(诱变三代)共获得9个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和12个显著的非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其中15个突变系的后代都出现了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经过4代的选择,证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可靠性,从郑麦9023和陇原031中分别获得了抗条锈、大粒和兼抗条锈、白粉病的优良突变系。这些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能够引起后代条锈病抗性的丰富变异;变异可能出现在SP1、SP2或以后世代;对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可以进行选择;不论哪一方面性状的显著突变系,一般会随世代进展出现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都应作为抗性选择的目标对象而注意保留。
杜久元白斌金明安何春雨包文生张廷刚周祥椿
关键词:小麦航天诱变条锈病抗性
甘肃省土墙立柱通用型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被引量:4
2015年
从设计指标、结构参数、建造材料及建造施工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甘肃省土墙立柱通用型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宋明军王志伟赵鹏
关键词:日光温室
1-MCP对不同采收期黄冠梨褐心病及贮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以黄冠梨果实为试材,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不同采收期黄冠梨常温贮藏褐心病发生的控制效果及相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显著抑制黄冠梨常温贮藏期间果心褐变的发生,降低果实贮藏期间的呼吸速率,抑制乙烯释放速率,推迟乙烯释放高峰出现的时间,保持较好的果实硬度,延缓果实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较好地保持黄冠梨果实的品质,保鲜效果显著。且1-MCP对黄冠梨褐心的控制效果与成熟度密切相关。
吴小华颉敏华王学喜陈柏
关键词:黄冠梨1-MCP不同采收期褐心病保鲜效果
马铃薯早熟品种与晚熟品种对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的生理反应被引量:6
2020年
马铃薯病毒病是导致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能够有效降低病毒病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一直是马铃薯研究和生产者的追求。通过研究马铃薯中早熟品种‘LK99’和晚熟品种‘陇薯3号’对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的生理反应,进一步明确和比较了中早熟品种‘LK99’和晚熟品种‘陇薯3号’在PVY或PLRV胁迫下的一些生理变化。以未感病和分别感染了PVY、PLRV的马铃薯中早熟品种‘LK99’和晚熟品种‘陇薯3号’为研究对象,在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所取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在块茎膨大期测定株高、茎粗、地上鲜重,成熟后测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侵染马铃薯植株后,植株生长受抑制,块茎产量降低、有关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升高、总叶绿素含量减少。植株感染了PVY或PLRV后块茎产量、有关保护酶(SOD、POD、CAT)活性、丙二醛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变化量表明‘陇薯3号’的受损程度较‘LK99’严重。以块茎产量作为评价标准,则PVY对马铃薯的危害程度较PLRV更为严重。马铃薯植株对PLRV的应激性反应比对PVY强烈,表现为酶活相对增强幅度大、丙二醛含量相对增量高、总叶绿素含量相对减量高。
张武吴雁斌吴雁斌梁宏杰高彦萍
关键词:马铃薯病毒保护酶活性
18个适宜甘肃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被引量:8
2018年
介绍了适宜在甘肃省范围内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18个,其中甜玉米品种有SBS903、超甜88、超甜白+黄、先农甜珍、超甜603,糯玉米品种有源糯1号、香甜糯868、天润糯1号、香甜糯9号、富友FNL80、垦白糯2号、紫玉糯839、瑞糯260、金玉糯856、航玉糯8号、甘甜糯3号、甘甜糯1号、白玉糯909。介绍了适宜甘肃应用的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周文期杨彦忠连晓荣王晓娟何海军周玉乾刘忠祥寇思荣
关键词: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
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性能测试及对旱地马铃薯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基于旱地马铃薯绿色覆盖栽培需求,引进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究其抑蒸效果、田间降解特性及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抑蒸效果显著低于对照PE黑膜,140 d内抑蒸率较对照PE黑膜低41.73%,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1抑蒸效果最佳,达到61.32%。供试的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田间埋设180 d的降解率为4.77%~28.79%,平均为13.18%,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10降解率最高,达到28.79%;田间起垄覆盖174 d后,供试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膜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破裂,其中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2的破裂程度最严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4、DX7、DX10膜面完整性较好。供试的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平均较对照PE黑膜覆盖减产3.18%,WUE较对照PE黑膜覆盖降低了6.69%。综合考虑认为,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1、DX7综合表现优良,可在定西市旱地马铃薯全膜(黑膜)覆盖大垄双行栽培中进行生产试验推广。
马明生郭贤仕郭贤仕王磊
关键词:马铃薯旱地降解率水分利用效率
共6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