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6J005Z)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德利仵军智更多>>
相关机构: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陕西文学
  • 3篇文学
  • 2篇性意识
  • 2篇神性
  • 2篇神性意识
  • 2篇文化特征
  • 2篇民间文化
  • 1篇遗落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保护
  • 1篇陕西作家
  • 1篇审美
  • 1篇审美方式
  • 1篇泥塑
  • 1篇情怀
  • 1篇作家
  • 1篇民间艺术
  • 1篇非物质文化
  • 1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悲悯

机构

  • 5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5篇赵德利
  • 1篇仵军智

传媒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被引量:3
2007年
新时期陕西文学民间文化特色鲜明。农裔的陕西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城籍的文化身份,使他们身处民间,培育养成平民意识和平民情怀,通过文学形象表达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卑微人群寄予的格外关注与深切同情,张扬已被社会淡漠的人的良心、良知和人文关怀。陕西作家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大量选择借鉴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述方式,经过作家审美熔炼,创作出属于陕西作家独有的民间文化视角与审美方式的文学作品。在感怀式描绘民众苦难的时候,陕西作家将审美笔触转向民族民间信仰,从中汲取救助苦难的力量(精魂),营构创造救世的偶像。作品中浸润着神性的灵光,表现出陕西作家浓重的泛神性意识和文学审美的超凡的价值取向。
赵德利
关键词:陕西文学民间文化悲悯情怀
泛神性意识与偶像创造——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之一
2010年
陕西人的民间信仰活动具有多神崇拜、多元祈求和人情化表现的特点。它对生活于民间的陕西作家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陕西作家对文学的喜爱与投入,犹如宗教信徒般的坚定和执著。他们从自然和民间的肉身化的生存精神中体验、汲取审美超越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神性与诗情熔铸的救世偶像的创造,寄托他们的悲悯情怀,实现审美的超越。
赵德利
关键词:陕西文学民间文化
关中西部泥塑艺术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被引量:3
2008年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关中西部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之一。它作为反映民众生存活动的艺术表现,反映着人们强烈的生存渴望。作为传承数百年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开发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民俗产业化本身就内含着一种文化悖论,艺术与功利的二元对立使得保护与开发纠缠不清。泥塑艺术品要想产销两旺,它的开发、传承与保护必须联结一体,整合运作。
赵德利仵军智
关键词:彩绘泥塑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陕西作家的地缘情结与审美方式被引量:1
2009年
黄土情结是陕西乡土地界所独有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包括了由地理环境而生的地缘、经济、政治和人际乡情等多种文化"原型"。陕西作家的文学创作源于这种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缘情结,并因此而形成三种主要的审美方式:以善与美的冲突为基质的审美方式,注重展示传统伦理与个性欲望的冲突,表现时代背景下的血亲伦理冲突的悲剧意义;写今贯古的双层意蕴结构审美方式,既通过表层描写反映特定时代的民众生活,又在文本深层意蕴结构中寄寓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史今同构"的双层审美效应;文化批判为主导的审美方式,揭示与批判了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中有悖人性人伦的丑陋行为与阴暗心理,具有文化的批判性和审美的现代性。
赵德利
关键词:陕西作家审美方式
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被引量:5
2007年
新时期陕西文学具有的文学审美的苦质精神铸就了陕西作家的悲悯情怀,实现了以泛神性偶像的创造救助与超越生活苦难的鲜明特色。但近十年来,陕西作家后继乏人,陕西文学的苦质精神明显遗落。造成文学精神遗落的原因,其一是过度强调生活化,片面看重时代性;其二是哲学的短视与文化素养的欠缺;其三是泛神性偶像创造及其现代价值悬置。面对困境,“陕军”除了要坚持自己的优长,坚守文学的苦质精神外,还必须加强现代文化哲学的修养,强化主体意识与人类意识,以时代的文化理性对民族生活和传统文化加以透视、熔炼和重铸。
赵德利
关键词:陕西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