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CC013)

作品数:4 被引量:102H指数:4
相关作者:孙航李志敏杨扬乐霁培陈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地理学研究
  • 2篇谱系
  • 2篇谱系地理学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高山植物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DNA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特有植物
  • 1篇全球变暖
  • 1篇全球气候
  • 1篇全球气候变暖
  • 1篇克隆繁殖
  • 1篇繁殖策略
  • 1篇变暖
  • 1篇TRNL-F
  • 1篇ITS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孙航
  • 3篇李志敏
  • 2篇乐霁培
  • 2篇杨扬
  • 1篇陈建国
  • 1篇彭德力
  • 1篇牛洋
  • 1篇张志强
  • 1篇宋波
  • 1篇王晓雄
  • 1篇宋敏舒

传媒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山植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43
2011年
高山地区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生境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引起高山植物从不同层面作出不同的变化或响应.综述了高山及亚高山高海拔生境内,植物从宏观生态系统层面到微观个体生理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响应的研究进展.植物由个体自身的生理及形态上产生不同响应,逐步经过"瀑布式上升效应(Cascade effects)",最后引起整个高山生态系统的转变.受局地差异性及物种差异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在不同高山地区呈现出或是增加或是减少的趋势;林线及植被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张;植物间相互关系由协作转向中性乃至竞争;植物物候、繁殖、生物量生产、光合作用、年轮生长、营养结构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这些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响应模式,最终将引起高山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改变,进而在很大范围上威胁到高山植物的生存与发展.最后提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陈建国杨扬孙航
关键词:全球变暖高山植物植物多样性青藏高原
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12年
高山地区通常被认为是陆地上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但却拥有许多形态特化的植物和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高山植物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实现成功繁殖,这一问题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高山植物在资源分配、花形态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动物传粉及其适应机制、果实和种子及克隆繁殖等繁殖策略方面的文献。为应对低温多雨雪的恶劣环境,一些高山植物采取花向日性、花冠闭合及花序保温结构等繁殖策略。高山植物的传粉者类群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为蜂类和蝇类。熊蜂(Bombusspp.)传粉的高效性,减少了高山环境对植物传粉造成的不利影响。当传粉者不可得时,植物不仅通过延迟自交和自助自交等机制来提供繁殖保障,还借助克隆繁殖及其他传粉机制(风媒或风虫媒)来维持种群的繁衍。依赖动物传粉的高山植物,可以采取增加繁殖构件的资源分配、加大"广告"投入以及较大的花展示或较长的花寿命来提高传粉者的拜访几率,以及借助泛化的花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开花时间等策略来提高繁殖成功率。此外,大部分高山植物产生干果且具有持久的种子库,有利于种子的传播以及种子寻找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佳外界环境。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非生物环境因子对花形态的选择;(2)季节变化与繁殖策略;(3)群落水平上植物与传粉者的关系;(4)高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彭德力张志强牛洋杨扬宋波孙航李志敏
关键词:高山植物繁殖策略克隆繁殖
横断山地区海仙报春的谱系地理学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由于横断山地区特殊的地理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揭示该地区分布的物种的谱系地理结构,检测了该地区特有的、生于湿地环境的植物海仙报春(Primula poissonii)的叶绿体trnL-F和trnT-L两个序列变异。共对13个居群167个个体的两个叶绿体片段进行测序,共发现11个单倍型。三种单倍型被共享,其他单倍型都只存在于单个居群内。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分布区内海仙报春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99.08%),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很高(GST=0.916,FST=0.99077,NST=0.973),有着极显著的谱系地理学结构(NST>GST,P<0.01)和较低的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0.08)。结合嵌套分支分析(NCA),本文的研究结果推测该物种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并没有表现出大多数温带植物在第四纪冰期所经历过的种群集体扩张和迁移的现象,异域片段化被认为是该物种现有单倍型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海仙报春的谱系地理结构是气候的反复波动和横断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宋敏舒乐霁培孙航李志敏
关键词:谱系地理学叶绿体DNATRNL-F
青藏高原高山流石滩特有植物绵参的谱系地理学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是中国青藏高原地区高山流石滩特有植物。为探讨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对青藏高原高山流石滩植物居群遗传结构以及谱系历史的影响,检测了绵参20个居群187个个体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变异,共发现19个单倍型,且结果表明大部分居群拥有独自的单倍型。AMOVA分析表明,居群间的变异占了总变异量的89.54%,居群遗传分化指数很高(GST=0.863,NST=0.957),但无明显的谱系结构。我们推测这种独特的谱系地理结构可能主要是由于高山流石滩独特的地形和环境及"孤岛效应"形成的,与先前研究过的青藏高原植物不同,绵参呈现出高度分化的遗传结构,常常呈现出"一个居群,一种单倍型"的模式,这可能是由于第四纪冰期及间冰期尽管绵参的分布范围有扩大和收缩,但始终由于特殊的高山生境和流石滩基质,导致了该物种长期以来居群间很少有基因交流并一直处于隔离状态,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谱系地理结构。
王晓雄乐霁培孙航李志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谱系地理学IT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