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l05801)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怡宁张兆琪黄伟郑玲陈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单光子
  • 1篇动脉成像
  • 1篇动脉动脉瘘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脉造影术
  • 1篇动脉瘘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肌灌注
  • 1篇心肌灌注显像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重构
  • 1篇心室重塑

机构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篇沈锐
  • 1篇金征宇
  • 1篇任海波
  • 1篇张龙江
  • 1篇赵艳娥
  • 1篇于薇
  • 1篇庞颖
  • 1篇张波
  • 1篇黄璐
  • 1篇卢光明
  • 1篇李治群
  • 1篇杨敏福
  • 1篇田月琴
  • 1篇周长圣
  • 1篇夏黎明
  • 1篇陈新
  • 1篇韩萍萍
  • 1篇郑玲
  • 1篇龚良庚
  • 1篇黄伟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MRI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随时间演变的规律,探讨MRI影像特征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日本长耳白兔45只,采用开胸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即刻(0周)和术后1、2、4、6、8周共6个时间点行在体MR检查,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射血率峰值(PER)、充盈率峰值(PFR)。比较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动物的心脏离体标本,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测量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不同时间点的心功能参数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梗死区心肌及不同区域心肌的FA值与ADC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左心室EDV呈现增加趋势,由术前的(2.21±0.35)ml增加到术后8周时的(3.15±0.57)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4,P=0.220)。EF则由(57.31±11.11)%下降至(34.71±8.72)%,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34,P=0.001)。EF随着EDV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次方程:y=-5.58x+57.7(F=8.855,P=0.005)。随梗死时间的延长,PER由(27.31±13.06)ml/s下降至(17.31±6.41)ml/s(F=2.105,P=0.037),而PFR则由(23.79±14.15)ml/s下降至(12.07±6.91)ml/s(F=2.366,P=0.011)。梗死区FA值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0.442±0.093下降至0.107±0.037(F=12.61,P=0.001),而ADC值则由(5.07±1.15)×10^-4mm^2/s上升至(6.39±0.78)×10^-4mm^2/s(F=4.166,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分别为0.201±0.049、0.316±0.127、0.323±0.
龚良庚夏黎明李治群黄璐庞颖任海波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磁共振成像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75%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运动一静息MPI在冠状动脉狭窄50%一75%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AG显示冠状动脉至少有1支主要血管狭窄在50%~75%间,且所有主要血管狭窄程度不超过75%的患者,在造影前后2周内行运动一静息MPI。共纳入患者244例(男178例),平均年龄(57±10)岁。负荷试验采用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于运动高峰静脉注射显像剂”Tc^m-MIBl925MBq,1~1.5h后行运动心肌断层显像,间隔48~72h后行静息心肌显像。在断层图像上有2个不同断面、连续2个层面在同一部位出现可逆性的稀疏或缺损诊断为心肌缺血;出现不可逆性稀疏或缺损诊断为心肌梗死;当MPI无放射性稀疏或缺损为正常。分析运动一静息MPI结果以及对临床治疗方案抉择的影响。采用X。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现狭窄在50%~75%间的冠状动脉340支。运动一静息MPI正常的患者207例(84.8%),心肌缺血33例,心肌梗死3例,梗死合并缺血1例。共发现61个缺血节段、9个梗死节段,涉及43支病变血管的供血区。共14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3例行CABG,其余227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按照MPI结果分组:MPI阴性组207例,9例采取介入治疗,其余采取药物治疗;显像阳性组37例,29例行药物治疗,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P=0.001)。结论对冠状动脉狭窄50%~75%的患者,放射性核素MPI是判断有无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可以了解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对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韩萍萍田月琴方纬杨敏福沈锐魏红星郭新华何作祥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MIBI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及分型诊断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和分型诊断,并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9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连续的48533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类型及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共检出102例冠状动脉瘘,发生率0.21%(102/48533)。102例冠状动脉瘘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92例(90.2%,92/102),冠状动脉右心房瘘4例(3.9%,4/102),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和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各2例(2.0%,2/102)、冠状动脉左心房瘘和冠状动脉心小静脉瘘各1例(1.0%,1/102)。9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起自双侧冠状动脉46例(50.O%,46/92),左冠状动脉28例(30.4%,28/92),右冠状动脉11例(12.0%,11/92),余7例(7.6%,7/92)同时伴存其他心外血管异常沟通。结论本组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为0.21%,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最常见(占90.2%),而来自双侧冠状动脉主肺动脉瘘占50%。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这些冠状动脉瘘的类型和异常血管,为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周长圣张龙江王怡宁于薇黄伟张波赵艳娥陈新郑玲张兆琪金征宇卢光明
关键词:动脉动脉瘘血管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