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581)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海昌程康栾荣华宗小娟周祥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细胞
  • 7篇内皮
  • 7篇骨髓
  • 6篇心肌
  • 5篇心肌梗死
  • 5篇祖细胞
  • 5篇内皮祖细胞
  • 5篇梗死
  • 4篇细胞分化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分化
  • 3篇氧化氮
  • 3篇增殖
  • 3篇体外
  • 3篇小型猪
  • 3篇肌细胞
  • 3篇间充质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细...
  • 2篇低密度脂蛋白
  • 2篇凋亡

机构

  • 15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5篇王海昌
  • 8篇栾荣华
  • 7篇程康
  • 7篇贾国良
  • 6篇李家一
  • 6篇周祥
  • 6篇宗小娟
  • 5篇郭文怡
  • 4篇李伟杰
  • 3篇于进
  • 2篇李成祥
  • 2篇尹涛
  • 2篇程何祥
  • 2篇赵力
  • 1篇曾桂英
  • 1篇张荣庆
  • 1篇刘源
  • 1篇金岩
  • 1篇秦涛
  • 1篇郑敏文

传媒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 1篇Cell R...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心肌内移植减轻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以及体外诱导及注射部位等因素对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34只新西兰白兔均经过骨穿抽取骨髓,开胸建立心梗模型,MSCs体外培养和二次开胸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MSCs未经体外诱导;B组为MSCs经5-氮杂胞苷(5-aza)体外诱导;C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另外根据注射部位不同分为疤痕组和边缘组。结果与未诱导的MSCs相比,5-aza诱导的MSCs移植并未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注射的部位是心功能改善关键的影响因素。如果注射到疤痕区,MSCs更倾向于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如果注射到边缘区,MSCs则倾向于分化为心肌细胞。结论在进行MSCs心肌内移植时不仅要强调将MSCs投送到梗死区,更要注意将MSCs投送到尚有存活心肌的边缘区。
李家一王海昌李成祥栾荣华贾国良
关键词:心肌梗塞骨髓间充质细胞心肌内移植
兔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方法穿刺法抽取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分别进行5-氮胞苷诱导或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取诱导后21天或共培养21天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34只新西兰兔均先后经过骨穿抽取骨髓,BMSCs体外培养,开胸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及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B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BMSCs经5-氮胞苷诱导,B组BMSCs未经诱导(A、B两组注射自体细胞悬液),C组(注射生理盐水)。于开胸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采用超声检测左心室功能。手术后1个月取心脏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 体外培养的BMSCs无论是在5-氮胞苷诱导还是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均有部分细胞表达横纹肌肌动蛋白。与C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A、B两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P<0.01),梗死的心室壁运动幅度以及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显著提高(P均<0.05)。A、B两组之间上述心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检查示新生的肌细胞呈岛状或散在分布于梗死区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及间质细胞之间。电镜检查显示梗死区有毛细血管新生。结论 自体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其疗效可能与BMSCs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
李家一郑敏文王海昌贾国良栾荣华李伟杰郭文怡
关键词:BMSC急性心肌梗死5-氮胞苷电镜检查
小肠RNA对缺血再灌注条件下移植小型猪骨髓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干预效应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小肠RNA对小型猪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生长的影响及适宜浓度,以及小肠RNA对缺血再灌注条件下移植EPCs的干预效应。方法通过Ficoll方法分离,差速贴壁纯化,诱导生成猪EPCs,分离提纯大鼠小肠RNA。设立不同浓度RNA组,观察其对EPCs生长增生等细胞功能的影响;依据适宜浓度,设立小肠RNA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后加小肠RNA组、单纯小肠RNA孵育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和LDH变化,还原酶法测量NO、NOS,观察EPCs的分泌功能。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EPCs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观察EPCs表面Flk-1的表达差异。结果小肠RNA在20μg/ml左右浓度促EPCs增生作用最明显;小肠RNA预处理组EPCs的Flk-1水平上调,EPCs凋亡较少,LDH和iNOS生成明显低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后添加小肠RNA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小肠RNA处理组。结论适宜浓度的小肠RNA可以促进EPCs的增生;小肠RNA预处理可以通过上调EPCs表面Flk-1水平,减少凋亡和分泌不利因子等机制增强EPCs抵抗缺血再灌注后移植的微环境改变的不利影响。
程康王海昌周祥宗小娟曾桂英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髓基质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体外培养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方法实验选用7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4只,抽取SD大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MSCs。采用第4代的MSCs,以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进行体外诱导,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以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内皮细胞特征样蛋白VIII因子的表达阳性率,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果诱导前MSCs多呈扁平、多突起形态,诱导后形态均发生变化,10d细胞呈扁圆形,20d后细胞之间渐呈集落状、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检测VIII因子阳性比例接近70%。透射电镜显示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论成体中的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表现内皮细胞样特征,是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理想的移植用种子细胞。
于进王海昌刘源金岩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分化体外培养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5-氮杂胞苷诱导兔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实验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5-氮杂胞苷诱导兔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分化为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3在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实验室完成。穿刺法抽取成年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细胞,通过不同浓度的5-氮杂胞苷诱导24h后,继续培养3周,收集生长良好的诱导后7,14,21,28d的骨髓间充质细胞,以及第3代乳鼠心肌细胞做Westernblot检测。10μmol/L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3周的间充质细胞经胰酶消化后接种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无菌盖玻片上做细胞爬片,CO2孵箱中培养48h后取出,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后加横纹肌α-肌动蛋白单抗室温孵育1h,洗涤后加入Cy3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在37℃下摇床孵育1h,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取诱导后3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制成超薄切片,铀-铅双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照相。结果: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5-氮杂胞苷诱导10d后可见细胞部分变成多角形状,14d后可见趋于融合的多核肌管样细胞结构。②West-ernblot检测横纹肌α-肌动蛋白在乳鼠心肌细胞和10μmol/L5-氮杂胞苷诱导后14,21,28d的兔间充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心肌细胞的阳性条带最粗,其次为诱导后21d和28d的细胞,诱导后14d的细胞阳性条带最淡,诱导后7d的细胞未见阳性条带。③诱导后21d,10μmol/L5-氮杂胞苷处理的间充质细胞经横纹肌α-肌动蛋白免疫细胞荧光染色部分细胞呈阳性反应,提示有肌样细胞特性。④透射电镜检查局部放大示胞浆内有明显的Z线物质,之间有肌丝团样结构,构成类似原始的肌小节样结构。结论:成年兔骨髓间充质细胞在5-氮杂胞苷诱导下可向肌细胞分化,未分化为跳动的心肌样细胞。
李家一王海昌李成祥
关键词:骨髓细胞肌细胞细胞分化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增殖和细胞功能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骨髓内皮前体细胞(EPCs)增殖抑制、细胞功能及促凋亡的影响,观察阿托伐他汀是否对其有保护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猪的骨髓中分离出EPCs,将细胞分为3组,A组(培养液中不加ox-LDL),B组(ox-LDL 10 mg/L),C组(预先给予阿托伐他汀1μmol/L+ox-LDL 10 mg/L)。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观察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ox-LDL可引起骨髓EPCs增殖能力降低,促进细胞凋亡,使细胞功能受损,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弱ox-LDL对细胞的不良影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弱ox-LDL引起的EPCs增殖能力降低,对ox-LDL引起的EPC凋亡及细胞功能的损害有保护作用。
宗小娟王海昌周祥于进程康栾荣华
关键词:骨髓一氧化氮阿托伐他汀
小型猪骨髓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分化的比较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小型猪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培养及分化的差异,为EPCs移植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 icoll法分离猪骨髓单个核细胞,4 h初步差速贴壁筛选细胞后,设立24 h贴壁组和24 h未贴壁组,均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专用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和诱导分化,动态观察不同时期的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生物学鉴定,包括CD133,CD31,flk-1,Ⅷ因子的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检测、电镜超微结构鉴定、D 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 iI-acLDL)摄取试验和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测定.结果:两种方法均获得一定数量的EPCs,24 h未贴壁组细胞形态相对单一;“迟发性增殖”的特点明显;荧光标记率较高;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标志出现较早和明显;造血祖细胞标志消失较早,表达较弱;细胞吞噬能力弱;细胞分泌的NO和cNOS含量均较高.结论:小型猪骨髓EPCs可以采用F icoll密度梯度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进行分离和体外扩增;24 h未贴壁细胞经诱导后获得的EPCs纯度、成熟度、细胞功能和数量均优于24h贴壁组和48 h未贴壁组.
程康贾国良王海昌栾荣华周祥宗小娟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细胞培养细胞分化
低浓度过氧化氢对内皮前体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低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ISM)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EPC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H2O2(100、200、300、400μmol/L)及5 mg/L ISM,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结果H2O2使细胞增殖活力下降,使LDH、MDA含量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并呈浓度依赖性,ISM可减轻上述变化。结论ISM对低浓度H2O2造成的EPC损伤具保护作用。
周祥王海昌宗小娟程康
关键词:内皮前体细胞过氧化氢复方丹参注射液
骨髓间充质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
<正>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体兔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心肌内移植引起心肌再生并减轻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同时明确体外诱导及注射部位等因素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34只新西兰兔均经过骨穿抽取骨髓,开胸建立心肌梗死模型,MS...
李家一王海昌栾荣华贾国良郭文怡秦涛
文献传递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增殖、凋亡及NO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骨髓内皮前体细胞(EPCs)增殖、凋亡及一氧化氮(NO)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猪的骨髓EPCs,不同浓度ox-LDL(B组5mg/L,C组10mg/L,D组20mg/L)作用于EPCs,MTT法检测ox-LDL对EPCs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ox-LDL对细胞的凋亡率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的变化,观察ox-LDL对细胞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抑制EPCs增殖(B组0.189±0.007,C组0.112±0.008,D组0.070±0.008)(n=8),促进EPCs的凋亡(B组18.35±0.08,C组24.22±0.07,D组40.37±0.13)(n=6),损伤细胞的分泌功能,作用随ox-LDL浓度增大而增强(P<0.001).结论:Ox-LDL抑制EPCs的增殖,损伤细胞分泌功能,促进细胞凋亡,与临床上观察到的冠心患者EPCs数量减少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宗小娟王海昌周祥程康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一氧化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